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云门舞集】:《行草》

(2009-12-04 15:47:44)
标签:

行草

林怀民

云门舞集

国家大剧院

歌剧院

杂谈

从云门舞集的第一个作品《白蛇传》起,

林怀民就一直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孕育舞蹈作品的路子,

就像他提到的,东方的元素,西方的人会觉得新鲜,

而西方的现代舞风格,又会对东方的人形成冲击,

这样的作品左右逢源,被接受的空间自然大很多,云门舞集也由此而风生水起,

而林怀民也成为唯一一位能在世界上得到广泛认可的华人编舞家。

云门舞集这次带来北京演出的《行草》,创作于2001年,灵感来自书法,

是林怀民作品中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结合的最好的作品之一,

好想法好路子自然值得再三呈现,不难怪林怀民之后延续思路,

陆续创作了《行草2》和《狂草》,形成了《行草三部曲》。

 

【云门舞集】:《行草》 

 

简单的说,《行草》的表演就是舞蹈和多媒体的融合,

通过幻灯在背景打出王羲之、怀素、张旭等历代名家的书法作品,全局或细节,

配合灯光的变换,舞者以身体呼应,做出抑扬顿挫的动作,

或张扬,或内敛,或磅礴,或旖旎,或凝滞,或飘逸,不一而足。

留白式的空旷舞台,黑白对立的画面,以及灵动的舞者,

为观众呈现出一幅糅合古今贯通东西的大写意画卷。

 

【云门舞集】:《行草》 

 

或许有人会担心不懂得书法,从而难以欣赏《行草》,

不过我想林怀民多半不会去编那种受众太受约束的作品,孤芳自赏,

而且舞蹈是欣赏,不是认知,没必要穷究极致,特别是现代舞。

《行草》不是用舞者的身体来临摹书法表现书法,真如此反倒是落了下乘,

对于成熟艺术,本身已是最好的表现方式,强求模拟反而会画虎类犬,

《行草》从书法中汲取的不是具体的笔法,更多的是运气的方式。

玛莎·格莱姆(Martha Graham)创立的现代舞体系,

脊椎的收紧和放松主要通过呼吸来完成,以呼吸来贯穿动作。

呼吸对现代舞的重要性同样在《行草》中得到体现,

舞者以气息的变化为指导,用身体动作进行书写,

通过书法中笔断意连的境界,来达到百转千回的笔意和笔走龙蛇的快感。

在《行草》的表演过程中,常可听到舞者呼吸的声息,

这一气场,就是舞者和身后的书法字帖进行对话的空间。

 

【云门舞集】:《行草》

 

如同大多数的现代舞一样,《行草》的动作没有约束,

不过就象云门舞集的许多其它作品一样,可以看到中国武术和太极的痕迹。

尽管并非缺乏变化,但对于时长约一小时的节目来说难免略嫌单调,

因此,临近末尾时出现的水袖便有冲破乏意的功效,

黑衣的舞者,长袖善舞的黑纱,很容易联想起飘逸灵动的墨迹。

 

【云门舞集】:《行草》

看DVD,你看到的是这样的画面

 

虽然之前看过了《行草》的DVD,不过现场感受还是比看DVD强多了。

诚然,DVD的特写镜头可以让人看的更真切,

而现场几乎不可能有近距离的接触,特别对这次一层楼座的位置来说,

第五章也就是碑文(怀素《小草千字文》?)的投影打在舞者身上的那一章,

几乎看不见舞者,只能辨识出几个影影绰绰的人形在动作。

看DVD细节可能看的很清,但很可能是“只见树叶,不见森林”,

然而现场最特别的“场”的氛围,却是看DVD无法感受的。

而且,常看现场的人应有体会,摄像后的影像和现场所看到的影像有较大的差异,

剧场里舞台上的那些光彩,在DVD中常常会让人感觉消失不见。

当然,对比着DVD的印象现场看演出也是一种乐趣,

特别是DVD是较早时的录影,演出时舞蹈编排演员体型等等都会有些小变化。

另外,看DVD时感觉演出只有黑和白两种色彩,

现场发现舞台上偶尔会有一丝红色的光,印章般鲜艳的红。

 

【云门舞集】:《行草》

而现场,只能看到这样的画面……

 

看现场的另一个体会,对瞿小松所作的音乐更增添了好感,

风格独特的当代音乐,夹杂着传统文化的元素,富有想象空间,

比如,看似绵软抒情的段落,却又隐隐有风雷之声。

虽然不是现场演奏,但还是比自个在家里看DVD的感觉更好,

也许是因为有了空间与氛围的衬托,音乐的好处更能得到体现吧,

也就是说,听音乐同样要看场景看心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