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場上的石頭
(2009-02-02 10:22:33)
标签:
球场果岭费球場上的石消费额球友体育 |
分类: 球場上的 |
打过這麼些年的球,若要問我成就何在,只能說打过1000+場球了,質量之間只能取一,那就以量取勝吧!
與一般國內球友相比,我算是幸運了,打球不必花費过大,卻仍然有很多很好的選擇。Why?
舉個例子吧! 2003年遷居洛杉磯期間,辦公室就在比佛利山莊旁,靠近 Rancho Park Golf Course (RPGC) 。每天下班后,時間還夠打九個洞,一則運動,又可避開交通尖峰。每月信用卡帳單,大約23筆果嶺費,每天才七元錢還含稅 (所謂的黃昏折扣)。如果主場塞車,那就玩Par 3 才五元,反正都是運動嘛!
可別小看了 RPGC, 它曾經主辦早期多屆洛杉磯公開賽,後來才交棒給Rivera 俱樂部主辦。此外,它還是全美最繁忙的公立球場,年打數為36, 000 個回合。經營过球場的業者,就會羨慕這樣的魔術號碼,難道說,洛杉磯真的人滿為患嗎? 非也! 主因還是價格主導一切,让大家都玩得起。
言歸正傳,從兩岸高爾夫如火如荼開展來看,胃納似乎很大,普及卻一般般。雖然高球人口結構,已經從玩遊艇或小飛機的大哥大,轉為高企白領階級,距離接受普羅大眾,還是遙遙無期。原因無它:
花費無貲,太耗銀兩也!
我認為高消費額,是阻礙高球平民化的第一顆擋路石:
要是高爾夫球場業者,能夠參考國外的營運方式,採低中高或頂級等不同價位,來區隔客戶,誰先試探出大家都能接受的消費額,誰就在經營模式上佔了上風。值此金融風暴之際,最平價的沃爾瑪,在美國就能超越走高級路線的Macy百貨公司,這個道理淺顯易懂。
第二顆石頭,是杆弟服務:
我雖然打破1000場球, 唯一的一次杆弟經驗, 卻是回台灣打球才領略到的。台灣的高爾夫球史, 是由杆弟轉戰成職業選手后帶頭建立的, 如呂良煥,涂阿玉等,男女皆然,所以我是非常尊重杆弟這項職業的。
絕大多數美國的公立及私人球場, 都不再提供杆弟這項服務了。除非你打PGA 美巡賽或是Mini Tours,
才用得上杆弟。撇開杆弟服務不談, 球童費及小費, 也可能會間接影響到高爾夫球能否平民化的進程。既然是平民, 那就一切自己動手幹活吧!
也許一下子會不習慣, 因為找不到人替你在場上犯的各式各樣的錯誤揹黑鍋了。舉凡計算距離, 選杆, 果嶺看線等等, 何必再假他人之手,
好漢做事好漢當吧!
如果沒有杆弟服務,
球会仍然不提供详细的球道尺码图,那就只得向消費者協會投訴啦!
第三顆石頭,是自己:
聽說國內只流行藍Tee運動, 連大小三輪車夫也不例外。我弄不明白的是,
那紅黃白Tee只是裝飾嗎?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 所以革命的進程是漫長滴, 球場上的石頭還真不少, 請大家慢慢的搬, 不急!
上述言論係個人粗淺看法,敬期拋磚引玉,若有不當之處,請予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