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丁棠:“礼金互免”人情浓
(2023-01-31 09:24:54)分类: 转载 |
“礼金互免”人情浓
礼金,堪称国人常见的人情往来。婚丧嫁娶、寿诞生辰,随礼、凑份子表表心意,随得多了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尤其逢着良辰吉日,都来邀请、都要祝贺,压力山大。不过,前些日子 浙江杭州的某场婚礼却独辟蹊径。据闻,现场的朋友揣着一张“礼金互免卡”权当红包,送的人轻轻松 松,收的人乐乐呵呵。
“礼金互免”做法小众,却迅速俘获大众。这背后,实在是人们苦礼金久矣。亲朋好友喜事临门,不去祝贺说不过去,空手而往也不体面,两三百块不嫌少,成千上万不嫌多。而因着“来而不往非礼”之谓,不少人回礼都讲究“添一点”,一来二去,行情水涨船高,大家的钱包被掏空,徒留疲惫和烦恼。
更紧迫的现象是,一些地方宴席名目繁多,礼金五花八门,彩礼节节攀升。此前农业农村部驻村调查发现,当下农民消费第一支出为食品,第二支出便是人情礼金。
好好的人情,怎就成了“人情债”?说起来,“人情”本身并无原罪,守望相助、互相救济也是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独特魅力。《蓝田乡约》言,“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亲友操持大事喜事,献份心意、给些礼金,可以沾沾喜气,也能给主家一定支持。而今这些礼金变味变质,坏就坏在过多过滥,超出个体承受范围。当它不再是一种自愿馈赠,而是一笔不可避免的花销开支, 就必然沦为计算投入产出的经济行为, 告别不计回报的重义表达。于是我们看 到,有群发请柬者,也有琢磨宴席名目 “捞回成本”的……每个人都被裹挟,无可奈何、无力脱身。
回望中华文化,“礼”曾长期主导中国古代社会。它包含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节或规矩,也建构着人与自然、社会 及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规范,如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之 用、和为贵”“礼,与其奢也,宁俭”等等。以此品味服务人情的礼金,其中“礼”所指向的人 情方为本,而“金”充其量只是 附着其上的表罢了。若以“金”论“礼”乃至累“礼”,不仅是一种本末倒置,更是对“礼”的消解和歪曲。何况,如今时代已经发生变化,社会结构已然不同,大多人的生产生活方式越过了家族与村落范畴,人情往 方式自然需要更新。如果再照着陋习亦步亦趋,就像那“懒 婆娘的裹脚布”,臭不可闻、遭 人厌弃。
文字摘自:《今晚报》2023年1月31日11版今晚副刊·肝胆篇(向作者和编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