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把酒言欢
(2012-03-25 20:51:50)
标签:
转载 |
我一直在说,酒是好东西,可以乱性,可以解忧,可以对酒当歌,可以醉打金枝。可是我总是小酌就深醺,大好的烧酒一次次被挡在我的杯子外面。
事实上对于喝酒,我一直有种情结,许多年前初识先生,他的奶奶还没有去世,躺在病床上的样子我看了有点怕,先生就讲了几则轶事来证明他奶奶曾是个鲜活的风流美人。其中有一则就是说每每大冬天,他经常看到奶奶和他爷爷在雪地里喝烧酒。那梅树下把酒言欢、言笑晏晏的一幕,想起来都如画一样。当然男人是不入画的。我从来没有遇见过哪个男人因为喝酒遭人怜爱,更添点男人气。就是李白号称斗酒诗百篇,我想,他也没少挨老婆骂,至于老实一点的杜甫,我读过他的《杜位宅守岁》: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杜甫当时在他那颇为发迹的族弟杜位家中过年,满眼是椒盘颂花的过年仪式,人来车往的热闹场面。酩酊之后触及自己的命运,一副自虐癫狂之状。这两人还相互劝过别喝酒,杜甫的《赠李白》中就有“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之句。不可爱。
只有女人喝酒如此好看。昨夜的聚会上有四五个女子从扬州来, “千家养女先教曲”说的就是扬州,她们承认歌儿唱得很好,但是无论怎么诱导启发,我还是没有听到她们的鲜花调。扬州清曲里有个绝技 “碰酒杯”,一手拿两只粗瓷酒杯,打出“金鸡报五更”、“凤凰三点头”的节奏,我也是很向往的,但是她们只是单纯地碰酒杯,那些烧酒,就一点点浅下去,然后飞上脸颊化作红晕。
喝酒是一种美学。并且要借烧酒才能表达出来,女子一向是阴柔的温婉的,粮食做的烧酒,我们用53°,52°这样抽象的数字表达它内心的灼热,这种灼热把身为女子内心的阳刚和豪气激发出来。和端着高脚杯穿着丝绸睡衣喝红酒完全是两回事,或许是影视里演太多了,这个状态被导演们从女人的生活里拔高出去,再回到生活,立马就显得特别矫情;在灶台边烧菜边尝一口料酒那也不叫喝酒。可惜大雪天梅花地,鲜花调里碰酒杯,那样的场景明明存在过,却有点像一种假想了。为了这情结我写了不少跟酒有关的文字,还长了个要命的酒窝,但是我只能吃点酒酿,别人劝我酒,我就老老实实地承认我不过是纸上谈兵,心向往之。我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什么境界,酒才能在我的身体内部温化,使我醉得恰到好处。就是诗经《既醉》描述的那种状态:“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万年,介尔景福。”
读完《既醉》,知道其实酒,是粮食们化身而成祭品,来奉供人类的口舌。 “其告维何?笾豆静嘉。朋友攸摄,摄以威仪。”神主良言,供品丰美,酒在一开始是那么庄严和太平的。是一种仪式。现在,在某些民族,它还是一种仪式和敬意。
所以我也是敬重酒的。
有些时候,酒承载不了那么重的东西。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很喜欢苏轼这首词,觉得是古今借酒消愁的诗词中唯一寒凉而不潦倒的。他还写到寒食,这是我喜欢的一个节气,在清明前一两日,禁火,吃冷食。它起源于火崇拜,又寄托了春秋古时的哀思。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人过了,我们生活在现代文明里,有电磁炉微波灶,对自然疏离已久,不知道这个节气,古人喝着清酒,吃着冷食,毫无烟火气地度过这一两日,离粮食离生命离大地最本来的滋味近得不能再近,于是对人生看得也更通透,知道怎样活着更好。
如果高兴,喝点酒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