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京在南通的日子
(2009-06-11 00:19:56)
标签:
罗京五一特别节目我们都有一双手零距离杂谈 |
罗京6月5日早上走下人生舞台,而他在南通走下节目录制舞台,却是一个仲春的午夜。
2003年春天,罗京应他的好友、央视“当代工人”节目制片人袁明久的邀请,来南通主持一台大型谈话节目。这台五一特别节目叫“我们都有一双手”,录制地点在南通中远川崎船厂即将交付的一艘30万吨油轮“远明湖”号的甲板上。“远明湖”号是中国人建造的第二艘30万吨级油轮,也是我国自主拥有的最大吨位级的油轮,刷新并保持着中国制造同类型油船的最短纪录。编导范永东,副编导施英鹏,主持人就是罗京。
这台节目访谈对象有“水稻之父”袁隆平;辽宁鞍山下岗女工、下岗后从头学习中医刮砂疗法、创办康泰华中医理疗中心、在全国有近六十家连锁店的郝巍;南通下岗职工“家政工程师”周平; “织补家庭”查明秀一家; 开渔具店的朱玲; 中远川崎公司工人邵建国、邵建军兄弟。
南通市委宣传部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录制这台节目,我被宣传部借出参加南通访谈对象的遴选和协助外景拍摄,历时一个月。
节目制作的前期准备工作繁杂而又细致,正式录制定在4月12日晚上8点。录制前几天,罗京来通,主要是熟悉本子,逐一跟访谈对象见面、交流。那几天,罗京把自己关在金桥大酒店的套房里,几乎没跨出房门一步,吃饭也是送到房间去。我的任务是把采访对象接来,把他们送入罗京房间介绍并安顿好就退出,他们如何交流就不得而知。罗京工作起来很认真,要求很严厉,甚至是苛刻,火气也大,但对访谈对象却很亲切,很客气,握手、让座,礼数周全。偶而,我进他房间有事,总是见他在看本子,或者背诵主持词,寻找谈话感觉。
节目录制如期进行。
“我们都有一双手。我记得小时候,我的父母就跟我讲:要热爱劳动,长大后,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上学以后老师也经常对我们讲:要好好学习、要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将来,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如今,我已经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劳动者,我在努力地实践着我的父母、我的师长对我的希望,同时,我也把这种希望倾注在我的孩子身上。我想,劳动的精神就是这样的被不断地传承;劳动的品德,就是这样的被不断地光大。”
罗京以这样的话拉开访谈序幕。这番话关在房间里反复琢磨出来的开场白,深深地打动了现场观众,起到导演期望的效果。他那平等的姿态、谦和的态度、诚恳的语气、华美的音色,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节目录制从20点,一直延续到23点一刻,不少现场观众都露出疲惫之色,罗京却始终精神饱满,毫无倦容,还是那神态,还是那语调,一丝不苟地处理每一个细节,使这台节目达到尽善尽美。
撤出节目录制现场,已是午夜过后,大家辛苦了一个月,完成任务的兴奋情绪迟迟不能消散,一边高唱着“啊,累啊累啊累”,一边聚集到金桥大酒店对面的一家小饭馆吃夜宵。酒,是“大富豪”,菜,是几个小炒,烟,是“万宝路”。罗京一边喝酒,一边抽烟,一边与大家高声谈笑,疲倦的脸上掩盖不了兴奋之情。我挨靠他而坐,感觉他就是我们兄弟中的一员。期间,出于职业习惯,我好奇地问他:据说你这是第一次“触电”新闻主播之外的节目,你对自己的主持风格有什么自我评价?他看了我一眼,露出不悦之色:你凭什么说我是第一次“触电”!我稍稍有点尴尬,朝范永东努努嘴,示意是他透露的。范永东连忙解释,我是说他是第一次“触电”这类访谈节目。接着向罗京介绍说,这是我们的同行,来帮助我们录制节目的。罗京语气顿时和缓下,略略歉疚地解释说,我早就下海涉足其他节目主持了,比如某次主持某综艺节目,某次在某文艺演出中担任主持。随后,向我谈起新闻主播与综艺节目以及访谈节目主持之间的异同、语调的运用、技巧的掌握。在南通的这几日,我这是第一次听到他说这么多的话,这么耐心而又认真地说他的主持生涯和播音体会。
夜宵吃完,已是凌晨三点。罗京稍事休息,一大早就赴上海飞回北京。
五一特别节目“我们都有一双手”2003年4月30日晚22点50分在央视准时播出,节目时长50分钟。
罗京身材不高,背稍稍有点佝偻。但他无论是在荧屏前,还是在舞台上,都是胸脯挺直、腰板硬朗的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