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舞集】:《行草》
标签:
行草林怀民云门舞集国家大剧院歌剧院杂谈 |
从云门舞集的第一个作品《白蛇传》起,
林怀民就一直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孕育舞蹈作品的路子,
就像他提到的,东方的元素,西方的人会觉得新鲜,
而西方的现代舞风格,又会对东方的人形成冲击,
这样的作品左右逢源,被接受的空间自然大很多,云门舞集也由此而风生水起,
而林怀民也成为唯一一位能在世界上得到广泛认可的华人编舞家。
云门舞集这次带来北京演出的《行草》,创作于2001年,灵感来自书法,
是林怀民作品中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结合的最好的作品之一,
好想法好路子自然值得再三呈现,不难怪林怀民之后延续思路,
陆续创作了《行草2》和《狂草》,形成了《行草三部曲》。
简单的说,《行草》的表演就是舞蹈和多媒体的融合,
通过幻灯在背景打出王羲之、怀素、张旭等历代名家的书法作品,全局或细节,
配合灯光的变换,舞者以身体呼应,做出抑扬顿挫的动作,
或张扬,或内敛,或磅礴,或旖旎,或凝滞,或飘逸,不一而足。
留白式的空旷舞台,黑白对立的画面,以及灵动的舞者,
为观众呈现出一幅糅合古今贯通东西的大写意画卷。
或许有人会担心不懂得书法,从而难以欣赏《行草》,
不过我想林怀民多半不会去编那种受众太受约束的作品,孤芳自赏,
而且舞蹈是欣赏,不是认知,没必要穷究极致,特别是现代舞。
《行草》不是用舞者的身体来临摹书法表现书法,真如此反倒是落了下乘,
对于成熟艺术,本身已是最好的表现方式,强求模拟反而会画虎类犬,
《行草》从书法中汲取的不是具体的笔法,更多的是运气的方式。
玛莎·格莱姆(Martha Graham)创立的现代舞体系,
脊椎的收紧和放松主要通过呼吸来完成,以呼吸来贯穿动作。
呼吸对现代舞的重要性同样在《行草》中得到体现,
舞者以气息的变化为指导,用身体动作进行书写,
通过书法中笔断意连的境界,来达到百转千回的笔意和笔走龙蛇的快感。
在《行草》的表演过程中,常可听到舞者呼吸的声息,
这一气场,就是舞者和身后的书法字帖进行对话的空间。
如同大多数的现代舞一样,《行草》的动作没有约束,
不过就象云门舞集的许多其它作品一样,可以看到中国武术和太极的痕迹。
尽管并非缺乏变化,但对于时长约一小时的节目来说难免略嫌单调,
因此,临近末尾时出现的水袖便有冲破乏意的功效,
黑衣的舞者,长袖善舞的黑纱,很容易联想起飘逸灵动的墨迹。
看DVD,你看到的是这样的画面
虽然之前看过了《行草》的DVD,不过现场感受还是比看DVD强多了。
诚然,DVD的特写镜头可以让人看的更真切,
而现场几乎不可能有近距离的接触,特别对这次一层楼座的位置来说,
第五章也就是碑文(怀素《小草千字文》?)的投影打在舞者身上的那一章,
几乎看不见舞者,只能辨识出几个影影绰绰的人形在动作。
看DVD细节可能看的很清,但很可能是“只见树叶,不见森林”,
然而现场最特别的“场”的氛围,却是看DVD无法感受的。
而且,常看现场的人应有体会,摄像后的影像和现场所看到的影像有较大的差异,
剧场里舞台上的那些光彩,在DVD中常常会让人感觉消失不见。
当然,对比着DVD的印象现场看演出也是一种乐趣,
特别是DVD是较早时的录影,演出时舞蹈编排演员体型等等都会有些小变化。
另外,看DVD时感觉演出只有黑和白两种色彩,
现场发现舞台上偶尔会有一丝红色的光,印章般鲜艳的红。
而现场,只能看到这样的画面……
看现场的另一个体会,对瞿小松所作的音乐更增添了好感,
风格独特的当代音乐,夹杂着传统文化的元素,富有想象空间,
比如,看似绵软抒情的段落,却又隐隐有风雷之声。
虽然不是现场演奏,但还是比自个在家里看DVD的感觉更好,
也许是因为有了空间与氛围的衬托,音乐的好处更能得到体现吧,
也就是说,听音乐同样要看场景看心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