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越窑青瓷及其鉴定

(2013-07-19 10:13:41)

越窑青瓷及其鉴定

    考古发现表明,中国最早的瓷器是青瓷,而最早烧造青瓷产品的窑场就是越窑。越窑不仅历史最为悠久,而且规模最大,烧造时间也最长,其窑场主要分布在绍兴和宁波地区,因而可以说浙江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
  http://img.qikan.com.cn/qkimages/shca/shca200812/shca20081206-1-l.jpg
  
  越窑青瓷概况
  
  “越窑”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唐朝,陆龟蒙《秘色越器》诗中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可说是明确记载越窑的古代文献。茶圣陆羽不仅对越窑青瓷大加赞美,将其列为全国之冠,而且指出产地就在越州,也就是现在的绍兴、上虞及余姚等地,所以后人有越窑“越州所烧,始于唐”之说,并且几乎已成定论。但从20世纪30年代陈万里先生走出书斋进行陶瓷窑址调查以来,尤其是新中国建立后的70年代末期以后,经过陶瓷考古专家的不懈探索,已基本揭开了越窑青瓷的神秘面纱。今天所说的越窑应指始自先秦时代原为越国核心地区,即以今绍兴和宁波地区为主的瓷窑场,从东汉中晚期创烧,一直到南宋停烧,是以专烧青瓷为主的瓷窑群体系。越窑是中国烧造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大,而且影响最为深远的窑口,不仅派生出浙江的瓯窑、德清窑、婺州窑,以及后来的龙泉窑,还有江苏宜兴的均山窑、江西的洪州窑等等,而且还对陕西耀州窑和韩国高丽瓷产生了重大影响。
  198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在上虞的樟塘镇严村发现两座商代龙窑窑址,在余杭和湖州等地还发现商代原始青瓷尊和凹底罐,表明越国先民已在烧制印纹陶的基础上创烧了以瓷土作胎的青釉器皿,从而拉开了浙江青瓷生产的序幕。
  http://img.qikan.com.cn/qkimages/shca/shca200812/shca20081206-2-l.jpg
  从西周到东周,绍兴、萧山、湖州、德清等地都已设立窑场烧造原始青瓷,反映出原始青瓷已成为越人的日常生活用器。商代至秦汉的原始瓷,由于胎质比较粗,烧造温度较低,吸水力大,还不是真正的瓷器,所以陶瓷史界将其称为“原始青瓷”。作为越窑的前身,本阶段被称作“先越窑”阶段。
  到东汉之时,因为原始瓷比陶器光洁耐用,便于洗涤,造价又比铜器、铁器、漆器低廉,所以深受社会大众的欢迎,因之陶瓷手工业获得了发展。聪明的越人窑匠对瓷土严加淘洗,精心配料,并大力改进窑炉,将窑温提升到了1200℃左右,从而创烧出中国最早的青瓷器(图1)。当时的窑址主要分布在上虞曹娥江的中游地区,目前已发现有30多处东汉晚期的窑址,既主烧青瓷器,同时还兼烧黑釉和酱釉瓷器。此外,在慈溪上林湖、宁波以及余杭、永嘉等地也发现有东汉晚期的窑址,经过科学测试完全符合瓷器标准。东汉瓷器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越窑制瓷匠师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她开创了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新纪元,宣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http://img.qikan.com.cn/qkimages/shca/shca200812/shca20081206-3-l.jpg
  http://img.qikan.com.cn/qkimages/shca/shca200812/shca20081206-4-l.jpg
  三国东吴社会相对稳定,西晋的短期统一使手工业得到飞速发展,越窑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日渐精细,在上虞、慈溪、余姚、绍兴、萧山、诸暨、嵊州、宁波、鄞县,以及台州、东阳等地都纷纷设窑烧制青瓷。在浙南温州、瑞安、永嘉、黄岩、临海还出现越窑的分支——瓯窑。而在德清、余杭一带则派生出了专门烧制黑釉和酱釉产品的德清窑。三国、西晋之时,青瓷品种多,釉色典雅纯正,联珠纹、网格纹装饰盛行,造型追求实用美观,富有艺术美感(图2、3)。为了适应“事死如事生”的厚葬习俗,大量冥器出现,以明显缩小的生活用器模型作为随葬品。
  东晋之时,越窑规模进一步扩大,出现了普及的趋势。其时青瓷产品胎质相对稍粗,釉色青中泛黄或者发灰,有杂质,质量有所衰退,器物造型比较简单,器身增高,品种减少,专为死者烧制的冥器明显减少。器物肩部往往附上桥形器耳,有的器物口沿、肩部或动物造型的眼睛多点缀褐色彩斑(图4)。
  到了南北朝,由于战争频繁,王朝不断更替,越窑青瓷质量下降。此时的胎质比较粗糙、疏松,淘洗不严格,釉色接近土黄。并有细开片,烧制温度较低,胎釉烧结程度不好,往往出现剥釉或脱釉现象(图5)。当时佛教盛行,所以莲花瓣纹饰比较常见。迨至唐朝,国富民强,经济繁荣昌盛,越窑规模剧增,成为专烧单色釉青瓷窑体系,出现了以南方越窑青瓷和北方定窑白瓷为代表的“南青北白”的局面。尤其自中唐盛世以后,海外贸易发达,加上饮茶风尚盛行,大大促进了越窑青瓷的腾飞。这时的越窑已经采用匣钵装烧的新方法,产品更加精美,质量有了更大的突破。尤应指出的是,以慈溪上林湖为代表的窑场迅速崛起,规模大增且产品最精,由此成为越窑瓷业中心。
  晚唐之时,还出现了专门烧制秘色瓷贡品的“贡窑”。秘色瓷是越窑中最高档豪华的精品,为皇室所珍爱,跻身于上流社会领域(图6)。当时的各种茶具、酒器大量流行,特别是五代到吴越国时,由于吴越国没有能力逐鹿中原,只好俯首称臣并“纳贡侍北”,奉行“保境安民”政策,所以国内相对稳定,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遂大规模烧造秘色瓷贡品,倾其国以事奉献,不断向中原皇室如后唐、后晋、后汉以及辽等国纳贡,每次动辄数万件,数量惊人。晚唐、五代到北宋初期,可以说是越窑青瓷史上的鼎盛时期(图7)。
  北宋中晚期以后,随着浙南龙泉窑青瓷的兴起,以及北方的耀州窑、定窑、汝窑、钧窑等窑口的崛起与发展,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激烈的竞争局面,更因为汴京北宋官窑的确立和社会大众审美观念改变,越窑慢慢失去了优势,产品滞销,质量下降,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当时的某些越窑制瓷匠师或家族被迫他迁,其中多数可能迁到了龙泉,以致这时的龙泉窑青瓷风格和越窑的非常接近。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时在慈溪的银锭湖周围彭东乡低岭头、开刀山、寺龙口等地的一些瓷窑场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类型产品——低岭头类型。低岭头类型早期烧造与北宋末期特征相似的越窑产品,但有粗精两种,粗者为明火叠烧,精者用匣钵烧制;晚期出现了和南宋汝窑与官窑相似的产品,釉色有天蓝和粉青两种,底部有小支钉。一般器物比较小,有碗、盏、碟、盂、盘、罐等等,也是用匣钵装烧。它继承了越窑的衣钵,又有自己显著的风格,所以陶瓷史界把它称之为低岭头类型,作为后越窑阶段,也是越窑青瓷结束的标志。
  http://img.qikan.com.cn/qkimages/shca/shca200812/shca20081206-5-l.jpg
  总而言之,越窑从商到秦汉时烧制的是原始青瓷,这一时期我们称之为越窑的发轫期,属先越窑阶段。到东汉中晚期真正创烧成功了越窑青瓷,称作开创期。三国到西晋是越窑青瓷史上的第一次高峰期。东晋到南北朝时为中衰期,质量有所下降。隋唐时为越窑的发展期,瓷业中心已经转向了慈溪上林湖。自唐代晚期、五代到北宋初期是越窑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秘色瓷,达到了越窑青瓷史上的最高峰。北宋中晚期,产品质量逐渐下降,为越窑衰落期。南宋时期出现了低岭头类型产品,为后越窑阶段,这是越窑青瓷退出历史舞台的标志。
  
  鉴定越窑青瓷的八大要素
  
  鉴定越窑青瓷应考量以下八个要素:
  造型:造型指的是器物的外表形状及其附件特征。鉴定者必须充分掌握各大历史阶段越窑青瓷的造型及其显著特征,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如三国至西晋时的鸡首壶,它的特征就是鸡头下没有脖子,鸡嘴没有孔,与鸡头相对的后端尾巴部位,只用一个凸饰点缀而已(图8)。到东晋时鸡的脖子伸长,有的鸡嘴有圆孔,鸡冠也较高,后端的鸡尾巴凸饰演绎成把手(图9)。到东晋晚期及南北朝时,鸡首壶的器身修长,鸡头下的脖子进一步拉长,鸡冠高耸,后端为高把手或龙形把手,器耳变成桥形耳或复式耳(图10),而不是西晋时的半环耳。至隋代,鸡首壶器身修长,鸡首、复式桥形器耳、把手和底足都有明显变化,时代特征十分显著。对于越窑青瓷,高明的造假者也根据博物馆的陈列品或民间收藏品进行仿造,或者根据图书中的图片所反映的造型及尺寸、花纹、釉色来仿造,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所以单凭青瓷造型来判断真伪,还不能最终定论。
  http://img.qikan.com.cn/qkimages/shca/shca200812/shca20081206-6-l.jpg
  胎质:古代青瓷的胎料由于采挖瓷土的地点不同,加工、捣碎、淘洗程度不一,以及烧造温度有高低,成品后胎质的细腻程度以及颜色都会有微小的变化。鉴定者要针对器物底部的露胎处、断裂或损伤口(图11),仔细观察胎质和胎色,以及胎壁厚薄的程度。古代青瓷胎料往往含有较多的杂质,质地较为疏松,断面上可以看到杂质与气孔(图12);而现在的高仿品胎料淘洗特别精细,质地很细腻,杂质和气孔很罕见,所以这就成为鉴定真伪的第二大法宝。总之,真品胎质往往较为疏松,比较粗,有杂质,不够细腻;而赝品往往胎质很细腻,没有杂质,颜色也比较一致(图13)。
  釉色:釉色指的是青瓷器表面所施的一层单色釉,又叫石灰碱釉。鉴定时主要是看釉面颜色、施釉特点、玻璃质感以及釉层厚薄。如东汉中晚期至三国的越窑青瓷多数青中发绿,少数泛黄,釉层稍厚,施釉往往接近底部(图14)。西晋的釉色青中发黄。东晋发黄发暗,釉面有“棕眼”、杂质,并在器物口沿和动物眼睛上点褐彩(图15)。南北朝时釉面有流釉、脱釉,胎釉烧结度不好(图16)。唐代晚期越窑青瓷的釉色以鳝黄为主,釉面比较滋润,釉层也比较厚(图17)。五代秘色瓷以翠绿、湖绿色釉为主,玻璃化程度很好,滋润光亮如碧玉(图18)。自北宋中晚期以后,青瓷釉色青中发黄,有杂质与芝麻点(图19)。相对于上述越窑青瓷的釉色特征,赝品的釉表多有贼光,火气较旺,特别光亮(图20),缺乏灵气和神韵。
  http://img.qikan.com.cn/qkimages/shca/shca200812/shca20081206-7-l.jpg
  装饰花纹:装饰花纹大多具有时代特点和风格。唐代以前的越窑青瓷以素面为主,五代晚期至宋代盛行装饰花纹,从而使青瓷更加美观漂亮。有刻划工艺和没有刻划工艺,价钱相差很大,因之作假者往往会在器物上刻划一些花纹,鉴定者一定要熟悉越窑青瓷各个朝代的花纹特征、刀工方法和图案装饰题材及内涵。真正的古代青瓷,花纹装饰线条流畅,刀工娴熟,为一气呵成。赝品的刀工比较生硬,不流畅,线条较呆滞,也缺少灵性。
  烧造特点:各个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与手工业技艺、窑炉结构、窑温以及装烧方法不同,如支烧(图21)、明火叠烧(图22)、匣钵装烧,都会在青瓷器上留下时代烙印,所以鉴定时要仔细观察底部遗留下来的间隔具、泥点、泥饼、支钉遗痕等等,特别要看清支钉的部位、大小、颜色以及它的排列,还有粘合程度等情况。要从微观处着手,以小见大。同时还可以掂掂器物的分量,敲打听听声音。因为真品质地比较疏松,分量相对较轻,声音也比较沉闷;而新的高仿品质地细腻,密度较大,胎釉烧结度很好,相对分量偏重,声音也较清脆。
  土沁与开片:高仿品因为属于新烧,没有入土过,往往没有土沁。当然有些高明的造假者或把新烧赝品泡在茶叶水中,或加上草酸放到锅里煮,或埋入加有化学药水的泥土中,让茶叶汁或泥水渗透到冰裂纹里面去冒充土沁,以假乱真。鉴定时要注意,赝品开片中的土沁颜色和自然形成土沁的颜色不同,假的土沁颜色比较均匀一致,且浮于表面,而自然形成的土沁,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不一定有,颜色有深有浅,比较自然。还应闻器物是否有土气,真品有泥土气味,赝品则无(有的则有化学药水味)。
  气泡:用高倍放大镜观察,越窑青瓷釉面上可以看到很多大小不一的水珠状气泡。真品的气泡含杂质,边缘较模糊,甚至气泡有开口(图23);而赝品就不一样了,气泡边缘明显、规范,大小一致,无杂质(图24)。古代烧造青瓷是用柴火烧的,窑炉各处的温度也较难控制一致,因而釉面上气泡分布不一,气泡有大有小,很不一致,有的还有开口或含杂质。而现代高仿品都是用电炉或者煤气炉烧制的,窑温比较容易控制,炉中各处温度非常均衡,因之釉面上气泡分布较为均匀,且大小一致,没有杂质。
  http://img.qikan.com.cn/qkimages/shca/shca200812/shca20081206-8-l.jpg
  铭文:越窑青瓷带铭文者比较罕见,只有少量刻有文字或年号。唐、五代到北宋时常见有墓志罐(图25)或者墓志铭瓷板等,多记载墓主人的生平或业绩,学术价值较高,所以刻铭文的青瓷往往价很高。鉴定时应注意文字内容、字体格式以及文句特点。有的造假者文化水平不高,生搬硬套,文句不通,或者本来是繁体字,却写上了简体字,而且字刻得也很蹩脚。其次,还要看文字是在釉上刻的或者是釉下刻的,釉上刻容易造假,可以随意添加刻上,对此主要看所刻文字有否自然的包浆。釉下刻的文字,除了看其笔画之外,还应该看釉面上有没有包浆,有没有历史沧桑感。
  另外,越窑青瓷器上还常见有修补、拼接,以及后加文字、花纹、附件或加彩等现象,对它们的特征也要仔细观察,详加分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