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孩子一起欣赏名画
(2009-06-28 00:08:17)
标签:
育儿名画幼儿画家格尔尼卡杂谈 |
分类: 转:优秀育儿理念及方法 |
我和孩子一起欣赏名画 |
0
幼儿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他的自我与外界、梦幻与现实,多是互相混淆的。客体中的每一个线条与色彩,都能点燃他天马行空般的想象。作为教师应充满热情地为幼儿创造欣赏高雅的、体现人类智慧结晶的多种机会,引领幼儿感受艺术无尽的美。从而开启幼儿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一生。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又是怎么样来使这个活动课题继续开展呢? 一、让教师成为课题实施的先锋。 (一)选择经典,激发兴趣 名画好像离小小的孩子很遥远,“这么小的孩子能看懂什么?”“他们会有什么感觉?”……其实不然,只要指导到位,幼儿不仅能理解名画的深刻含义、感受其色彩渐变,更能感知画家作画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幼儿需要用艺术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名画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内涵、鲜明的艺术效果成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内容。如何把这些精神财富传递给孩子,使他们自幼受到高尚艺术的熏陶? 艺术价值高的世界名画不胜枚举,但幼儿不是每一幅都会感兴趣,根据幼儿的审美偏向:3至6岁的幼儿更喜欢夸张的形象、有视觉冲击力的、色彩鲜艳的、有故事情节的画作。 幼儿的思维绝大部分是在知觉水平上进行的,他们喜欢欣赏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结构清楚的画面,并对暖色调有特别的偏爱。西方现代派画作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形式、多变的色彩,成为我们名画欣赏活动的首选内容。西画作品内容丰富,可选择的范围广泛,我们遵循渐进性原则、适宜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在适宜于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基础上,结合各班具体情况,选择适合于其生活经验和接受水平的名画,并慢慢扩大选择范围、加深程度,激发幼儿浓厚的欣赏兴趣! 《红色的和谐》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画作之一,画面一展示,那强烈的红色便引起了阵阵赞叹:“这个房间真美!”“墙壁是红的、桌布是红的,椅子和人的头发也是红的!”一位女孩略有所思的自言自语道:“为什么她的家是红色的呢?……它的主人一定刚结婚吧!”“你看!这些红色也不一样呢!这里深的发黑、这里浅一些有点象橘红色”……孩子们由最初的惊叹转到了对画面色彩、内容的分析与思考!这一切均在“红色的和谐”中自发、自觉的进行着。5、6岁的孩子就这样走近了西方名画。 当然,这只是欣赏的浅层次,是一种悦耳悦目的感受,与生理上的愉快感有着一定的联系,然而审美活动毕竟是一种精神活动、一种情感活动,要让幼儿在欣赏过程中达到精神上、情感上的愉悦与满足,提高幼儿的审美感受能力,尚需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二)适宜方式,提升审美 艺术美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精神产品,它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优秀画作,能使幼儿体会到表现美的天地是多么广阔。对美的认识和理解需要一定的能力和方法,对名画的欣赏也不例外。 1.依据教学主题与环境布置,让名画走进幼儿的生活空间。 面对一幅名画,若让孩子们去说“画上有什么?你喜欢什么!”是很抽象的,幼儿很难说明白,有时反而会破坏美好的意境。何况一个画家的风格又岂能通过一次欣赏教学活动或一幅画就能体会得到!孩子们只有在看了许多画,积聚了丰富的视觉感受和内心体验之后,才能和艺术家产生共鸣。 布置与主题相联系的主墙饰,使幼儿能置身于美的环境,感受艺术的熏陶。与孩子、家长共同搜集打印有关凡高、修拉、米罗、毕加索、蒙得里安等画家的详细介绍及画家的画像。搜集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画家代表作并彩喷成大图片。在班级里布置“名画角”,在楼层上展出画家图片及幼儿临摹、创作的作品。在图书角中投放美术欣赏书籍,让幼儿平时可以欣赏、阅读。 2.依据故事、谈话,让名画作者走近幼儿的身边。 将作者生平和作品的独到之处编成小故事介绍给幼儿,使他们对作者产生亲切感、对作品有整体印象。名画欣赏活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对画家生平、轶事及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些知识的了解也有利于幼儿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在欣赏名画的同时,我们会将作者的生平编成小故事介绍给幼儿。 (三)给予启发,激发潜能 艺术创作需要直接的生活体验,也需要丰富的艺术欣赏体验,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活教育应极注意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在教学中注意启发诱导,放手让幼儿去探索,就会培养成他们的创造力。”名画欣赏过程中,要通过让幼儿对画面内容、形式、主题的了解,与作画者思想感情的沟通产生自由表达的兴趣、愿望和能力,从而激发幼儿潜在的创造力。 当日积月累的直接生活体验和艺术熏陶合二为一时,幼儿的想象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审美境界。他们会无拘无束、全身心的投入到创作活动中,在画中流露的是从直接观察和感受中获得的审美情感和梦幻般的内心世界。看着孩子的创作,老师们经常会叹服道:儿童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名画作品表现手法多样,可让幼儿领略到各种技法的艺术效果;名画作品内容丰富,可扩大幼儿视野,使他们形象地接触到一个个陌生而有趣的广阔领域;名画作品思想内涵深刻,可让幼儿感受到绘画大师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别具匠心的审美创造…… 二、收获 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实验班的教师在教育观念上日趋转烃,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儿童观、科学的课程观和先进的人才观。我们的教师开始从“我教你学”的传统师生关系中解放出来,由权威式教学向民主式、合作式教学转变,在活动过程中强调幼儿的探究性学习,努力为幼儿创设一种平等宽松、自由表达和交流氛围。在我们的每一次欣赏活动中,我们大多采用了对话的形式,教师设计了层层深入的问题,紧扣欣赏的主题和要素,引导幼儿自己去感受、去说。同时教师还注意根据幼儿的心理感受和反馈及时调整提问点。例如《格尔尼卡》、《蒙娜丽莎的微笑》、《大碗岛的星期天》等活动中,提问都设计得非常清楚、贴切,有效地激活了幼儿的感知,使教学活动的过程真正成为一个师生密切配合、积极探索的双向认知过程。它对教师活动组织能力、随机应变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的教师也逐渐变得游刃有余,因此在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方面都有所提高,综合研究、合作共事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锤炼。 在理论方面,由于大量涉多长是以课题有关的资料,教师的知识面拓宽了,理论水平提高,对《纲要》的理解更为透彻。 三、让孩子诠释课题研究的成果。 幼儿是课题研究的主体,没有幼儿课题研究就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无迹可寻,我园的孩子又是如何来欣赏他们身边的名画的呢? 幼儿欣赏美术作品,不仅要获得对作品的内容、主题、题材等的认识,更重要的还要逐渐养成能够透过画面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内容,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潜伏在抽象中的具象形式和意味的习惯和能力。这一步可以以老师“你看到了什么?”的提问为线索,引导孩子发现作品的点、线、形、色等要素。要放手让孩子认真观察,自由讨论,一开始孩子可能会主要仿照于从作品描绘的具体事物,或这些点、线、形、色所构成的东西“像什么”的角度来观察和感知。而孩子对于名画的整体感觉却因为很多的因素而不同。 (一)个性诠释 每个幼儿都是不同的一个个体,个体差异性强。在生活中,有的幼儿活泼,有的幼儿沉静;有的灵活,有的呆板;有的大胆,有的胆怯;有的发展了某些良好的行为倾向,有的发展了某些不良的行为倾向。尽管这些特点或倾向是容易转变的,还不是稳定的、经常的个性特征,但是当幼儿欣赏名画的时候,大部分却取决与他们个性。一副《哈里昆的狂欢节》,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活泼、灵活的幼儿是这样说的:我感觉到里面的曲线在跳舞。沉静的幼儿是这样说的:为什么梯子会长耳朵?胆怯的幼儿却关注到了画中许多红色的点。 (二)生活诠释 我们的孩子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但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却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幼儿在父母长辈的的百般宠爱下成长,这样的孩子骄傲而容易受伤;而有的幼儿却伴随着家庭中各种不和谐的音符在成长,这样的孩子自卑而敏感。当我同时把一幅《格尔尼卡》展示出来的时候,前者的理解是:不好看、很奇怪、不美、人没有身体、没有脚、颜色不鲜艳、只有白色和黑色、马叫起来、人、太阳、杯子、牛在跳舞等。而后者的理解是:很特别、很害怕、害怕的时候、有人要打我、咬我、抓我;难受的时候,东西不见了;受伤的时候、有怪兽要吃我、有鬼要抓我。两者的诠释并没有脱离作品的主旨,但是由于两者他们以往所处的环境不同,而他们的诠释也就出现了积极与消极的两个极端。 (三)社会诠释 许多的名画都来自于与幼儿毫无联系的50、60年代。当时社会给人的感觉,作为我们没有身临其境的教师也无法给予幼儿一个合适的诠释。所以我们选择透过名画再次展示当时的社会背景时,而幼儿对于名画的理解却也夹杂了现代的因素。在欣赏《美丽的花丛》时,有的幼儿却说:我们这里的果树上是没有猴子的,猴子都在动物园呢!有的幼儿说:这里的花好漂亮的,我们这里没有的。在感受作品的美感的同时,更加入现代生活的主题“环保”元素。此时幼儿已经把自己的理解与现在的生活中环境联系在一起,由于幼儿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所以他们只能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环境来诠释。 四、收获 课题的实施促进了幼儿的发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孩子身上一些可喜的变化,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持在于对感性经验的全面依赖,以直觉行动为主,他们对事物的感知从笼统到分化,为此在名画欣赏活动中老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画的内容,画家的用意,而是引导幼儿综合运用听觉、视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调动情感、思维、想象、动作、语言等多感官参与,反复品味、启发联想、促进理解。他们对各种艺术作品变得非常敏感,对于美的东西观察更中细致,能快掌握作品中的美感形式要素,同时把这些美感形式要素运用到自己的创作活动中。同样的美术作品,实验班的幼儿在表现时显得画面更丰富、构图更合理、色彩运用更功妙、更具创造力。 在画家的笔下,平凡的事物也会闪着耀眼的光芒。环境的熏陶、时间的积累,才会有名画与孩子的心灵相通,只有经常不断地欣赏、接触名画,才能激发孩子欣赏的激情、创新的欲望,名画的美给幼儿的感觉直观、具体、深刻,它能铭刻在儿童的情感和思想中终生难忘,让我们将名画欣赏带到幼儿的生活中,让孩子在欣赏中获得一份熟悉、一份惊喜、一份感动,让孩子在名画的怀抱里学习、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