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想无车的年代
(2015-10-29 12:19:07)
标签:
平安亲情健康生命 |
分类: 一世情缘 |
平日宅在家里很少出门。偶尔出去一次也是很快地就打道回府,因为忍受不了弥漫在空气中的汽车尾气和灰尘,感觉到呼吸受阻;隆隆的车声也令人心情变坏,兴致缺缺,所以每次我都很没出息地快速龟缩屋里,躲进小楼成一统,不问窗外是与非。
于是就常常怀想那些无车或少车的久远年代。那时候的天空是瓦蓝的,空气是清新的,四周是静谧的,人们虽然忙碌但却过得很舒心。孩子上下学不用接送,过马路也不用那么胆战心惊的。那时候上下班的自行车队伍好不壮观,那都是有氧运动。而如今骑自行车的已经是凤毛麟角,步行上下班的也是少之又少。是啊,代步工具这样多,这么齐全,谁还会选择骑自行车或用脚步量呢?
也会想起那些无车出行的旧事。虽然很辛苦,虽然很不方便,但也一路走了下来,谁也没被停驻在那个简陋的年代。而且那些无车出行的旧事,也记录着我们弟兄姐妹间的同胞情谊,虽朴实,却温馨。就好像一串串彩色的亮片,镶嵌在我记忆的长河,久远而又难忘。
小时候虽然木讷,但却很喜欢串门儿。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离家近40里地的城郊大哥家了。那时候出门虽也有公汽,但车次很少,只早晚各往返一趟。而且车站在镇子里离我家很远,家里的银两又不是那么多,所以每次出行都是首选顺路的大马车。于是每到寒暑假,我就早早地开始打探本队和邻队的车什么时候进城。
因为我家地处“要道”,位置较好,所以不仅我们一队的车可以坐,而且三、四队的车也路过我家大门口,因而每次都很容易地就搭上了顺风车,一路悠哉游哉地就到了大哥家中。虽然路上所需时间要四个小时左右,不免有些漫长,但沿途自有美丽的风景可看,又有赶车的大叔大哥解闷儿,却也不乏愉快。
等到在哥哥家里待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做回家的准备。因为从哥哥家到车站的距离已有回家路程的四分之一,去车站乘车不仅浪费银两而且还浪费时间很不划算的,所以还是坐大马车方便。于是我就开始每天到路边等车。上午就开始等,看到有进城的车就问好大约回去的时间。然后下午差不多到点儿了就再去路边等,不像现在有电话有手机的方便。
也有临时起意要回家的时候。因为没有车就只好开动11号人力车,一走就是五、六个小时。天气好时还好说,如果遇到坏天气就有罪受了。记得有一年的暑假和大姐一起步行回家,走在半路突然遭遇大雨,前不着村儿后不着店儿的,生生地把我俩淋成了落汤鸡。好在是阵雨,一会儿就停了再走起来还蛮凉爽的。
最惨的是那年腊月,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同在哥哥家的二姐却突然起意要回家,谁也拦不住。结果棉裤角有些不够长的我一路走下来,两个脚脖子都冻起了大水泡,十几天没有下去地不说,还连累得二姐受到了父母的责备,很对不起二姐的。
走得最远的一次是和大哥一起到三哥家里送年货。大哥扛着大米粘豆包走在前面,我空着手跟在后面。走到半路好不容易遇到一辆大马车,大哥好说歹说地人家也不愿意拉,最后大哥死乞白赖地把东西放在了车上勉强得到了默许,可却因为我的过早放弃和过度的矜持落在后面老远而失去了良机。本来哥哥就不愿意领我,结果我又令哥哥多挨了累,这是常常令我感到追悔莫及、最对不起大哥的一件事情。
第一次坐汽车应该是在16岁那年,家住省城的二哥领我去他那里看病。结果一路上吐得我稀里哗啦,于是我知道了自己这辈子就是坐大马车和开动11号车的命了。而上大学时每次回家,都是劳烦大哥骑自行车驮我。胆子很小又很笨的我不仅自己不会骑自行车而且坐二等车还提心吊胆的,上车也笨手笨脚的,令骑车的大哥多费了许多力气,真是愧对大哥。可大哥却从无怨尤。
后来妹夫在公社的小煤矿开了几年大卡车,于是我又成了妹夫的负担。只是虽然有车坐了,但每次都晕车呕吐不好受,一点儿也没有无车的日子轻松。及至现在遍地都是大车小车,可我因为倒霉的晕车还是到哪儿都怵得慌,觉得那些车都不是自己的菜。如果脚步能量得到,我还是会选择11号。
看如今的年轻一代,有车没车的都不想多走一步路。长此以往,在享受的同时又怎知失去的更多。那是运动量的匮乏,是对健康的透支。而且急剧增多的车辆,还造成了环境的重度污染,增加了雾霾天气的出现。人类在制造和享受方便快捷轻省的同时又怎知不是在自掘坟墓,在缩短生命个体的长度。而且日益增多的车辆肇事,更夺去了多少花儿一样鲜活的生命。
社会进步了,人类发展了,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只是在喜悦的同时,在运用现代科技的同时,我们是不是还应该留意一下这些东西会对人类对社会及至于对我们自身造成的那些危害,能否尽量去避免一些,去减轻一些,这也是对我们自己有利的事情,是对自己和社会他人负责任的态度。
怀想那些无车的年代,更怀想我亲亲的兄弟姐妹。那些我们一起度过的时光我永远也无法忘怀。如今无论你们在哪里,天上亦或人间,我都衷心地祝福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