加载中…
个人资料
鲁司令
鲁司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403
  • 关注人气:9,04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换个角度看懂行情真相

(2011-11-15 19:18:00)
标签:

财经

a股

资金面

平台期

大行情

股票

  早间的A股重大信息解读中提示的首支个股600313就出现了涨停,早间有一些股民买了该支个股,今天盘中还在答谢我呢,在这里恭喜一下买进涨停股票的朋友!市场近期多次出现了调整,让很多股民对行情产生了很多顾虑,这波行情性质是什么?A股何时能够反转,当下行情的热点板块和股民策略,应该是什么呢?今儿和大家探讨这些话题。

 

行情强弱的内在联系

    市场2年内来的弱势调整是在还债!这是对2010~2011年行情的理解。我们可以思考,为何2008年10月下旬开始一波1664点的反弹,以及为何2009年8月之后市场整体是保持一种持续调整,不断创新低的走势。前者的上涨靠的是救市猛药,也就是4万亿元刺激政策和其带来的超宽松货币政策造就了股市的火热,大量新股发行,上市公司造富运动开启;当然这样的救市也带来了楼市的疯狂,房价一飞冲天。而随后管理层开始回收流动性,调控房地产,进行了超预期的货币收紧行为,而股市方面抽资不曾降低,还在加速,而注资和资金面却开始紧张,自然就有了持续的调整和下跌,所以认为A股如今的痛就是源于3年前的一系列救市与资金面透支行为。当然,同样如今的过度紧缩也是为A股未来的行情储备着力量,如今下跌透支的时间,将会为将来带来空间上的弥补。

 

    而资金面的宽松与紧缩,改变起来需要时间,比如说2008年10月之后发行的地方债,三年期的到期就是从今年10月开始,而从目前一系列地区的情况来看,很多地方债券发行率高达25%依然无人问津,地方债平台问题已经逐步显现,3年前的大干快上,埋下了太多的隐患,如今必须要一一补上漏洞,在这样格局下,市场很难快速进入到了资金面宽松状态。尤其是近期信贷开始快速激增,而存款却是因为负利率和相关因素开始快速流失,进入负增长的状态,导致存贷比快速恶化,那么如何解决?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表面上能够给银行带来一些流动性,但依然难以改变存款流失,而如果加息能够解决存款的问题,但似乎又与货币政策微调放松的基调相反。而资金面若不能快速给予市场支持,那么A股行情自然就会受限。

 

四个条件满足方能确立大行情

    因此当下资金面的情况错综复杂,加之年底结算压力等复杂的因素,所以行情注定是相对纠结的,而不会出现股民所幻想的那样,一波持续逼空的大行情,那并不现实。我还是愿意以底部三个重要的时间周期作为判断行情的关键,即10.24日一波超跌反弹即随后变盘期的表现给市场迎来了一波3~5周的平台稳定期(持续到11月底),随后行情要想再度升级为扭转4.18日的下跌趋势,形成反转底部,那么一定要资金面前所未有的利好变革,同时收复2610~2650点区间,并且主线热点经历二次转型-即热点从初期的概念股、中小盘个股,过度到资源股、低估值大盘股为首的价值型品种,那么只有这四点(时间周期、点位、资金面和主线热点)同时满足,才能够说A股真正形成了底部,有一波大行情。

 

股民策略:看懂三点做行情

    而关于当下的行情,股民先别纠结这波行情是短线行情,还是反弹、反转,应该明白股市平台期的意义,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先将能把握的行情把握了然后再说其他的。如今明确的就是三点,第一,指数区间明确,多头底线2400,空头是2610~2650,而11月中上旬更多地还是围绕2500点下方展开,而下旬是在2500点上方。

 

    第二,量能方面,10.25日是A股第一次放量的时间,11.2日是第一次大规模获利盘和套利操作,两者都是具有指示型的标尺作用,前者是指数的强弱指标,后者是新高指标,必须超过该天量能才能发动新行情。

 

    第三,行情处于平台期,3~5周的指数平稳期给予个股充分的表演空间,大家可以观察一下今年之前两个平台期,即1.26日和6.21日两波超跌反弹后的平台期,均是指数作用弱化,而热点板块崛起,而如今由于年底时间,主力更青睐于流动性较好的概念股和中小盘个股,所以说股民一个是从前期热点板块中挖掘补涨品种,类似环保、文化传媒、科技、物联网等概念股,包括农业、军工等板块中,挖掘低价股的补涨机会。另一个是利用“次新股实战系统”盯着次新股和创业板,总体采取5天为一个周期,博弈一个板块的机会,成功则继续,失败则更换的短线博弈策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