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防治入门(九):绒毛藻

标签:
水草水族休闲藻类杂谈 |
分类: 藻类(Algae) |
绒毛藻(Fuzz algae)是鞘藻属(Oedogonium)的丝状绿藻,经常附着于水草的叶片或茎节上,但也有可能自由漂浮,绒毛藻的长度一般在 5-8 mm 左右。
很多藻类会混和成长:绒毛藻通常不超过 8 mm,而发藻通常不超过 4 cm。
能运动的繁殖细胞前端具一轮纤毛。
营养繁殖形式为圆柱形细胞顶部形成环形的瘢痕样结构(顶冠),只有具顶冠的细胞才能产生动孢子或不动孢子,进行无性繁殖。
雄性丝状体与雌性丝状体等大,或其长度只有几个细胞(这种长度的雄性丝状体附着于雌性丝状体上)。
雄性丝状体产生的精子形似具长鞭毛的小孢子。
受精后合子形成,合子经过休眠,分裂成四个动孢子,再经萌发形成新的丝状体。
水草缺素造成叶片养分的渗漏,可能是造成绒毛藻附着成长的原因。
绒毛藻并不须要强光来成长,受感染的水草可能因为蒙受缺素影响成长,而使得叶片的养分渗漏至水中。
提供水草丰富的营养,能有效预防绒毛藻的发生,尤其是 CO2。
虾清理绒毛藻的功效卓著,是最受欢迎的藻类清理生物,此外飞狐、小精灵、大胡子异形、茉莉鱼对于绒毛藻的清理也很有帮助。
前一篇:藻类防治入门(八):绿水
后一篇:藻类防治入门(十):丝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