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牧诗歌的“清新俊逸”
(2009-01-18 18:33:17)
标签:
文学札记 |
分类: 文学小札 |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坛上成就最高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从小就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济世经邦的抱负,受祖父父亲的影响,继承了了其祖父经世致用之学并加以发扬,他留心当世之务,论政谈兵,卓有见地。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的诗歌主要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反映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诗歌,如《感怀诗》、《郡斋独酌》、《河湟》、《早雁》等,或感怀时事、忧虑朝政,或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与同情。一类是咏史怀古诗,《赤壁》、《登乐游园》、《过华清官三绝句》、《过勤政楼》等,或抒写对历史兴亡成败的深沉感慨,或借题发挥讽刺现实,或寓于着深刻的历史和政治见识。这类诗往往将咏史怀古与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一类是写景抒情诗,如《泊秦淮》、《江南春》、《山行》、《清明》等,大多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借景以抒发对历史或现实的感慨。
杜牧评论文学时,非常推崇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这四为文坛巨匠,但在创作诗文时却走自己的道路。注重思想内容又不轻视形似艺术,主张“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因此他的诗歌基本上体现了自己的创作追求:“苦心为诗,本求绝高,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其诗意韵深厚,寄慨深沉,艺术上虽不刻意雕琢而能致高远。诗歌风格既有俊爽毫宕,峭拔劲健的一面,又有清丽宛曲,含蓄隽永的一面。继承了杜甫的沉雄俊爽和韩愈的拗峭挺拔,又糅合了宛曲含蓄,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刘熙载《艺概》把他的诗风和李商隐加以比较说:“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指明了两人的区别。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前人用“俊爽”二字来概括这一基本风貌。
杜牧一生胸怀大志,以讨平藩镇、抵抗外侮、振兴唐王朝为己任。但由于政治昏聩、官场黑暗、社会衰蔽而无法施展,不免多愁善感,这便形成了诗歌创作上值得重视的特色。他的那些忧国忧民感怀身世的七绝悲伤而不消沉、抑郁而不颓废,一面带着感伤的情绪,一面又表现出旷达的情怀,以情韵细腻、感情遥深见长,体现出“清新俊逸”的深层格调。杜牧五、七方古今体诗都有佳作,七律、七绝更为擅长。尤其是七绝,向来受到推崇。除名篇《赤壁》等诗外,《山行》、《秋夕》、《泊秦淮》、《赠别》、《寄扬州韩绰判官》等,也都脍炙人口。
可以说,清新俊逸的绝句,是杜牧对诗歌的最大贡献和成就。杜牧观察力敏锐,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美的事物,并融入他的诗中,含蓄精炼,情景交融。如《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描绘秋色的诗歌。一反写秋色离不开萧瑟、凋零和凄清的常调,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诗人运用横云断岭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一幅绚丽的峻岭秋色,把深秋红叶比作二月鲜花,清心奇异,气韵高绝,不但表现出经霜枫叶耐寒的特质,而且也闪烁着诗人豪迈俊爽的个性光辉。
杜牧的诗还反映习俗,写现实,写国计民生,拔出流俗,这更使他的清新俊逸成为一种罕见的风格,特立独行于晚唐诗坛。如《泊秦淮》:
《泊秦淮》是杜牧的一首著名的写景寄慨诗。金陵(南京)是六朝古都,秦淮河穿过城中,两岸酒家林立,是贵族富豪们宴游享乐的场所。诗人夜泊秦淮,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感慨深沉的千古绝唱。诗歌的首句是写景,严羽《沧浪诗话》称“发句好,尤难得”。此句好在意象和动词的运用,短短七字却写了四种意象:“烟”、“水”、“月”、“沙”,而且运用了两个“笼”字写出了月色微茫、清烟淡雾下的秦淮河两岸那满眼冷寂凄迷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内心悲愁哀绪。第二句才点出了诗人的写景和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夜”点明时间,“秦淮”和“酒家”点出地点。而且“夜泊秦淮”紧扣题目,“近酒家”又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第三、四句是就“近酒家”所见的景况而发出的议论和感慨。第三句表面上是责备歌女,实际上是谴责那些达官权贵的听客们。第四句点出歌女所唱的曲子《玉树后庭花》是南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叔宝作的乐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也。”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曲笔的写法,寄托了对晚唐社会现实的深沉忧患。这首诗意境凄婉迷离,于含蓄中蕴含着作者的愤慨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