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商品钢筋加工配送的利弊分析

(2010-06-01 10:08:55)
标签:

杂谈

分类: 行业

    风一行网友给我留言:

    尊敬的茅老师:我们刚上了一套钢筋加工自动化机械,就目前国内钢筋加工的形势和将来的发展前景,你能给个建议吗?谢谢! 期待您的回复。

    我把去年的论文发表于此,欢迎讨论和评论。个人观点仅作参考,不能作为决策依据。

 

商品钢筋加工配送的利弊分析

 茅洪斌

摘 要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辩证分析钢筋配送的优势与缺陷,对钢筋配送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客观论述,对钢筋配送的出路与前景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钢筋加工;配送;优势;模式 

   一、钢筋加工配送的历史沿革

钢筋加工配送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上海已实行了几十年的成型钢筋加工配送模式,至于始于何时,作者没有考证。但有一点是无疑的,即工厂集中加工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是从前苏联引进的一种模式。在京津沪直辖市的建工局都设有这种加工厂。它虽然经过这么长时间积淀,却发展缓慢,面临何去何从的抉择。它的生产方式是由专业加工厂根据钢筋下料单加工成型钢筋,然后运送到工地,现场钢筋工负责钢筋绑扎,钢筋的加工与绑扎是相互分离的。

上海所有定额系列中钢筋子目都是指成型钢筋,即已包含了钢筋加工费、运输费和加工损耗等含量。成型钢筋有利也有弊,世界上任何事都是有利有弊,我们权衡和取舍的标准是利大于弊而不是因噎废食。选择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取决于它的价值大小。

二、钢筋加工配送有那些弊端呢?

作者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上海建工集团工地长期从事钢筋工程工作,对钢筋加工配送模式的种种优势与缺陷有很深刻的印象。先说一下它的局限性。

1、增加钢筋运输成本。钢筋原材料先送到加工厂再把成型钢筋送到工地,多了一个运输环节。如果是工地加工,那么可以把钢筋原材料直接送到工地。

2、成型钢筋运输难度大,成型后的钢筋有许多二十几米的超长钢筋,必须要用超长车运输,而市中心这种车白天不准通行,只能晚间运输。这样会耽误施工进度。

3、增加钢筋理料的人工消耗。经过加工、运输和卸料后成型钢筋顺序全部打乱了,工地现场需要先把各种钢筋按构件和部位进行整理,这样必然会消耗许多理钢筋人工。如果是现场加工,一般是按构件、部位、楼层或类型进行了分类,可以省去理料这一环节。成型钢筋送到工地后往往打乱了先后顺序,有时是一片混乱,所以找钢筋也是个难题。有的钢筋形状特殊如雨蓬挑檐用的“百页结”钢筋等,加工厂内的机器反而是无能为力,需要现场进行二次加工。这样也会增加现场钢筋班组的用工量。

4、增加管理难度。如果成型钢筋有误,必然会影响施工进度。所谓“有误”有两种情况,一是指钢筋加工厂在钢筋成型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如钢筋长了,或者是短了,钢筋多了或者是少了,或者是钢筋形状不正确;第二种情况是钢筋翻样出现了差错,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钢筋绑扎的顺利进行,而差错总是难免的。有时为了少一根钢筋打电话补钢筋,还互相推诿,有的人执行力差,如此一番折腾,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大大增加控制的难度。如果是现场配料可以很快速地得到处理和解决。因为加工厂离施工现场远,鞭长莫及,而延误时机,无形之中增加协调配合难度。所以钢筋加工配送适应性、便捷性以及反应的快速性远不如现场加工。

综上所述,成型钢筋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只适用于市区一些场地狭小的工地,如果现场有条件还是现场加工方便快捷灵活。

三、钢筋加工配送有那些优势呢?

1、加工厂可以集中采购,钢筋规格齐全,加工钢筋多样,这样既可以减少采购成本,又可以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为优化下料提供无限的空间,使钢筋废料最小化,减少损耗和浪费。

2专业化加工,加工厂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可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可统一调度,统一管理,能简化操作,节约用工,保证质量。如数控成型钢筋弯箍机采用微机编程控制,自动完成钢筋矫直、定尺、弯箍、切断;钢筋加工精度高,生产效率也相比现场加工要高得多。

3、商品钢筋加工与配送可以实行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经营,施工企业不必为场租、临建、原料、民工及购置加工设备等投入时间和资金。商品钢筋加工与配送最大的作用是解决场地狭小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噪音污染,减少了扰民问题,减少安全隐患。至于如机械设备的配置问题,现在有的钢筋专业分包队伍自带机械设备,项目部是不必为此而投入和操心,对项目部来说,这个已不成为优势。

4、减少中间环节,与钢筋班组和甲方进行结算时可以直接根据配送的成型钢筋数量进行结算,一切都是透明的,不必扯皮,甚至可以不必对量。它大大减少暗箱操作和数字造假的可能性,除非是相互勾结共同造假。

5、把建筑施工单位的钢筋加工环节驳离出来进行专业化加工,这会引起建筑施工企业、钢材经销商和专业加工厂之间的利益重新分配。以前半市场格局下,钢筋加工厂也是建工集团的一个下属单位,价格也比外面市场要高,它不是竞争的结果,只是利益的分配方式。这种不完全市场经济环境和僵化的体制只能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钢筋加工配送技术的进步和效益的提升。

钢筋由分包队伍做的费用和成本要远远小于专业加工厂的收费,所以有的工程项目部出于成本控制的需要宁愿选择钢筋分包队伍。除非是为了标准化现场管理需要而不得不用成型钢筋,否则肯定是优先选择现场加工。

四、钢筋加工配送的出路

钢筋配送可否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加以推广还是由于其固有的弊端而加以限制呢?它是一种发展趋势呢还是一些权宜之计呢?工厂配送模式,究竟是行业的倒退,还是行业的进步?钢筋配送为何处于如此尴尬处境呢?

或许可以是找个折衷的办法,如有的工地实行不完全钢筋成型,一些柱梁的主筋由现场加工,而一些板筋、箍筋和零星钢筋由加工厂加工。这样既解决了超长钢筋的运输问题,也解决了箍筋加工过程中钢筋冷拉、调直、弯箍等设备和工艺问题,可以说是两全其美。或者把钢筋工程整体打包后承包给钢筋加工厂,让其全面负责钢筋的翻样、加工、运输、绑扎,进行专业的一条龙服务,这样可以相互配合,不必为少进多进钢筋和翻样出错等问题而相互指责和扯皮。

当进行充分市场化竞争,钢筋专业加工的技术管理也提升后,一定会实行商品钢筋加工与配送,如商品混凝土和商品砂浆一样顺理成章。商品钢筋加工与配送之所以比推广商品混凝土要难,主要是商品钢筋不同于普通建筑钢材。它要面对复杂的设计图纸的转化工作,图纸转化工作即钢筋翻样工作,这是一大难题也是一个瓶颈。上海建工一般由项目部专业的钢筋翻样操作,然后把钢筋料单(钢筋明细表)与钢筋加工合同一并交给钢筋加工厂。成型钢筋下料单的精度要求更高。项目的钢筋翻样不仅是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比较熟悉现场,另外,施工图纸也在不断的变更中,钢筋加工厂显然并不具备这方面的技术和优势。

如果政府为达到标准化现场管理的需要强制性要求所有市中心工地必须采用成型钢筋,那么钢筋加工配送就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大有作为。但这显然不是市场化的结果,也是不是技术发展的结果。而是一种政府行为,带有更多的行政色彩。

五、国内外钢筋加工配送的现状

国内除上海等大城市采用成型钢筋外其它地区很少是用加工配送模式,这并不是说是因为城市繁华发达所以用成型钢筋,加工配送模式与一个城市的发达程度并不存在必然联系。譬如上海建工集团最早也最多采用成型钢筋,现在城市更发达了,但目前有许多项目部特别是承包制的项目部都放弃了这一低效益模式。由于建筑设计和现场条件的日趋复杂化,钢筋加工配送与现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和激烈,才逐渐改为现场加工。一些私营建筑公司除非迫不得已都毫无例外地采用现场加工模式,如果钢筋加工配送模式能带来效益的提高,那么建企必然会有动力采用成型钢筋。采用现场加工,并不一定是经营理念落后和管理水平低造成的。选择什么样的加工方式取决于现场条件、经济合算性、便捷性等多方面因素。存在的虽然全不是合理的,但都有其存在的理由。现场加工的局限性在于它加工的分散性,不能形成规模化生产,所以它不可能采用一些先进的如数控成型钢筋等先进技术,即使采用也是一些简单的小型机械,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

与国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差不多每隔50100公里就有一座现代化的钢筋加工厂,钢筋配送是很普遍的事情。不过,现代化的钢筋配送与中国计划体制下钢筋集中加工是不可同日而语。从国际经验来看,商品钢筋加工配送技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许商品钢筋加工配送技术需要相配套相适应的管理、技术和制度环境,它也需要有价值观支撑,否则容易陷入逐利和无序的困境中。

六、结论

钢筋集中加工是有利有弊,我们应作多视角、全方位的观察和分析。如中心城区施工场地狭窄没有钢筋加工的空间就不得不到钢筋成型厂加工。有时为了标准现场化管理也需要放在加工厂成型。而其弊端是成本的增加和不能适应现场变化,缺少灵活性。如增加运输成本、加工厂管理成本和重复缴税的成本,还有其它额外和隐性成本。另外如价值的垄断性,一般成型厂的加工价格是市场价格的2倍左右等等,可以说弊端很多。此外,由于加工厂设备和技术的先进性,造假更容易,为节约钢筋,冷拉和冷拔率超出规范要求,而肉眼往往难以发现,这使加工厂即使增加了运输等额外成本也有利可图,却为工程留下了无穷的结构安全隐患。其实,商品钢筋与商品混凝土和商品砂浆等一样,都有二次运输所增加的成本,但这都可以消化掉,因为工程计价时商品混凝土与现拌混凝土的价格是不同的,分别根据实际情况计取的,所以施工企业并不增加任何成本,甚至可能因为总造价的增加而获益。上海最早推行成型钢筋模式,却并不得到普遍应用,因为上海93定额和2000定额都按成型钢筋考虑,即使是现场加工也按成型钢筋计取,所以施工单位会权衡两者之间的成本差,现场加工的成本明显低于成型厂配送的商品钢筋,采用现场加工反而能降低成本。如果钢筋计价也如混凝土进行区分,那么成型钢筋所增加的成本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化了,现场加工也占不到便宜,这样可能会调动采用商品成型钢筋的积极性。同时,商品钢筋与商品混凝土的根本区别是钢筋加工的难度,如设计频繁变更和钢筋翻样师的失误所造成的下料单返工、错误,由此带来的钢筋加工损失以及加工误差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工程进度,而且增加额外的费用支出。现在一些从事钢筋加工企业受利益驱动,片面强调、宣传和放大其集中加工的优点而忽视其缺点。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应该扬其长而避其短。

(本文刊登在《建筑施工》杂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