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环境报对带队老师的采访

(2009-02-17 19:30:13)
标签:

胡鸿兴

环保

校园

分类: 考察队简介

为珍稀动物撑起保护伞

———记2002年“地球奖”获得者胡鸿兴教授

中国环境报 2002年文


  简单的办公桌、老式的书架、资料柜、水泥地板,没有空调……当记者走进武汉大学教授胡鸿兴的办公室时,有点不敢相信,这位从事湿地水禽保护研究及环境教育工作达40年,荣誉满身的教授,拥有的竟然是如此简陋的办公室。
  就是在这间简陋的办公室,记者与胡教授有了面对面的接触。

 
  “初生牛犊不怕虎”,胡教授参加工作不久就有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63年,他主持武汉地区食鱼鸟类的调查,首次摸清了食鱼鸟类的种类、种群数量,以及它们摄食的鱼类种类和栖息的水层,这对开展水域生态系统食物链网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1965年,首次研究完成的“长耳号鸟越冬习性和食性分析研究”,现在该文已成为研究号鸟类的重要参考文献;1965年,在湖北省红安县,首次发现栖息于青藏高原的秃鹫……
  今年4月22日,这位67岁的鸟类学专家,再次从北京领回了又一个奖项“地球奖”。
  

   他的心在考察上


  神农架,胡鸿兴教授已记不清到底去过多少次了。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多次深入神农架林区进行动物考察活动,从而查明了我国特有物种金丝猴的现存量,提出了建立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建议,并设计了保护区的具体框架。90年代时,他又重返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续5年考察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恶化对自然保护区产生的影响及影响的程度。他发现,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于各种动植物的保护确实收到了成效。比如,金丝猴的数量就由500只增加到了800~1000只左右。这些数据,给了胡鸿兴教授极大的鼓舞。胡鸿兴教授坚持野外考察、收集记录长达40个寒暑,共发现秃鹫、华南虎、白头鹤等新记录261种,最后完成的《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图谱》,于1998年荣获湖北省科学进步奖二等奖。有人问他老伴,为什么他能最终完成专著,他老伴说道:“这是他长期野外工作,艰苦劳动的结果。他的心在考察上,他的工作在野外……”

 
  关注湿地自然保护区

 
  从1986年,胡教授在湖北龙感湖和沉湖一带调查时,发现了包括东方白鹳、黑鹳、白头鹤等特大越冬种群。但是,由于缺乏应有的保护,这些珍稀鸟类不断遭到猎杀,生态环境也遭到破坏。胡教授急了,开始为在这几个地方建立保护区而积极奔走。1988年在黄梅龙感湖,胡教授做出的一份又一份调查报告,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很快于1990年建立了县级自然保护区。在沉湖,由于只发文件没有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实际行动,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胡教授心急如焚,奋笔写了“沉湖地区湿地水禽的喜与忧”的专文,在《长江日报》和《大自然》杂志上发表,呼吁拯救东方白鹳。在洪湖,当他发现有人猎杀白鹳和白琵鹭,以及附近的公司排出的废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洪湖的现象时,他毅然在《大自然》杂志上发表了《洪湖水,还在浪打浪吗?》的文章,进一步呼吁全社会要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梁子湖在做自然保护区升级(由市县级升为省级)工作时,缺少夏季的资料,胡教授顶着酷暑,站在船头观察鸟类种群和数量。如今,这4个湿地自然保护区早已形成规模,并且已有3个市县级保护区升为省级保护区。

 
  创建大学生生态考察队


  1996年,胡教授退休后被学校返聘。已过花甲之年的他,依然停不下忙碌的脚步。1999年,他亲自组建成立了一支生态考察队,每年在武汉大学选拔20名学生(男女生各10名)开展相关考察活动。考察中,胡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严于律己的工作作风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学生们学到了知识,环境意识也大大加强。有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我深深地意识到,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自己,否则,大自然将不再有耐心等待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在新的征程中,胡教授唤起了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心中的那份“环保热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