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6~9各数》的教学反思
(2016-10-09 08:17:37)本节课就是6,7,8,9几个数字的认,读,写。于是在教学时我沿袭认识1-5的教学方法。首先出示了情境图,让学生们去找一找图中有什么?但是却发现学生的回答有点偏离今天的教学目标,而学生说的是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很多都没有6-9。最后,我立刻给学生提醒,你能找出跟今天要学的数字有关的数学信息吗?这样启发以后,学生才基本能领悟了我的意思,回到了原定的教学目标的范围内来。
接着结合情境图进行6-9的认读写教学。最后组织练习。
反思本节课,我有如下的感悟:
1,问题设计巧方能学得活。老师的问题过于笼统,没有指向性,学生怎么能有数学思考呢?这样的数学课不如说是语言文字训练课!,问题提出的明确,学生就能在问题的情境中有效的捕捉数学信息,然后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就顺理成章了。我想高效课堂的建设是立足于高效问题的,所以本节课我深刻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提出都要精心的设计,并反省一下,这个问题提出有没有什么意义?对我解决教学目标有帮助吗?能让学生有效的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来吗?
2,数其实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一年级学生年纪小,认知水平较低,抽象思维较差,所以在认识抽象的数时,从实物到抽象过程是有必要的。认识6时,我通过操作拨珠,帮助学生形成6这个抽象数字的认知。之后通过不断加一个算珠的方式使学生初步感知6,7,8,9之间的大小关系。但是,此感知过程一直是我在拨学生眼睛看,一直思考着,是不是可以放手让学生去体验一下?充分利用实物动手操作,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可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明显的表象,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他们会在头脑中有一个明显的参照物,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但是,教学进度的要求,低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力差,又使得我不敢轻易尝试。
3,在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想想做做1时,出现了这样的几种情况:大部分孩子第一排涂完后涂第二排,有的孩子竖着涂色,也有个别孩子从后面开始涂。这说明学生对有序的完成某一件事还有所欠缺。我想可能是教学过程中我还没有让孩子完全体会到有序和规律的优越性。
4,细究想想做做1,2两题,深挖之下,教师可以拓展设计一些分与合的知识。可以在学生第一题完成之后提问:涂色有什么特点?第二题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数字是几?已经有了几个了?还要再添几个?这样学生们就会去仔细观察,初步感受分与合,感受加法的含义。
5,在数字的书写方面,我发现学生对“9”的书写存在一定问题,因为书上是印刷体,9是带钩的,而我们平时书写9是竖的不带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