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刺绣还能辉煌吗?
(2009-02-09 17:20:03)
标签:
南通刺绣彩锦绣朱小兵哪吒闹海辉煌的没落杂谈 |
上午在个簃艺术馆参观《城市记忆——朱小兵刺绣藏品展》,惊异之余,颇多感触。
惊异的是,一个醋纤公司的工人,能把夫妻俩百分之七十的工资用于刺绣品收藏,而且收到不少现当代南通刺绣名家的大作,尤其是将代表南通彩锦绣最高水平的《哪吒闹海》收于囊中,确实让人惊异;感触的是,南通刺绣名家名作散佚民间,多不知下落,中国刺绣艺苑中的一枝奇葩——南通彩锦绣,随着诸多大师的仙逝也露出下世光景,令人扼腕痛惜。
南通刺绣的历史并不长,从沈寿被张謇请来开办女红传习所以来,尚不足百年历史。然而,就是在这不足百年中,南通的刺绣却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先是沈寿自创“仿真绣”,为南通留下中国唯一一部绣谱《雪宧绣谱》,培养了一大批刺绣艺人,对南通刺绣艺坛起到薪火相传作用;接下来沈寿的弟子们继续开拓创新
,在仿真绣的基础上创出新的针法,而全国第一个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成立,更是把南通刺绣推向顶峰,不仅人才济济,作品多多,南通独创的彩锦绣蜚声海内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常可以从报端读到南通刺绣在全国获奖的消息,出口创汇在江苏省排列第二,仅次于苏州,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还为外地培养了不少刺绣艺术人才。
然而,就是这让人惋惜的然而,像一道流星,一瞬间的绚烂之后归于沉寂。事情起始于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的举步维艰最终土崩瓦解之时。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隶属于二轻系统,从出身之日起,就没给它一个“国字号”的身份,属于集体企业。那时的工艺美术没现在这么受到重视,研究人员不叫艺术家,叫艺人,作品是产品,目的为了投入市场或者出口创汇,毕竟没有国家投入,企业首先考虑的是生存,裱画的偷吃面糊——糊张嘴。然而,工艺美术的研究还是占据了相当的席位,红木雕刻、刺绣、剪纸等等,每年都有大奖。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张仃设计、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三代绣工集体花了几年时间制作的《哪吒脑海》以及《渔舟唱晚》等等,获得全国工艺美术作品评选奖金奖,代表当时刺绣艺术的最高水平。南通工艺美术辉煌时,还成立了以秦能领衔的南通旅游工艺品研究所。不过,昙花一现(从人类历史长河角度可以这么认为),南通工艺美术随着研究所的改制、破产,艺人们云散星流,资产分崩瓦解,作品不知去向,艺术家又沦落为民间艺人。
就在我渐把南通刺绣收于脑海深处留作存念的时候,个簃艺术馆忽然举办这个展览,让我惊喜、惊异、惊叹。一进大厅,迎面就是巨幅彩锦绣《哪吒闹海》——失踪了多年的未来的国宝浮出水面!中午吃饭时,特意向南通三个全国工艺美术大师之一的黄培中(他是《哪吒闹海》彩锦绣画稿的绘画者)讨教这幅绣品的背景情况,据他说,这绣品全国只有两幅,一幅被南京博物院收藏,一幅在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后失踪,现在被朱小兵收到,画稿原作就是首都机场的壁画。朱小兵则解开我心底一个谜团:刺绣藏品来自于民间而非来自于企业,也就是说,这幅本该属于集体的珍品七转八转、化公为私、竟落到私人手里,成为某人的财产。这样的情形是个别还是普遍?一位姓吴的大胡子气愤的说:我可以肯定,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好东西都被人偷掉来!我敢说这话,谁不服气可以来跟我打官司!
听到这话,我只有摇头叹息,一时无语。
唉!南通刺绣,彩锦绣,艺术珍品,未来国宝,刺绣人才啊!
感谢朱小兵,他为我们留住了通绣,留住了通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