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如何培养出精英孩子(一)09首页推荐10

标签:
常青藤教育读后感精英孩子育儿 |
分类: 教育的话题 |
2009年3月13日星期五
经李老师推荐,前几天买回了薛涌所著的《一岁就上常青藤》开始研读。总体来讲读后还是很受启发的,虽然不是作者所讲的观点我全部都能接受,但大部分我还是很赞同的。这本书主要谈论的中心话题是:如何把一个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一个能让自己幸福,并能给他人带来幸福的人。那就是要采用“常青藤原则“来教育孩子。
首先常青藤是什么?作者在代序中告诉我们说:所谓常青藤就是指美国东北部最著名的8所大学: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康奈尔、布朗、达特茅斯和宾夕法尼亚大学。(除此还有后来崛起的麻省理工,斯坦福、芝加哥大学等),人们把这些精英教育称为常青藤教育。
那么常青藤原则是什么呢?用一句话可以总结为:它是强调教育的对话性和互动性,要求父母或老师尽可能把自己摆在和孩子或学生平等的位置上,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品格和社会能力,帮助他们吸收知识,让他们自发的提高理解力、分析力、感受力和表达力。
以上这些我很赞同,但也有一些观点我有我个人的理解和看法,下面按照书中的章节,一一向
大家介绍并阐述我个人的观点(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绝对没有权威性和指导性,您看看就得)
导读中作者写道:从小让孩子接受常青藤教育,首先要改变我们所习惯的教育观念。中国的传
统教育方式是权威主义式的:讲究满堂灌,死记硬背,上课很少给学生留出提问和讨论的时间。(在我上学的时侯确实存在这样的教育形式,但实际上现在很多教师早已经改变了满堂灌的上课方式了,而是更多的采取了例如英语课上任务型的教学方法,即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老师们还常常在课堂上鼓励孩子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探索新知,解决问题。至少我所在的学校和我所看到的课都已经不是满堂灌了)
孩子的教育起点,常常是从背古诗开始的。有关研究显示,这种方式对孩子的创造力,人格培养有严重的负面作用。(我个人认为作为中国人,从小背点经典的古诗没有什么不好,也不是成天只学背古诗,孩子同时还是在参与搭积木,涂鸦,阅读,做游戏,做手工等等活动,仅仅背了一些古诗,就会阻碍了孩子的创作力吗?我表示质疑。更何况根据我国的国情,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的附录里,就有推荐小学阶段需要背诵的80首古诗,那么如果说古诗真的会阻碍孩子的创作力,那么教师们该不该教孩子背古诗?孩子们该不该学呢?)
作者在导读中还谈到他所理解的教育目标,是把教育分为灵魂、品格和能力。所谓灵魂,就是指一个人的价值观念。这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些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下一张工资单的人,很可能会在为下一张工资单的忧虑中消磨平平的一生。而一个关心他人,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则更容易理解别人,更有兴趣探索理解社会问题的途径,因而也更能成为社会的领袖,从社会中获得更多的报偿,享受辉煌的一生。灵魂是内在的精神,而品格则是这种内在精神的外化,是一个分人的行为规范。例如诚信无欺,勤俭,负责,推迟欲望的满足,长远的计划未来,谨慎的冒险等,都是成功的品格!(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一个孩子智商的高低,是不能通过后天来努力改变多少的,那么一个人的品格和能力的培养,让孩子成为一个情商高的孩子,则是我们做家长都很期望的。那么我们家长就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我边读书边对比自己的孩子,很庆幸的是,子函基本具备了这几个成功的品格,除了长远的计划未来,可能她还比较小,对未来是什么还不甚了解)
在“不平等的童年”一节中,作者谈到:劳动阶层的家教偏向于权威式的,更多地使用体罚和命令,比如说“干这个!不许干那个!”“闭嘴!”等。而中产阶层的家教则更接近我所谓的“常青藤原则”:讲究说理,在具体环境中善于运用抽象的原则来指导具体的行为。比如在讲故事的时侯,鼓励孩子问问题,并通过问题帮助孩子探究故事的内在含义。这是经典的讨论班式的常青藤教育。对话的方式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这点我觉得我和爱人基本能做到常青藤原则,偶尔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时侯,也会说命令的话或是体罚,需要改正和反思啊。说到讲故事时鼓励孩子提问题或参与讨论,我觉得我做的还是比较好的。我每天晚上都会给孩子讲故事,至于讲哪本书,讲哪个故事,讲几遍,都取决于孩子的意愿。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有时候会故意设置一些问题,比如“大家为什么都说佛洛格是英雄呢?”“小熊爸爸做的对吗?那样做为什么不对呢?”“你猜猜后来小熊妈妈想出了什么好办法?”等等。有时子函会自己顺着故事的思路谈论起来,比如讲了《三个小妈妈》,说到如果我是妈妈,我会怎么做?子函就打开了话匣子,说道“如果我是妈妈,我会给她洗脸,刷牙,洗头,洗澡,让她干干净净的。”我也参与近来并启发她的思路,“你想想你的宝宝希望妈妈怎么做会很开心呢?”子函立马一口气说出了很多很多她喜欢做的事情,“如果我是妈妈,我会带她去看木偶剧,去朝阳公园玩,去滑冰,去商场,去跳舞,去画画,去坐火车看姥姥,去坐地铁,去坐公共汽车,去钓鱼,去玩扔沙包,去滑轮滑,去玩沙子,去玩小车,去玩蹦床,去玩旋转木马,去玩小飞机。。。。。。”这都有点收不住了,说明一个和她有关联的话题让她的大脑活跃了起来,把她所有的生活经验都安排到了她的想像中。)
文中谈到了他女儿一岁多时一哭,他爱人就马上去抱的事情,说到:很多过来人都警告说“小
孩子都很机灵,懂得如何操纵大人。如果她一哭你就抱她,那么她动不动就哭,就要抱,会弄得你一天好日子都没法过。而且这样还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但作者却认为“一哭就抱”是常青藤教育的起点。他说:“一哭就抱”的原则,有父母的感情在,但更是从婴儿的角度建立的。试想:婴儿在掌握基本的语言之前,和父母唯一的交流工具就是啼哭。她在你置之不理,让她自己闭嘴,“培养其独立性”,这其实是阻碍了她和父母的交流。“一哭就抱“则让她赶到自己唯一拥有的交流工具非常有效,鼓励她频频使用这一工具,增加了她和大人的互动。婴儿和外界互动得越多,获得的回应和刺激就越多,感情和智力的成长就越快。这就是婴儿级别的谈论班。你从小就鼓励孩“发言”,她以后上大学时才喜欢在班上说话。(前些天刚好我的一个朋友说了孩子总哭,她在为是否一哭就抱的问题而苦恼呢,我就看到了这一章节,哈哈~~在看这段文字之前,我也比较赞同只要孩子不是饿了,渴了,拉尿了,病了的情况下,如果哭,我们可以过去哄哄她,陪她说说话,聊聊天,但不一定去抱她。我在广播里听过一个专家说,如果孩子一哭你就去抱她,她很有可能就会认为,当我想要得到什么的时侯,我只要采取哭闹的方式,家长就会满足我。对孩子的成长不利。现在看了这作者的观点,又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毕竟孩子不会说话,哭是唯一的交流手段了,如果真的是希望和父母进行交流,抱抱她还是必要的哦)
在“戒除打孩子”一节中提到:打不打孩子其实涉及到一个更深的哲学问题:父母和孩子的关
系,应该是相对平等的还是权威式的?这直接关系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看到“戒除打孩子”这个小标题,我就先自责了一下,子函从小到大,挨过我两次打,一次是因为两三岁时把镜子扔在地上,怎么讲道理都不行的情况下我拍了她的屁股;一次是前断时间她因为学写自己的名字总有畏难情绪,又哭又闹,蛮不讲理的情况下打了她。当然后来我也很后悔的。虽然我在平静的时侯也不很赞同“不打不成材”,讲理还是最重要的,但有时真的控制不住,还是要进一步修整自己啊。子函有时侯就会对我说“你们要尊重我小孩儿。”是啊,我们大人和孩子之间都需要互相尊重,平等对话。)
中高产的子弟更有自信。他们是这个世界的主人。没有人能够无故的否认他们的理念。他们总
有办法为自己的理想和利益与别人讨价还价,不轻易放弃。具备在有关问题上的基本知识,能够用事实支持自己的观点。耶鲁对我的最大影响,是使我抛开了惧怕权威的心理,从挨打中站起来。“胡搅蛮缠”训练了我的批判性思维和基本的辩论技巧。我利用一切机会提醒她:有时侯你是对的,爸爸妈妈是错的,并特别鼓励她挑战我们的权威,质疑我们所说的话,培养她独立思考的习惯。(最后这句话对我很有启发性,我也要告诉子函这句话,让她继续拿话噎我,哈哈,我知道为啥好好妈留言说子函这样做太好了,继续这样呢,这说明子函敢于向我的权威进行挑战呢。也就是内心强大的表现哦)
文中在谈到幼儿园时指出,幼儿园的最大功能在于帮助孩子在情感上发育成熟,初步完成社会
化过程。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智力发展型的幼儿园常常是最有害的。在选择幼儿园上,家长所能及的是,更给孩子选择一个师生比例较高,注重快乐而非智力的幼儿园,或者送半天幼儿园,以减少压力。要记住,没有“情商”,孩子智商多高也难以成功。(这最后一句话我十分的赞同。但如果幼儿园到了大班还只注重快乐,什么知识也不学的话,我想孩子家长们一定都在外面报班学习或是在家用功了,因为哪个小学入学不考试呢?除非孩子上私立学校或是根本就没有打算在国内读书的。国情和美国还是不一样的啊)
在“正向心理循环”一节中作者谈到:“自以为聪明”在中文中是个讽刺性的语言,但是,自
以为聪明如果能帮助孩子建立“正向心理循环”的话,未必是个坏事。相信自己聪明,就像相信宗教一样,家长越早给孩子灌输,孩子就越容易接受,而且会把“自己很聪明”这一观念,变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使之一生受益。(很有同感,这就像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你如果经常对孩子说,或是别人对她常说“你很漂亮!”她即便没有很出众的相貌,她也会很有自信的觉得她是美丽的。同样道理,如果我们告诉自己的孩子“你很聪明”,并适时的通过她做的一些事情来论证我们的观点,那孩子一定也会认为“我是聪明的。”那么会让孩子得到足够的自信。当然自信不等于自大和骄傲,需要具体情况不断的修整教育方法)作者还讲到:在早期教育中,不要在乎孩子学的快了一些,还是慢了一些,重要的是为孩子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形成健康的自我认同。孩子相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她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人选择了自己。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出好的选择。(作为家长真是任重道远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