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初夏的一天,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小南海镇石岩背村的4位村民,一大早就在村后童坛山的一口长方形无底水塘口架起四台抽水泵,对着塘口不停地抽水,他们要引用塘水抗旱,开发溶洞赚钱。这样的水塘在石岩背村还有好多口,都是天生的石洞,祖祖辈辈谁都没有下去过,谁也不知道洞有多深,只知道长年积水,水色青碧,塘里有鱼,就有人曾在洞里捕到37斤重的大鱼来。
水泵24小时不停地歌唱,整整唱了17个日夜,水终于抽干了,村民们也惊呆了:一个庞大的地下石窟赫然呈现眼前!
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龙游县立即展开大规模勘察,结果探明,在石岩背村,这样的石窟竟然有24个。沿着村前衢江上下一公里的范围,石窟多达36个。处在石窟群中心的7个,则神奇地呈北斗七星状分布。其规模之大,开凿费工之巨,连闻讯赶来的专家学者都瞠目结舌。
一个旷世奇窟横空出世!
于是,那四个村民出名了,虽然当初开发溶洞赚钱的愿望未能实现,但他们的名字会时不时地出现在导游的介绍里;石岩背村更出名了,由一个面积不过0.38平方公里的村子,摇身一变成为“龙游石窟景区”。
“龙游”这个名字很好听,我是从电视剧《戏说乾隆》里知道这个名字的。龙游县地处钱塘江上游、衢江、灵山江交汇处
,县虽小,但其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时期,当时叫“姑蔑”,迄今为2500余年,堪称浙江省第二大古都。龙游石窟便位于县城北3公里处的一个临江小山中,当地人称此山为“童坛山”。我上月底攀上童坛山时,石窟出世已历16年。因为是平生第一次来到这里,对它的一切都很新鲜;又由于事先有了水落“洞”出的道听途说,所以每看到一个水塘或石洞,我都会停下来揣摩一番:会不会是又一个未被发现的千年古洞?然后煞有介事地先拍照,再对地貌洞形发一通议论,搞得同事都笑我神经兮兮。
跟着导游进入洞窟,听她带有玄秘的介绍,我心底的那个感叹号越来越重。这是一个谜团百结的地下建筑群,每个洞口只有二十多平方米,呈矩形,垂直向下30余米,到达洞底却是一个数千平方米的大厅,洞中用几根“鱼尾”状的石柱支撑着,与洞顶浑然一体,好似古埃及的金字塔,洞顶和石柱上都均匀的留下古人似乎带有装饰意义的凿痕。一号石窟的岩壁上,刻有鱼、鸟、马三种动物的石雕图案,成不规则排列,线条及造型极为古拙,似乎出自远古时代的工匠之手。作家张抗抗把石窟比喻为古希腊神庙,我看是很恰当的。但它比古希腊神庙的规模更加宏大,气势更加磅礴。走进石窟,宛如时光倒流到远古,让人对它产生无限的遐想。
让人困惑的是,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雅士在这里留下过足迹,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此逗留,大文学家郁达夫曾到此游览,但他们对石窟都没有留下一丝丝描述,就连代代生息繁衍于此地的村民对洞窟也毫不知情,甚至连相关的传说也不见闻于民间。专家学者查遍史册,除了查到南宋诗人张正道游历此处留下的一句感叹:“千年历露波涛声,万古犹存斧凿痕”,可以引发人们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以外,其他的有关石窟的文字资料则一无所获。
一个如此浩大的地下石窟开凿工程,怎么可能在当地的史料中“漏掉”呢?难道是战争、瘟疫或者自然灾害顷刻间灭毁了此地先民?或者有人故意秘而不宣?一个谜团摆在后人面前。然而,摆在后人面前的谜团不仅于此,诸如石窟开凿始于何时?由谁主持?做什么用途?也就是这些“奇”与“谜”,激发了国内外成千上万的人前来寻踪解谜,竟都是无功而返。大批专家和学者纷纷对石窟形成的年代及用途提出各种不同的推想和论证:采石场、墓穴群、藏兵站、存粮洞、古宫殿、储冰库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入窟尽是探奇者,出窟全变猜谜人”。我这样一个连探奇者都称不上的匆匆游客,出得洞时只来得及扯走几片疑云,怀揣几块迷团,便匆匆别它而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