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待“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你心头隐痛
(2019-01-04 21:14:33)
标签:
杂谈 |
同事某的妻子是我同学,在与病魔鏖战十八年后,前不久终于撒手人寰,闻言心生悲切,更为悲切的是,其子远在异国他乡,待到接到噩耗赶回时,母亲已永远地闭上了双眼,连最后一眼都没看到,更别说在病榻前伺奉汤水。传统说法“养儿防老”,眼下固然不敢有此奢望,做父母的都是“望子成龙”,期盼子女长大有出息,能光宗耀祖、报效社会,而把反哺之事置于次等位置甚或不作此想,常听半老之人互相议论:年老后怎么办?趋同的一种说法是“进养老院,不给子女添麻烦”,闻言颇多感慨,并由此联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养儿育女究竟是图什么?
培养国家栋梁?固然不错,国家国家,先国后家。不过,年老之时眼前没有亲人在眼前晃动,不免常怀孤寂之感的,尤其是好不容易培养子女成人成才,却飞到国外,报效异族,不能听自己唠叨唠叨往事,不能在病榻上尝一口子女调制的羹汤,这样的人才与国何益!与家何益!与己何益!养儿育女有什么意思!忽然悟到,为什么会有“隔代亲”现象,那是跟子女亲近不到,只有把全副亲情托付给子女的下一代。由此对女儿并不急于要孩子的想法有了点理解。
最近经常想到年迈的父亲,父亲明显呈现老态,举止迟缓,体态臃肿,说话重三道四,叙述不清,不仅心里有些恐惧,以致夜里常会惊醒,想到:父亲绝对是会高寿的,但岁月不饶人,即便是活100岁、120岁,算算日子也是可数的。时间在眼睛早一睁晚一闭中疏忽一下就溜走,看看握在手中的日子在一天天减少,立马有种紧迫感,这紧迫感不仅来自今世该做的快做掉,该享受的就享受掉,还有就是该回报给父母的一定不能减免。不是说“子欲养而亲不待”吗?相比之下,攥在我们手里的时间毕竟比上一辈要多,总不能等到我们自己感到时光不多时再去察看上辈的剩余时光吧!到那时,恐怕只是“已惘然”了。
于是,我拨通电话:“爸,今天太阳好,带你去兜兜风吧。”
“好啊,去哪里?”电话那头声音很兴奋,但明显有点意外。
“随便你要去哪里,儿子只想跟你在一起说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