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加拿大旅游系列之十六----最后一根钉

(2013-12-22 18:00:44)
标签:

加拿大

加西

太平洋铁路

最后一根钉

分类: 美国加拿大


http://s4/mw690/001IZBSYgy6FaLJ5C6L03&690         这里是横跨加拿大东西的太平洋铁路(CPR)竣工纪念地,位于灰熊镇(Revelstoke)与夕卡摩(Sicamous)之间,老鹰峡谷一号国道边上。


http://s12/mw690/001IZBSYgy6Fc6jFJ599b&690                                        (本图从网上下载)


http://s2/mw690/001IZBSYgy6FaLSqwMxf1&690

 

http://s4/mw690/001IZBSYgy6Fc6biZz553&690

         这是1985年建的最后一根钉的纪念碑,纪念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完工100周年,这使得加拿大的10个省2个地区成为一个完整的联邦国家,

        纪念碑大致高约4-5米,立于太平洋铁路百年纪念的1985年,由一块块粗大的花岗岩石镶嵌砌筑而成,四方底座,粗犷、坚实,远看就像一座小金字塔。

       纪念碑貌不惊人,但是走近看你会发现,砌筑纪念碑的花岗岩石不仅大小不一,而且石质、颜色也各不相同,或红、或褐、或黑、或灰、或黄、或白,斑斓杂陈,原来它们来自加拿大13个不同的省份,基座的岩石上还镶嵌着各省的铭牌——它似乎寓意着这条铁路的开通,就像是一条纽带,将加拿大横贯东西的各个省份连结在一起,形成了这个完整的国家。纪念碑上方镶嵌着一块铜牌,但是碑文上却没有提及为建设这条铁路做出贡献的中国人。太平洋铁路沿线的很多城镇,山峰,河谷都以当时修建铁路的功臣命名,其中也没有任何和中国人有关的名字。

 

http://s10/mw690/001IZBSYgy6Fc7hicUpf9&690

                                            这里是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东西段合拢的地方(本图从网上下载)

http://s15/mw690/001IZBSYgy6Fc6NslcO5e&690     1885117日,上午九点二十二分,太平洋铁路东西两端铺轨在此汇合,由CPR公司的财务总监史密斯(Donald Smith)钉下了最后一颗道钉,宣告太平洋铁路铺轨完成,比原先承诺的十年时间缩短了一半。 平洋铁路之所以能够在五年之内完工,与改革公司经营体制有极大的关系,经过公司股份制重组引入了民间资本,改变了公司治理结构,聘请了以德国人霍姆为首的专业管理团队,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引进大量亚洲劳工降低建设成本,使原来几乎不可能的任务提前五年实现。

        然而在庆功仪式上,竟然没有看到一个华人的面孔,这些真正的筑路英雄没有资格参加最后的通车仪式。

 

http://s13/mw690/001IZBSYgy6Fc6CCxdiac&690

                                         (本图从网上下载)

http://s3/mw690/001IZBSYgy6FaLQjMu6d2&690

      据介绍, 当初史密斯钉下去的那颗道钉是一颗普通的道钉,不过,仪式结束后担心有收藏家会跑来哄抢,这颗道钉很快就被拆除换上另一颗普通道钉,后来这最后一颗钉CPR公司赠给了专利局长的儿子,作为家族收藏品保留至今。

 

http://s5/mw690/001IZBSYgy6FaM1ADcw94&690


http://s12/mw690/001IZBSYgy6FaLVOcr1db&690

 

http://s1/mw690/001IZBSYgy6Fc7zFt5u50&690                                 加拿大太平洋铁路(本图从网上下载)
                          

          说起加拿大太平洋铁路,许多人也许并不清楚其中的一些背景。加拿大联邦当初成立时,仅限于中部的一些省份,西部太平洋沿岸的卑诗省,由于落基山高大的山脉阻隔,东西间交通往来极为困难,反倒是与美国西部的各州关系密切。因此,卑诗省在1841年谈判加入联邦时提出一个苛刻的先决条件:联邦政府必须在十年之内修通一条到温哥华海边的铁路,否则卑诗省将选择加入美国联邦或自行独立,加拿大联邦政府迫不得已接受了这一条件。虽然当时连卑诗省的代表对是否真能成功地穿越洛基山,修成这条铁路没有太大信心,但联邦政府的代表竟很痛快地答应了这个条件。因为这条铁路不光是对卑诗省,对加拿大联邦也是太重要了。

        可是,协议已签署了三年了,那条铁路却连影子也没有。

        在这三年里联邦政府光是在铁路勘探上就已花费了50多万加元。那时候线路的勘查全凭人的一双脚一步一步地跋山涉水地走出来。虽然现在去洛基山旅行的人把那里描绘得像人间仙境似的,一百多年前那里可真是险山恶水呀。

       那些勘查铁路线的人沿着河谷走,走着走着四周就全是悬崖绝壁,再无路可行了。他们就只好攀悬崖爬绝壁,走那些山羊都难通过的山崖。举目四望,眼前一层层的大山阴沉沉地挡在那里望不到尽头,山巅是皑皑的白雪。低头看,脚下是滚滚激流,连印第安人的独木舟也难行。

       要在这样的险山恶水中修筑铁路是谈何容易!可是加拿大的发展确实需要这条铁路,铁路开工刻不容缓。终于在1880年联邦政府与由英、法、美三国的铁路专和财团组成的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CPR签订了协议,拉开了太平洋铁路修筑的大幕。

       那时漂洋过海来到北美新大陆的华人,开始的时候是一些在美国西海岸旧金山一带寻找金矿的华人。他们听说加拿大卑诗省也发现了金矿,就北上到这里采金。太平洋铁路一上马,他们中的许多人就被招聘为劳工。

       太平洋铁路公司一估计,得需要一万名劳工来修路。在当时卑诗省还是个尚未真正开发的省份,只有当地的印第安人和为数不多的欧洲移民,很难招到足够的工人。因此CPR就招收了大批华人劳工。

        华人的吃苦耐劳早就是闻名于世的。在太平洋铁路修建中华人劳工的工资比白人劳工低很多,但干的却是白人劳工不愿意干的最苦最累的活儿,也从不去招惹是非,所以开始倒也相安无事。

       可是不久省政府为了偿还多年积累下的债务,提高了当地许多税项。烟酒税提高的更多,但这对华人劳工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这些万里迢迢背井离乡来此卖苦力的华人劳工干活儿的唯一目的就是挣钱养活远在中国的家小。因此他们既不吸雪笳又不喝威士忌,也很少到街上去消费。他们挣得那点工钱除了吃饭全都存了起来,准备有朝一日带回家去。所以加税很少加到华人劳工的头上。

       于是当地的一些白人劳工便愤愤不平起来,认为这些华人既抢了他们的饭碗,又占了他们的便宜。这些白人就组织起来个团体,到处抗议铁路公司招聘华工。他们竟然声称即使不修太平洋铁路,也不能招聘华人。

       但如此艰巨的任务,这么紧的工期,公司不招聘华人,到哪儿去找这样吃苦耐劳、埋头苦干又便宜的劳动力?所以他们越抗议,铁路公司招聘的华人劳工反而越多。当地的华人招满了,又从太平洋那边一船一船地招募来了五、六千华工。太平洋铁路工地上的劳工华人占了一大半。

      那时候可没有什么挖掘机推土机铺轨机之类的机械,施工全靠人在悬崖峭壁上打炮眼放炮崩山。然后用锹稿修路,用双肩将铁轨扛到路基上铺好,再一锤锤地把道钉敲进铁轨中去。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在极为艰险的条件下完成的。

     著名的法瑞瑟河谷从耶鲁到里屯的58英里路段,山体全是坚硬无比的花岗岩,直上直下。深深的河谷中激流飞溅。要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15条主要隧道,最长的一条有1600英尺长。工人们在几乎没有立足之地的绝壁上凿洞,搭上栈道以便点炮崩山,险象环生!

    一个又一个的华人劳工因飞石、滚木、哑炮和落崖而丧命。每向前铺进一英里,就会有六名华工送命。可以说是华人劳工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打通了洛基山脉的崇山峻岭,将横跨加拿大的大铁路铺到了太平洋边上。

 http://s2/mw690/001IZBSYgy6FccqHu8hc1&690                                                                                   (本图从网上下载)
http://s4/mw690/001IZBSYgy6Fccs9qTx53&690

                                                                                      (本图从网上下载)

http://s3/mw690/001IZBSYgy6Fce0NmzU42&690

                                         (本图从网上下载)

http://s2/mw690/001IZBSYgy6FccQXK0x41&690

                                                                             (本图从网上下载)
         太平洋铁路的建成通车最终将西海岸的卑诗省归入加拿大的版图,使加拿大成为跨越大西洋和太平洋两大洋的世界第二大国。这条铁路给加拿大带来了荣誉和自豪,也带来了繁荣和昌盛。但对参加筑路的华人来说,却是从此半个世纪的恶梦的开始。

         维基百科介绍了修建完成铁路后的加拿大华人历史:

         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在1885年完成之后,加拿大不再需要华人劳工。所以在同年,加拿大政府开始向每位进入加拿大的华人收取50加元的人头税。因为$50的人头税没有有效地阻止华人进入加拿大,联邦政府在1900年将人头税增加到$100,而在1904年增加到收取$500,这相当于一位华工两年的薪资。

         因为$500的人头税仍未能彻底地阻止华人进入加拿大,加拿大政府在192371日通过《1923年华人移民法案》(又称为排华法)。法案规定:除了商人,外交官员,留学生,和特别个案以外,禁止华人进入加拿大境内。此外,在排华法生效前进入加拿大的华人要向他们的地区当局报到,并且他们每次离开加拿大的时候,最多可以逗留在境外两年。

        直至到战后,加拿大的华人社区仍是一个单身男子社会,因为当时的中国家庭难以筹措那么多钱送他们的女儿去加拿大。而且,由于当时大多数华人大都不能够说流利的英语,他们躲避在唐人街。由于当时的加拿大已经有很多条例禁止华人从事多个行业,华人只可以做白人不愿意从事的工作,例如洗衣店和三文鱼加工。卑诗省在1872年通过了卑诗省选民资格法案(但在1875年才执行),剥夺华人的省选投票权。因为联邦大选的选民名单是从省选的名单来的,卑诗省的华人被完全剥夺了选举权。面对各种反华情绪,在加华商创办了中华会馆。第一间中华会馆于1885年在维多利亚开馆,而温哥华的是在1895年。住在这两个地区的华人必须成为中华会馆会员。中华会馆的工作包括在法律纠纷中代表华人会员的利益和运送去世会员的遗体返回中国。

       加拿大在1939910日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加华人对加拿大的战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中华会馆要求全体会员购买加拿大和中华民国的战时债券。有些华人还加入加拿大军队。可是,当时的政客不愿意派华人上阵,原因是因为他们不想在战后给华人公民权。……

        因为加拿大华人在二战的贡献,而且有些反华条例违反联合国宪章,加拿大政府在1947年废除了排华法并恢复在加华人的公民权利。可是,当时有资格移民到加拿大的华人只限于具有加拿大国籍华人的配偶和子女。……1967年,加拿大政府改变它们的移民政策,将出生地(Place of Origin一栏删除。因为这个新政策,1967年后有很多中国人用独立移民身份来到加拿大。1949年到1970年,移民到加拿大的华人大多数来自香港、台湾和东南亚地区。来自中国大陆、有资格赴加拿大团聚的申请要通过加拿大驻香港高级专员批准,因为加拿大在197010月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邦交。

        加拿大政府在1971年实行了多元文化政策以后,将所有(尤其是对亚裔的)制度化种族歧视废除……

       

http://s16/mw690/001IZBSYgy6FcfdR5M37f&690

                               这是位于多伦多的加拿大铁路华工纪念碑(本图从网上下载)

http://s14/mw690/001IZBSYgy6FcffJXxX4d&690
http://s1/mw690/001IZBSYgy6Fcfg46Yw40&690
http://s15/mw690/001IZBSYgy6FcfhbSto4e&690
        1989924日,北美洲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天虹体育场,聚集几百名中外人士,举行加拿大铁路华工纪念碑揭幕典礼。
  纪念碑位于多伦多市士多巴丹拿大道市立公园入口处,高达35尺的铁路华工纪念碑。它由两座架柱桥组成,顶座是一铁路轨道,并有两座真人大小的华工铜像分别立于桥脚和铁轨上。这是加拿大政府为纪念17万名铁路华工在1880年修建太平洋铁路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修建的。碑文载曰:。一八八0年至一八八五年,一万七千名中国广东省的男工,来到加拿大西部。参加穿越洛碳山危险地段的修建,筑路过程中四千多人丧失了生命,另有数千人在完工后飘泊异乡无法回国。他们在加拿大历史上籍籍无名,将立此碑以志纪念。加拿大首任首相麦当奴曾赞扬说:如果没有华侨的巨大努力,太平洋铁路则无法完成,加拿大西部资源也无从开发。
       筹建纪念碑的是加拿大铁路华工基金会。基金会主席是原子能工程师盘占元先生。在广泛征集各种设计图样的基础上,选定了加拿大艺术家艾登的作品。
      盘先生的祖父盘清昌,广州台山县人。于1880年随17000名华工背井离乡、飘洋过海来到加拿大,加入修筑加拿大横贯东西两岸的太平洋大铁路筑路劳工行列。经过六载的艰辛劳动,至1885年建成这条大铁路。
       尽管当时加拿大在任总理约翰麦克唐纳爵士不得不承认没有华工就没有铁路。但当年华工生活之凄惨、血泪之斑斑、伤亡之无告……长期为社会漠视。直到1980616日,加拿大政府众议院才通过承认。1981716日,多伦多市政府通过提案,允许在该市建设加拿大铁路华工纪念碑。这是加拿大广大华侨、华人几十年努力的结果。

http://s5/mw690/001IZBSYgy6Fchubrmsc4&690

                                        (本图从网上下载)
       多年来,加拿大的华人社团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为平反人头税和排华法案而奔走努力,但加拿大政府的态度一直悬而不决。
        20061月的联邦大选中,人头税问题一跃成为争取百万华人选票的重要议题。
        622日下午,加拿大总理哈珀就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人头税政策向全加华人正式道歉,并宣布将向受害者进行象征险的补偿。同时也为1923年实施的排华法案表示最深切的悔过。
        随后,加拿大政府将为目前健在的人头税受害者和其他受害者遗孀共约400人每人补偿二万加元(加元约合09美元),同时还将拨款1000万加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反种族歧视宣传。
   平反仪式在加拿大各大电视台全程现场直播,并提供英语、法语和汉语等同声传译。300多名人头税受害者及其家属、华人社区代表应邀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参加平反仪式的有七位尚健在的人头税受害者,其中年龄最大的是106岁的李龙基先生。李龙基老人已不能讲话,他的女儿李惠玲表示,补偿与否、补偿多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道歉,是要纠正历史错误,还华人以尊严。当哈珀总理用广东话(最多加国华人说的方言)说出道歉,让许多年纪较长、受过人头税之苦的加拿大华人潸然泪下。

 

http://s12/mw690/001IZBSYgy6FceysoQ3fb&690

                                                                                 (本图从网上下载)

        2005年是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建成120年。为铭记华人对该条横跨加国铁路付出的贡献,加拿大皇家造币厂于20041127日推出一套“2005铁路华工纪念
  该一套两枚的纪念币,分别以卑诗省菲沙河(Fraser River)铁路桥上一辆空载车及多伦多铁路华工纪念碑作为设计图案,全球发行量是两万套。
  两枚“2005铁路华工纪念币99.99%纯银铸造,中央部分镀金,每枚重31.39克,面额8加元,每套售价是120加元。
  第一枚纪念币正面图案,描绘了加拿大太平洋铁路旧档案中一幕:一辆空载道碴车停在卑诗省Cisco附近横跨菲沙河的铁路桥上。第二枚纪念币正面则刻画了由艺术家Eldon Garnet创作,1989年在多伦多市中心树立的加拿大铁路华工纪念碑。两币背面是由艺术家Susanna Blunt设计的伊利沙伯女王二世肖像。
  皇家造币厂在销售资料中,简述了这段加国早期历史。187561日,全长两万多公里的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动土兴建,至1885117日正式完工。最艰巨工程路段,是沿峻峭的菲沙河谷兴建铁路。由慕迪港(Port Moody)至飞鹰坳(Eagle Pass)之间铁路长达615公里,动用了1.5万人历时7年完工,工人当中有9000名来自中国的华人。华工作出的牺牲,为加拿大全国的连结,付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加拿大人应为华工对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建设之卓越贡献,感到自豪。
http://s11/mw690/001IZBSYgy6FaLOCa7M1a&690


http://s2/mw690/001IZBSYgy6FaLTpFpDa1&690

 

http://s1/mw690/001IZBSYgy6FaLTZqgg00&690

 

http://s12/mw690/001IZBSYgy6FaLUFEy73b&690

http://s1/mw690/001IZBSYgy6FaLV8yGI50&690
         跨越北美大陆的大铁路是加拿大人的骄傲和光荣,这条国家大动脉正在为加拿大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和经济建设发挥着不可缺少的巨大作用。

       站在成为从温哥华出发的落基山旅游团必到的这个叫做最后一颗钉”的景点,我想,我们可不能忘记当年华人劳工在修建太平洋铁路上做出的杰出贡献,这条大动脉可是华人与当地人民一起用血汗和生命筑起来的......


   链接http://bbs.huanqiu.com/thread-111799-1-1.html  

加拿大太平洋铁路——每公里埋葬着一个华工英魂

 
                                                          (文中粗黑体字部分内容均从网上下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