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歌声近年在巴蜀舞台、荧屏、广播上频频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把兰卡布尺这个拗口费解的名字,与极易上口悦耳的藏族歌曲联系起来。藏语的意思,"兰卡"为"天空","布尺"相当于汉族常见的女性名字"招弟"。她也招到弟弟。弟弟在冕宁家乡,也爱唱歌。
   
兰卡最近一次的演唱,是在四川电视台现场直播的一次贺岁晚会上。她唱了一首木里藏族歌曲<<幸福的摇篮>>,把贡嘎山下,雅砻江边的青山、绿水、森林、牧群和人生图景唱得情真意切。这首歌很能代表兰卡的演唱风格。
   
听兰卡唱歌,你会获得以往听才旦卓玛、德西美朵唱歌时的某种情绪,不失为一种艺术享受。从她的歌声里,你也许领略不出浓酽的草原民歌的那种高亢与辽远,康巴地区雪山峡谷藏歌的那种粗犷与深沉,却同样能为藏族音乐优美的旋律深深地陶醉。
   
藏族歌唱演员都有一副好歌喉,兰卡也不例外。她的乐感很好,演唱细腻,嗓音甜美,唱抒情味浓的歌曲特别投入,歌声颇有个性。她自幼生活在冕宁县雅砻江边的民族杂居区,那儿藏、彝、汉民族文化相互渗透,彼此影响,藏民多有唱山歌的天赋,兰卡的歌唱便植根这样的生活土壤。别具一格的歌声,显示了次高海拔地区藏族同宗异支的不同魅力。
   
单凭这些,不足以造就兰卡布尺现今达到的艺术水准。她曾在四川音乐学院师从泽仁雍珠副教授,接受过正规的训练,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入校前,她还有一段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艺术积累,当过教师、图书管理员、解说员、演员,在一出藏族歌剧中担任主角,在全省、全国少数民族青年歌手大赛中获过奖。80年代初在成都有一位绝无仅有的年轻藏族姑娘登台演唱川戏,在<<穆桂英招亲>>大幕戏里饰巾帼英雄,在<<烤红>>里饰夫人,被国内多家报纸和日本传媒作配图报道的,那便是兰卡布尺,其时芳龄17岁。唱戏讲个字正腔圆,兰卡现在唱歌吐字清晰,舞台招式流畅,兴许跟这有关。功底毕竟不同。
   
1990年兰卡在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时,幸运地获得一次举办"兰卡布尺独唱音乐会"的殊遇。在成都锦城艺术宫的舞台上,27岁的兰卡连唱16首各种风格的歌曲。音乐会比预期的还成功,特别是那首深情的<<别搅乱我的心>>,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唱了两遍。以后,兰卡布尺进了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工团。1992年七运会四川赛区组织"全兴杯大渡河漂流探险"活动时,兰卡被借调去担任宣传队长,整整一个月沿大渡河从丹巴辗转到乐山大佛脚下。四川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相继播映了漂流盛况,电视片里作曲的是兰卡,演唱的也是兰卡,真是深情并茂,光彩照人。中央电视台和青海电视台联合录制电视剧<<格萨尔王>>时,也邀请兰卡唱过4首歌曲。
   
现在兰卡是四川省歌舞剧院的独唱演员。她在舞台上主唱藏族的歌,也唱彝族、汉族的歌,还唱外国的歌。都很好听,当然唱藏族歌曲是她的拿手。为了丰富演技,形成风格,她曾带上录音机,赴甘孜藏族自治州向巴塘著名民间艺人、<<巴塘弦子>>一书的作者益西降措请教;曾到四川大学与日本留学生一道吟咏日本民间歌谣;曾向归国藏胞学唱印度歌曲,从多方面吮吸音乐艺术的乳浆。迄今她的个人专辑已出4盒,第5盒<<康巴姑娘>>即将推出。
   
兰卡对彝族歌曲的美好情感和演唱水准,为四川境内藏、彝两个主要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和睦友好留下一段佳话。很少有藏族演员把彝族歌曲唱得那样有味的。1991年出的盒带<<彝寨情深>>里,像<<你别慌呀,你莫忙>>、<<情深意长>>、<<阿依几几>>这类彝族歌曲,兰卡都唱得很到位,彝语语音咬得也准。这的确不易。同样难能可贵的,是兰卡自己写词编曲的创作热忱。独唱音乐会的第一首锅庄曲<<我是草原上飞来的百灵>>便是她的处女作,近年创作的<<待我们相逢的那一天>><<月亮牵着我和你的心>>(李刚夫、兰卡词,兰卡曲)等,均受到听众喜爱和专家好评。下一个盒带入选了5首她自己创作的歌曲。她因此赢得"多面手"的美名。
   
兰卡的才气不小。她的潜质也很大。听众观众对她的期冀尤高。(载<<四川广播电视报>>1993年)
   兰卡布尺
兰卡布尺 兰卡布尺与本文作者
兰卡布尺与本文作者
 兰卡布尺在冕宁彝海
兰卡布尺在冕宁彝海 红军长征彝海结盟60周年纪念会期间,兰卡布尺与会议嘉宾、刘伯承元帅之子在彝海之畔
红军长征彝海结盟60周年纪念会期间,兰卡布尺与会议嘉宾、刘伯承元帅之子在彝海之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