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张报纸的两种错法
(2009-08-05 21:13:06)
标签:
编辑手记杂谈 |
忽然想起一件事:前几日媒体报道南通籍知名电影演员钱千里病故,享年95岁。消息是从扬子晚报和江海晚报上看到的,然而让我惊讶的是,扬子晚报配发的照片居然是另一老演员顾也鲁,而江海晚报说钱千里生于1935年(应该是1915年),顿时大跌眼镜。
对中国电影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江苏南通出了“小小剧社”,领头的是四个同龄青年赵丹、顾而已、朱今明、钱千里,经常在赵丹的父亲开办的新新剧院演出田汉的进步话剧,后来为逃避当局的追究,这些热血青年先后离开南通,赵丹经南通画家尤无曲的推荐,去上海艺专学画画,钱千里就跟赵丹去了上海。在其后的日子里,赵丹渐渐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顾而已成为著名话剧演员,朱今明成为著名电影摄影师,而钱千里从跟着赵丹扮演小角色开始,逐步成为电影届知名演员和导演,与顾也鲁一起,被称为“中国电影的活档案”。之所以有此称谓,就是源于他们活得长久,中国电影史上的大小掌故都装在他们的肚子里。如果说南通的报纸编辑对顾也鲁不太熟悉出个年龄上的差错还情有可原,但对南通人引为骄傲的钱千里的年龄就不该弄错,凭空给他减去20岁,这就不能用疏忽二字来作托词了。
顾也鲁是苏州人,晚钱千里一年出生,在银幕上常以小生面目出现,故有“袖珍小生”的雅号。顾也鲁活得好好的,忽然被扬子晚报刊登了“遗照”,等于宣布了他与世长辞,真不知道顾老先生闻之该如何缅怀自己了。扬子晚报的文化娱乐版历来办得有声有色,娱乐味极浓,鞠健夫主任是真的有两下子的。猛然出此讹误,想必鞠大主任也痛心,不知会对属下怎样的严词相责。窃以为,提高编辑专业素质和专业修养固然重要,但增强责任心更是要首当其冲。鞠主任曾有长篇《娱乐没有圈》在江海晚报连载,让我们看到一个娱乐记者与明星们一起成长的过程。但不管娱乐有没有圈,有一点需记取:在严肃题材上不要太“娱乐”。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媒体人常用此话解嘲。确实,报纸每天出,天天不同样,要一点错误不犯一点差错没有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不过少犯点错误少出点差错,还是可以的,那需要有一颗如履薄冰的心。
我与钱千里老爷子有过一次交往。时光已过去四五年,我已记不清他居住在上海的哪条街哪条弄,但那老旧的建筑,逼仄的居所,至今仍历历在目,尤其是老爷子清癯的面容,清晰的思维,旺盛的精力,更是记忆犹新。在三四个钟头里,无论我们怎样刨根问底采访、摆弄姿势拍照、自己把自己折腾得疲惫不堪,老爷子始终毫无倦色。一方面,见到家乡人,老爷子心里高兴,另一方面,老爷子身体确实好,当时我就想:老先生活到100岁绝对没问题。事实上,如果不是癌症,肯定不止活100!
斯人已矣,痛乎惜矣。虽说与赵丹这样的大明星相比,钱千里在艺术造诣和艺术成就上逊色许多,诚如他自己所说:我一生只当过一回主演,其他都是小角色。但他扮演的角色都是鲜活的、生动的、给人印象是深刻的,一如他留给世人的形象。
后一篇:懒人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