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宝贝

(2010-05-19 10:02:32)
标签:

育儿

尊敬长辈

姥姥

教育

日常习惯

吉诺诺

分类: 妈咪宝贝

http://s4/middle/5e41e18dg86e9b78ac193&690



先讲一则最近看到的小故事:

一位禅师听三位母亲聊天。

第一位母亲说:“我的儿子比其他孩子身手灵巧。”

第二位母亲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无人能及。”

第三位母亲腼腆的说:“我的儿子很平凡,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天赋。”

随后,三位母亲各自提着一个水桶回家,准备做饭招待禅师,三个儿子都跑出来迎接母亲。

第一个儿子连翻脸了好几个筋斗,赢得大家的喝彩。

第二个儿子唱出了美妙的歌声,的确非常动听。

第三个儿子却默默地跑到母亲跟前,替她把水桶提回家。

三位母亲问禅师:“你觉得我们的儿子怎么样?”

禅师回答:“你们的儿子?我只看到了一个儿子而已。”

 

之所以讲这个故事,是因为身边诸如此类的事情太多,不得不让我重新审视对于孩子教育问题的反思。

 

记得一次和朋友逛街买童装,逛到耐克专卖店的时候,看到一幅这样的情景出现在我眼帘:一个大约八九岁的小男孩,手里玩着电动,伸着一只脚,眼睛连抬也没抬的听着旁边母亲耐心的询问:“儿子,合适吗?挤不挤脚?”这时我才注意到身边的这位母亲,单膝跪在地上,指挥着旁边的导购小姐不断的变换着手里鞋子的款式。

我和朋友看到这里,真的不忍心再停留于此,心里酸溜溜的离开了现场。

 

如果说世界上最强大的母亲,豁出去生命去保护自己的孩子,没有任何困难能阻挡她保护自己孩子的决心,我是完完全全的了解与百分之百的体会,但是‘爱’与‘溺爱’却往往蒙蔽了我们的眼睛,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爱孩子的?真的值得我们用心用智慧去反复思考。

 

现在已经告别了‘养儿防老’的时代,相信绝大多数母亲养育子女绝不单纯在于老有所依,老有所靠,反过来说,面对现如今的社会竞争压力,不做一个彻彻底底的‘啃老族’已属相当的不宜。那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的是什么?金钱?技能?还是单纯的那一腔满腹的热血?

 

我经常和吉诺诺闲谈,尽管她大多数情况下还不明白我所指的真正意思,但我真的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事业有成,满腹经纶,却唯独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那样带给我的打击恐怕比平淡的成长还要厉害上好几倍。

 

所以我经常教育她吃东西前要先懂得分享,吉诺诺的第一口永远都属于姥姥,其次是爸爸妈妈;别人给她东西时,她会礼貌的说声‘谢谢’,哪怕是一张纸,一个瓜子;惹妈妈生气之后会道歉说‘错了,对不起’,虽然我并不会真正动怒;每次我都认真的告诉她‘姥姥腰疼,所以不可以让姥姥抱抱’,自此之后吉诺诺从来不让姥姥抱她,更多时候是小手拉着大手,悠然自得的一前一后。

 

有很多人夸吉诺诺懂礼貌,知道心疼人,我并不觉得有什么特殊,因为平时我也是如此做的,如果你真的要教育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身先力行,让她把尊敬长辈的礼貌习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这也算是潜移默化的最有效的教育。

 

小孩子还没有判断能力,记得还不到一岁的吉诺诺打了姥爷一下,姥爷大笑着一边向我么描述一边逗吉诺诺开心,吉诺诺还以为这是一个新游戏的玩法,于是不断的用小手往姥爷的脸上抓去,面对这种情形,我断然的制止了,一旦成为自然,再去改变一个固定的习惯,便逐渐演变为陋习。

 

之所以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也是有原因的,起因于诺爸每次加班深夜回家,那个时候初为人母的我,面对着一系列不知所措的压力与烦躁,致使每次都忽略吉诺诺的感受而大发牢骚,直到有一次,吉诺诺学着我的口吻对爸爸说:“爸爸坏,爸爸不回来啦”才猛然牵动了我的大脑神经,我对于孩子的不良暗示让我尝到了心酸的苦味,至此之后,我决定不再当着孩子面前发泄情绪。

 

家中有长辈的家庭就会避免不了包办替行,这样的情况我们也同样,所以提前和姥姥打好招呼,不要让孩子养成长辈为自己付出是理所应当的,这样反而让她的内心世界产生不尊敬长辈的行为表现。所以当吉诺诺出现耍赖乱发脾气的情况,我都会先让姥姥回避,再和她讲道理,如果依然行不通,便不予理会,给她时间明白自己做错了。

 

我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完美的母亲,我只是尽自己的所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给予吉诺诺一些好习惯,希望能把教育潜移默化在生活中,而不是等到她大了,有了自己的空间与思想,再去告诉她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恐怕已经晚矣。

 

http://s2/middle/5e41e18dg86e9ac8e3a31&690
吉诺诺已经开始懂得和我讨价还价‘妈妈,我不穿这个,我想穿那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