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爱遇上禅,生命中就有最美的光出现 ——读席慕容的禅意爱情诗
(2012-09-04 08:41:23)
标签:
席慕容禅意爱情诗张黎评论禅观当代诗坛 |
分类: 评论 |
禅眼观中国当代诗歌系列之三
席慕容诗歌的高致来自禅。把事物放入到整个宇宙时空中去观照,是禅者观照世界特有的方式,当然也是禅者观照爱情的方式。席慕容的爱情诗不仅全部都具有一种强劲的时空感,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还有许多细化了的禅家理念,比如万物有灵、物我一体、生命轮回等等。《一棵开花的树》说,用五百年的时间,人可以求佛把自己化成一棵树,但这棵树呢,要完成的却是人的心愿——“在我最美丽的时刻”,“让你遇见我”,但是,爱情落空,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时,这个即人即树的“我”,落了一地的花瓣,那即是树凋零的花瓣,同时也是“我”忧伤的人心。在这首诗里,时空感、万物有灵、物我一体、生命轮回、对美的追求、对爱情的执著等等完全融为一体了。还有《古相思曲》、《千年的愿望》等,面对历史长河中不同的人却拥有相同的愿望和追求、相同的失落和忧伤时,作者恍惚觉着就是同一个人的同一个故事。时空的背景在变,爱却没变,美亦没变。读这两首诗时,我们似乎也回到了古代,自己也似乎变成了身穿古装对花哀叹的那个女子。
席慕容诗歌高致的另一个明显的体现就是超越二元对立。佛教的超越二元对立理念认为,世界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所以,不存在完全对立的事物。如果用这个理念来观照爱情的话,那么说爱情中的坎坷和苦难,也就是爱情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了。在《残缺的部分》中,作者说生命中残缺的部分是人生自传里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就像树叶由翠绿转变成枯黄一样,它们都只是事物的一种呈现方式,它们的本质都还是树叶。《非别离》说,分离和相聚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看似分离的我们,因为爱未断,所以我们的内心其实还是一直在一起的。在《悲剧的虚与实》里,作者描述了一对情人在年老时再次相逢的情景,旨在说明经历很多事情以后的老年,我们已经可以将虚与实结合,将现实和理想完美统一起来了。淡化现实的分离和失败,将爱转化为内心的一种存在,转化成一件唯美的艺术品,这就是禅家超越二元对立的圆融境带给诗人席慕容的一个启示吧。
还有,千百年来,禅宗大师青原惟信的“看山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他说,参禅有三阶段,未参禅以前,看山是山;参禅之中,看山不是山;参透禅之后,看山还是山。也就是说,参禅之前和参透禅之后人们看待事物的观点是一致的,参禅,就是让人们绕一个三百六十度的大圆圈,最终又回到起点。席慕容说,爱的追求和体验也恰如参禅,起初视之为生命,可以为之不顾一切的爱情,到最终也都回归到原初的宁静状态了。《结局》说爱情到最后,只剩下几首诗和一抹淡淡的夕阳了,别的都不存在了,没有人会记得我们曾经的欢乐和悲伤。在《禅意之一》里作者说,虽然,曾经的爱像夹在书中的茉莉花瓣,年久之后不再芬芳,爱过与没爱过的结局看似一样,但是,我内心的感受其实还是不一样的,通过爱,我对世界对生命的本质有了更深刻更贴切的领悟。在《禅意之二》里作者说,在追求过失落过,受伤过复原过以后,我虽然依旧孤独,但是与经历前不一样,这份孤独和宁静,对我来说已经是一种莫大的享受。经过超越二元对立理念的观照,已经使得席慕容很宽容地对待爱的残缺部分了,再通过“看山说”的融入,席慕容的心理已经完全圆满宁静了。这样的爱,是生命中一道最奇异的光芒,这样的人生,已经达到了世俗生活的至高境界!
具有如此美质和高致的作品,虽然深受民众的喜爱和拥护,诗集一版再版,诗歌被制成各种配图的朗诵短片,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但是,在当代主流诗坛,却备受打击和贬低。这,又是为什么?
从整个文学史来看,很多历史时期文学的主流标准都是偏重一局、严重扭曲的。陶渊明是大家公认的诗歌大家,但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是玄理诗充斥的时代,他的作品由于平淡是不被同时代的人们看重的。李煜的作品大家都喜欢,但是,在当时花间词主盟诗坛,因为没有华丽的辞藻,他的词是被拒收《花间词》的。时过一千年的现在,玄理诗哪儿去了?花间词哪儿去了?诗歌史为什么独独留了几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试想,如果化身为二百年后的的中国诗人,我们会如何看待当代诗坛的主流标准?面对具有如此美质和高致的诗歌,我们又如何对诗人席慕容做出一个合理的评判?
附:28首席慕容的禅意爱情诗
其实 我盼望的
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
我从没要求过 你给我
你的一生
如果能在开满了栀子花的山坡上
与你相遇 如果能
深深地爱过一次再别离
那么 再长久的一生
不也就只是 就只是
回首时
那短短的一瞬
《十六岁的花季》
在陌生的城市里醒来
唇间仍留着你的名字
爱人我已离你千万里
我也知道
十六岁的花季只开一次
但我仍在意裙裾的洁白
在意那一切被赞美的
被宠爱与抚慰的情怀
在意那金色的梦幻的网
替我挡住异域的风霜
爱原来是一种酒
饮了就化作思念
而在陌生的城市里
我夜夜举杯
遥向着十六岁的那一年
我相信 爱的本质一如
生命的单纯与温柔
我相信 所有的
光与影的反射和相投
我相信 满树的花朵
只源于冰雪中的一粒种子
我相信 三百篇诗
反复述说着的 也就只是
年少时没能说出的
那一个字
我相信 上苍一切的安排
我也相信 如果你愿与我
一起去追溯
在那遥远而谦卑的源头之上
我们终于会互相明白
《昙花的秘密》
总是
要在凋谢后的早晨
你才会走过
才会发现 昨夜
就在你的窗外
我曾经是
怎样美丽又怎样寂寞的
一朵
我爱 也只有我
才知道
你错过的昨夜
曾有过 怎样皎洁的月
《白鸟之死》
你若是那含泪的射手
我就是 那一只
决心不再躲闪的白鸟
只等那羽箭破空而来
射入我早已碎裂的胸怀
你若是这世间唯一
唯一能伤我的射手
我就是你所有的青春岁月
所有不能忘的欢乐和悲愁
就好象是最后的一朵云彩
隐没在那无限澄蓝的天空
那么 让我死在你的手下
就好象是 终于能
死在你的怀中
《悲剧的虚与实》
其实 并不是真的老去
若真的老去了 此刻
再相见时 我心中
如何还能有轰然的狂喜
因此 你迟疑着回首时
也不是真的忘记
若真的忘记了 月光下
你眼里那能有柔情如许
可是 又好像并不是
真的在意 若真的曾经
那样思念过 又如何能
云淡风轻地握手寒喧
然后含笑道别 静静地
目送你 再次 再次的
离我而去
《禅意》之一
当你沉默地离去
说过的 或没说过的话
都已忘记
我将我的哭泣也夹在
书页里 好像
我们年轻时的那几朵茉莉
也许会在多年后的
一个黄昏里
从偶然翻开的扉页中落下
没有芳香 再无声息
窗外那时 也许
会正落着细细的细细的雨
当一切都会过去
我知道 我会
慢慢地将你忘记
心上的重担卸落
请你 请你原谅我
生命原是要
不断地受伤和不断地复原
世界仍然是一个
在温柔地等待着我成熟的果园
天这样蓝 树这样绿
生活原来可以
这样的安宁和 美丽
《结局》
当春天再来的时候
遗忘了的野百合花
仍然会在同一个山谷里生长
在羊齿的浓荫处
仍然会有昔日的謦香
可是 没有人
没有人会记得我们
和我们曾有过的欢乐和悲伤
而时光越去越远 终于
只剩下几首佚名的诗 和
一抹
淡淡的 斜阳
《咏叹调》
不管我是要哭泣着
或是 微笑着与你道别
人生原是一场难分悲喜的
演出 而当灯光照过来时
我就必须要唱出那
最最艰难的一幕
请你屏息静听 然后
再热烈地为我喝采
我终生所爱慕的人啊
曲终人散后
不管我是要哭泣着
或是 微笑着与你道别
我都会庆幸曾与你同台
《雨中的了悟》
如果雨之后还是雨
如果忧伤之后仍是忧伤
请让我从容面对这别离之后的
别离 微笑地继续去寻找
一个不可能再出现的 你
《一棵开花的树》
《祈祷词》
《千年的愿望》
《春蚕》
《莲的心事》
《抉择》
《悲歌》
《生别离》
《让步》
《悟》
恍如一梦
《时光的河流》
《残缺的部分》
原是一本完整的自传
《新醅》
包括幸福
《请柬》——给读诗的人
《楼兰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