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年俗,定格在记忆里的微笑(为《三角洲》2014一月号而写)

(2014-01-04 16:31:54)
标签:

南通风俗

过年民俗

风土人情

春节习惯

文化

年俗,定格在记忆里的微笑

 

年俗,这个字眼对我来说,那是母亲怀抱里的乳香,祖母灯下纳鞋的针线,青石小街馒头店出笼的蒸汽,年底岁末回程途中匆匆的脚步……每每想到它,总会浮起温馨、期盼、牵挂的情感。而对过年的向往与期盼,更是儿时横亘在四季里的牵挂,“今日巴,明日巴,一巴巴到三十夜;穿红鞋,戴红花,花生蚕豆满把抓;肉拖拖,鱼拉拉,青菜百页不吃它……”(巴,流行在海安里下河一带的俚语,即眼巴巴盼望的意思),儿时的歌谣,谁说不是对那时过年风俗的一种描绘与理想寄托呢?如今低声唱它时,仍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虽然,社会在发生变化,人们的生活习惯在悄悄改变,一些习俗渐渐消失,而一些新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并演变为新的民族风俗。然而,那些个记忆中的年俗和所经历过的往事,却在我们的记忆中愈加清晰。

作为民风民俗的一个范畴,过年的种种传统习惯,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状况以及历史文化传承紧密相连,当然,南通也不能例外。南通是个移民地,来自方方面面的移民聚集在这片江海冲积平原上,融合成特殊的南通风俗。海门、启东受到江南风俗影响,有吴地风俗的特色;如皋、如东、海安与扬泰地区风俗较多相似;南通市区与通州区的风俗有较多的相同之处,但又有差异。由于沿江沿海地势的不稳定与人口的频繁迁徙,民风民俗各具特色,呈现交错状态。

在传统农业社会里,许多风俗表现对农业、渔业生产的重视,对大自然的敬重。比如,农历除夕,农家要用芝麻秸“封田”,正月初一要“种田”,正月十五要“煨百虫”。南通的传统节日从春节开始,差不多每月都有,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如正月十五“放烧(读哨)火”;二月二,女儿节,“家家户户带女儿”;清明上坟;立夏吃蛋,“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七月十五盂兰盆会,放焰口;七月三十日地藏灯节,在濠河放河灯;重阳节赏菊、登高、游狼山、吃“重阳糕”;冬至烧经等。

不过,过年的习俗最隆重,最复杂,最能牵动孩子的神经。

南通市区的年俗有自己的习惯。在我的记忆里,年味其实在年前半个月就开始了。进入腊月,家家开始灌香肠、腌猪头、斗米屑。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随着年关的脚步进一步临近,开始蒸馒头、蒸年糕,有条件的自家支灶驾锅,左邻右舍乘便搭个伙,没条件的就去望仙桥、南大街或者关帝庙附近的店铺加工。二十七八夜,炒花生、蚕豆、瓜子,做花生糖、芝麻糖,这道程序不能太早,太早了保不住被馋猫孩子偷吃了,等不到三十夜、年初一。在准备的年夜饭里,鱼是一定不能少、且等过了正月半才许吃的,取“年年有余”之意。年三十中午,贴春联、贴窗花。接着,祭祖、放鞭炮、吃年夜饭。除夕夜通常是不串门的,家人必须赶回来团聚。年夜饭之后边剥瓜子边聊天守岁,临近半夜吃圆子,喝枣儿茶,直到半夜12点过后,母亲才拿扫帚扫地,从门外往里扫,一边扫一边念:“一扫金,二扫银,三扫聚宝盆”。初一大早,眼睛一睁,开口说话之前,先吃祖母前夜藏在小辈枕头下的云片糕和芝麻糖,寓意“节节拔高”,前程如锦。开口的第一句话是前夜就想好的吉祥语,然后“蘸早茶”,茶是之前在长桥茶庄买的茉莉花茶,早点是父亲起早摆放整齐的茶干生姜丝、大蒜拌百页、肴肉、鱼丝、糕点等,往往还没开始蘸茶,表哥表弟们就叫嚷着来了:“恭喜发财,花生抓来;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于是,拜年开始了。按照规矩,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起初是跪拜,后来改为鞠躬,再后来只要恭恭敬敬地垂首站立就行了,祝长辈人长寿百岁、吉祥安康什么的,反正什么吉祥说什么;长辈对晚辈说一番勉励的话,然后分发压岁钱,压岁钱通常用红纸包包好,或者在除夕夜孩子睡着后,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枕头底下,或者在初一早上在晚辈拜年后发给大家。“岁”与“祟”同音,压岁就是压祟,用压岁钱压住邪祟,晚辈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南通郊区的年俗中,有两个风俗我比较有印象,一个是“打囤子”,一个是“放烧火”。

小时候,在正月里骑脚踏车到狼山烧香时,看到农村家家户户门前屋后有一串串的石灰印,起初很纳闷:这是做什呢?后来弄明白,这叫“打囤子”。除夕傍晚,农村人家用盛放石灰的蒲包在家门口和打谷场上印出圆滚滚“囤子”,囤子四周画上“摺子”、“天梯”、“扁担”、“箩筐”等等,囤子中间画上古铜钱或双鱼图案,预祝来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田角、灰堆和菜园等处插上“红绿招财”,俗称封田,反映出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求。

另一个习俗也比较独特,就是“放烧火”。元宵节傍晚,农家把田头的稻根杂草堆积燃煨,称之“煨百虫”,另将路边、坟地、沟岸、荒地乱草烧掉,谓之“剿虫窝”。入夜“放烧火”,用芦苇或茅草,扎成碗口粗的草把,沿田边挥舞,疾走高呼:“正月半,二月半,家家户户放烧火;别人家的菜长得铜钱大,我家的菜像笸篮大……”那时,城里人则往往登文峰塔或狼山“看烧火”,成为通城一景。

如今,一些风俗逐渐式微,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到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历程,每次回想起儿时的年俗,我们的脸上总会浮现笑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