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丁棠:“礼金互免”人情浓

(2023-01-31 09:24:54)
分类: 转载

礼金互免人情浓

    丁棠

礼金,堪称国人常见的人情往来。婚丧嫁娶寿诞生辰,随礼、凑份子表表心意,随得多了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尤其逢着良辰吉日,都来邀请、都要祝贺,压力山大。不过,前些日子 浙江杭州的某场婚礼却独辟蹊径。据闻,现场的朋友揣着一张礼金互免卡权当红包,送的人轻轻松 松,收的人乐乐呵呵。

礼金互免做法小众,却迅速俘获大众。这背后,实在是人们苦礼金久矣。亲朋好友喜事临门,不去祝贺说不过去,空手而往也不体面,两三百块不嫌少,成千上万不嫌多。而因着来而不往非礼之谓,不少人回礼都讲究添一点,一来二去,行情水涨船高,大家的钱包被掏空,徒留疲惫和烦恼。

更紧迫的现象是,一些地方宴席名目繁多,礼金五花八门,彩礼节节攀升。此前农业农村部驻村调查发现,当下农民消费第一支出为食品,第二支出便是人情礼金。

好好的人情,怎就成了人情债?说起来,人情本身并无原罪,守望相助、互相救济也是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独特魅力。《蓝田乡约言,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亲友操持大事喜事,献份心意、给些礼金,可以沾沾喜气,也能给主家一定支持。而今这些礼金变味变质,坏就坏在过多过滥,超出个体承受范围。当它不再是一种自愿馈赠,而是一笔不可避免的花销开支, 就必然沦为计算投入产出的经济行为, 告别不计回报的重义表达。于是我们看 到,有群发请柬者,也有琢磨宴席名目 捞回成本……每个人都被裹挟,无可奈何、无力脱身。

回望中华文化,曾长期主导中国古代社会。它包含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节或规矩,也建构着人与自然、社会 及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规范,如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之 用、和为贵”“礼,与其奢也宁俭等等。以此品味服务人情的礼金,其中所指向的人 情方为本,而充其量只是 附着其上的表罢了。若以乃至累,不仅是一种本末倒置,更是对的消解和歪曲。何况,如今时代已经发生变化,社会结构已然不同,大多人的生产生活方式越过了家族与村落范畴,人情往 方式自然需要更新。如果再照着陋习亦步亦趋,就像那 婆娘的裹脚布,臭不可闻、遭 人厌弃。

 礼,以顺人心为本。面对纷至沓来的请柬,我们的本心如何,自己再清楚不过。如何既保留传统文化底色,让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民俗延续,又呼应这个时代的性格,不沦入金钱的窠臼?那 对杭州的年轻人走出了礼金互免的一步,那么我们呢?不妨都来为移风易俗尽一份力,给自己也减减压吧。

文字摘自:《今晚报》202313111版今晚副刊·肝胆篇(向作者和编辑致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