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魏紫熙先生“云起千峰动”画作创作过程及介绍

(2009-05-30 20:04:10)
标签:

魏紫熙

传统

中国画

创作

介绍

分类: 父亲的墨迹

魏紫熙先生“云起千峰动”画作创作过程及介绍

《云起千峰动,泉飞万壑鸣》,创作于1992年,为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所作,现藏于中南海。

    此画表现的是太行山的景色。太行山位于河南、河北、山西交界地区,山势险峻,绵延千里。如同一部石刻史书,记载着中原大地、黄河西岸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沧桑。五代山水画大家:荆浩、关仝、巨然、董源、李唐等名家的许多作品都是描绘太行山之景。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魏紫熙先生曾多次到太行的林虑山、云台山等地写生作画,被其巍峨高峻的山峰而激动,山上那象刀劈一般的石壁耸立其间,泉水从百米的石壁上喷泻而下,轰鸣震耳,气势磅礴,为其震撼。归来之后历经数稿,创作出这幅巨作。

画面中,近处是松树,其后就是用斧劈皴将嶙峋的石壁画出,左边山壑两段泉水从峡谷里喷泻而出,远处浮云翻腾,彷佛山在动,水在唱:好一幅《云起千峰动,泉飞万壑鸣》。

父亲在“自序”文章中谈到,古稀之年后,我故地重游,又曾数上嵩峪、太行,完全融进了中原大山的怀抱。它群峰竞秀,互为支撑,绵延千里,一望无际。我登山、观山、游山,心旷神怡,喜不自禁。归之寓所,情犹未尽,放笔直扫,山川云壑都在有法无法之间。几十年练就的传统笔墨功夫鬼使神差地被太行浩气所倾倒,为其所用,为其所变。笔随情纵,我一口气画了几十稿,尺幅斗方,或竖或横,力图将太行雄浑博大的气势画出来,一吐为快。

 

魏紫熙先生“云起千峰动”画作创作过程及介绍

   (摘自“魏紫熙画册”自序)大画的气势在于灵魂,清代人笪重光说“得势则随意经营”。在创作“云起千峰动,泉飞万壑鸣”这张大画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便是气势。很自然,印象深刻位于济源五龙口的“坐佛山”最先进入了我的画稿。它山势峻拔陡峭,谷幽水碧,瀑布飞挂,猿声回转,令人有回归自然,物我两忘的感觉。坐佛山,使我对其耿耿于怀的还在于这千山环抱之中安眠着五代山水画先贤荆浩大师。荆浩曾在太行山中“画松万本”,并有著名画论“笔法记”传世。此情此景使我数稿之后始终脱不了坐佛山,画得太写实了。

 

魏紫熙先生“云起千峰动”画作创作过程及介绍

    用一味写实的方法是表达不出太行浩大气势的。为了既能表现出太行的宽旷又能表现出它的高耸,我将开始的横构图改成了方构图,企图让横竖都有余地,谁知事与愿违。大自然的美是无穷无尽的,我们不可能用一张画穷尽自然之美。即使美不胜收,也只能一个主题一个重点地展观。真是熊掌、鱼翅不能兼而得之。

 

魏紫熙先生“云起千峰动”画作创作过程及介绍

    激情也必须理智化方能产生好作品。于是我又将方构图改为立式构图,从通景巨构变成局部特写,凭着一股气,反复琢磨。力图按照客观的艺术规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一稿又一稿地挥洒着、变化着,但总觉未能达意。究其原因,仍未脱尽写生痕迹。我胸中激情勃勃,索性脱开前稿,再用横式构图,放笔重画。

    太行归来,正值中秋,以太行秋色写之,谁知松树一加,一张秋景依稀带出了黄山的影子。

 

魏紫熙先生“云起千峰动”画作创作过程及介绍

    我立即调整自己的感觉,又画了张春景太行,画虽未成,但至此我似乎摸到了感觉的脉搏。

 

魏紫熙先生“云起千峰动”画作创作过程及介绍

    再起一稿,让太行的味道更浓一点吧。我在画面上加进了山村农舍、道路石墙,还有常见的柿子树。本以为这样可以增加生活气息,殊不知气势反而减小了。

 

魏紫熙先生“云起千峰动”画作创作过程及介绍

    “未脱胎于山川”则得不到山川之精髓。反复起稿,苦心经营,创作激情得以升华,我终于把握了太行浩气与我感觉的共鸣点。

    表现太行就要列太行之威仪。太行山石,皴法各具,有的地方貌似折带,有的地方却似斧劈,但大部分则只有乱柴皴可比拟,这只是感受到的。真到作画时,则什么皴法都不管了,要得只是不择手段,一写胸中豪气,怎么样能表达便怎么样画。“无法之法”,法为我用。

    太行山的威仪在于山石的凝重多变,峭壁千仞而又重峦叠嶂。厚实实的山体在行云流水的烘托下愈显其雄伟之势。墨稿既定,我激情奔放,虽丈二巨制,似犹未尽我之兴,一帧未了,第二张丈二纸又展开了。技法问题似乎未加多虑,后笔接前笔,前笔接后笔,一面生发即思一面收拾。云涌山动,理智的激情一泻于纸素,真是“云起千峰动,泉飞万壑鸣”。画时未觉得,画毕甚疲劳,我已是年近八旬之人,哪来那么大的精力?事后己不能自解。(文章及画作均摘自“魏紫熙画册”1994年第一版)

 

 

后记

端午之际,我怀着虔诚的心情,编录了父亲“云起千峰动”画作的创作过程及其心得体会。每逢此,我都会再次体悟父亲艺术道路的艰辛。一个画家的成长,决不是上天赐予,也不是自吹自擂就能成立的;作品的产生亦不是“嗟来之食”或“逸笔草草”所得。

一千多年来不断发展至今的中国山水画艺术,无论实践还是理论,都犹如一片汪洋大海。艺海行舟,方向是最重要的。要真懂中国画,成为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中国画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人非生而知之,“读书,行路”就要借书中的知识提高素养,以大自然的浩然之气扩充胸襟。“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以山水之美陶冶性情,涵养心胸,抒发情怀,从而借山水之景来写情写意,才能使艺术具有永恒和生命力。

 

魏莉

已丑年端午写于染江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