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美味美景美色 ——文化之旅碣石金厢采风琐记

标签:
旅游图片美食佛学情感 |
分类: 四通八达 |
美食美味美景美色
——文化之旅陆丰行碣石金厢采风琐记
这是一次“吃货”的文化之旅。
汕尾文化之旅开展已有半年,每次都积极参加的陈辚余兴未尽,在群里邀请文友到陆丰市碣石镇享受美食。碣石的美食,真的,没得谈。全球是吃在中国,而中国是吃在广东,广东呢?当然算粤东了。汕头的菜肴很精致,是潮菜的典范,而原汁原味的海鲜算汕尾好吃,汕尾呢,哪个地方排第一?别的不说,碣石的厨师最出色,碣石酒楼的菜色基本保留家庭主妇的手艺,配料、火色都非常考究。碣石人在家办喜酒,菜是自家买的,但单单请橱子每桌工钱就要300元左右。这里要特别提醒去碣石吃喜酒(喜宴)的朋友,在家里摆的喜酒比酒楼的贵。所以陈辚一号召,就有人响应,碣石施良壮、温水义列了一天行程以待客人。
2015年11月8日,是周日,也是立冬,还是记者节。空着肚子的十几位作家从市区、海丰县海城及陆丰博美、甲子到碣石玄武山下集中,然后到北关小学对面老车站品尝久负盛名的碣石瓮糜。十几年前,不知谁率先在汕尾市区开了一家碣石“宴‘米某’(米 +某)”大排档,忽如一夜春风来,大街小巷都有“碣石宴‘米某’”,以西小区为最,一家接着一家。所谓“碣石宴‘米某’”,其实就是“碣石瓮糜”。可能是不知道“瓮”字怎么写,便用近似音“宴”代替,更没有几个汕尾人知道糜字还有稀饭的意思,便生造了一个“米某”的字,左边是意,右边是音。一下子,所有的人都知道了这种美食,也认准了这两个字。其实,糜在普通话有两种读音,糜烂的糜大家都懂,就是作为稀饭的糜,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作为稀饭的糜字,普通话读“煤”,河洛话读moi5。
笔者已经周六的时候回碣石看望父母,便在家里喝了一杯豆浆,走到新埔尾老车站边,他们十几个人正在楼脚吃瓮糜。我叫大家去问问瓮糜是怎么做的。老板也没说什么,只说要用好“谛脯”。“谛”是一种比目鱼,有可能是鲽鱼,曝脯后炒熟剁碎作配料很香。瓮糜是一定要下“谛脯”的。瓮糜的产生与过去的生活环境有关。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四乡六里的人要进碣石卫城买卖,五更早就要起床出门。走到土地岭时,天刚亮,肚已饿。会做生意的碣石人便挑一担早糜到土地岭卖。为了保温,便把加了“谛脯”的稀饭倒进两个瓮,上面盖着用厚布料包裹的木塞。卖的时候,稀饭上面再加卤肉,一碗香喷喷的瓮糜最适合路人做早餐。碣石有句俗语与瓮糜有关。传说有个叫妈稳的人卖糜,路人问多少钱有多少,他答“添就知”。碣石话“添”与“天”书面语按照古汉语读不同音,而口语同音。“添”的碣石话是添加和盛的意思,舀稀饭的大勺就叫“糜添”。因而,“妈稳卖糜天就知”成了碣石人的俗语。现在的瓮糜的配已经丰富了,除了卤肉,还有咸海鲜。
吃了瓮糜,回到锦江路迎恩楼前面开车到望海楼进山石路。迎恩楼位于新铺尾,在老车站后面,往前是桂林村。迎恩楼就是为了迎接圣旨而建的城外门楼。望海楼是村名,在玄武山下,说明望海楼前面新城区在明朝的时候是海。山石路右边有个院子,是碣石老干部活动中心,上去就是小山头,即城坝。城坝碣石人叫“城倍”,这个“倍”字究竟该怎么写,我以为是“背”,但本地字义、读音都有别;施良壮认为是“坝”,说是城外的墙坝,即城坝。我暂时认同他的说法。那么,城坝就是把城池外围屏障的几座山头用泥石连接起来的外城墙了,因为像大坝,故叫城坝。在这城坝上存有两三块巨石,其中最大的上刻“万世太平”,即太平石,读初中的时候来过,但忘记了方位。相传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都御史吴桂芳调兵六万,由总兵俞大猷挂帅,提兵至碣石卫城,先安抚收编沿海义军“花腰蜂”部500多人为前锋,诱逼倭寇入海丰大德港,激战数昼夜,全歼倭寇2000余人。回城后俞大猷在卫城北郊一处巨形大石上镌刻“万世太平”四个大字,此石称为太平石。而今,太平石下的城墙和山体已被严重破坏,《汕尾日报》曾刊登了《古城垣屡遭破坏,谁来保护它?》,指出“碣石明代古城垣是碣石镇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重要支撑元素,也是目前汕尾的珍贵历史遗存。古城垣原全长约3600米,宽约27米。 现在,整个城垣仅存1300米左右,宽约13米,而且满目疮痍、面目全非。”陆丰市长邱晋雄获悉后交代碣石党政保护,汕尾市文化部门也去考察。但是,今日所见,太平石也不太平,楼房已经蚕食了山体,太平石高悬楼上,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遂吟一首《万世太平》感叹无奈:
“大德港被堵死了/血水随河水流动/染红了碣石湾/染红了俞大猷的脸/他干尽杯中的白酒/挥剑刻写四个红字/天下太平//太平石下,几位老妇乘凉/她们的豪气不输俞大猷/说,谁敢炸掉太平石/我们就跟他拼/我望望石头下面的城坝/已经被楼房蚕食/不知道会在哪一天/坝已不存,石将焉附”
告别了太平石,穿小巷去城隍庙。城隍庙俗称“外城黄”,是外城隍的变音。这里曾经是碣北公社社址,笔者小时候去过多次。现在已经修葺一新,中间是军城隍庙,右手是庆福庵。明明是碣石卫城老的外城隍庙,为什么要加个“军”?解释是碣石卫是驻军的。碣石卫建于朱元璋时期,后来在卫城外再建一个土城,形成8字型。清朝的时候又在西边临海处新建卫城,也建了城隍庙,人称新城隍。外城隍左拐到了东门崎,也就是与太平石同一条城坝的东门,这段古城垣保存还不错。
然后又倒回新铺尾方向走,去石洲。石洲是李实的字,原是孤岛。岛上有座小庙,叫南关。笔者以前以为是关卡的关,后来才知是关帝庙的简称。碣石有四个关帝庙,分别为东、南、西、北关。进南关的左边现在建了不少房子,原本是碣石中学的盐田,我读初一的时候就参加挖海泥、跳石子建盐田。南关前面是一座堂皇的新庙,但我熟门熟路直奔旧庙,发现碣石已故的当代名人王镇江题写的“南关古庙”牌匾不在了。后来才看到在门口下面靠在壁上。古庙很小,大概几平方米,石刻对联“东汉英风流碣石,南关灵地作荆州”。除了案几,就剩下前面一张席子的地方,李实就在这里苦读三年,于嘉靖四年中举,八年金榜题名,授翰林院庶吉士,30岁左右升迁南京监察御史,人称李察院。后来被诬谋反,砍头送京,乡人为他做了金头“圆身”,怕给人发觉盗墓,便效曹操七十二疑冢的做法,造了9处“察院墓”。《答友人》一诗是他在南关写的:“何处人能识淡交,肯垂青眼到蓬茅。苍苔露湿和烟踏,白板云封带月敲。汲水欲烹茶灶冷,提壶去买酒钱高。知君斟破斯文味,空口闲谈过此遭。”
回程我提议到南门口走走,一是参观内城隍和“皇宫”,二是品尝小吃。南门口正对十一孔(碣南大桥)的楼房,原是清朝碣石卫城总兵衙署,后来是镇政府,现在已经改建他用了。老政府前面是马路,路边有城隍庙,叫“内城隍”,左手也有个观音庙。因为正在修建,不便进去。往前是皇宫小学。为什么碣石有“皇宫”的地名,没人知道所以然,只能解释是当年放圣旨的地方。除了皇宫,碣石还有太子庙。碣石的好多街道以庙宇命名,如打石庙、七娘妈、观音堂等。施良壮说他正在写碣石的街明来历,我表示支持,要他学习城区的黄吉庆,黄吉庆把原汕尾镇的街道全部写出来在《汕尾日报》连载。
午餐地点在玄武山下、望海楼前的东风大酒楼,陈辚他们点菜基本以小食为主。他认为味道比不是在路边摆的。
饭后原路倒回过了十一孔,直奔浅澳。浅澳妈祖庙里面也有林则徐题写的“水德灵长”匾额,与玄武山一样,大家估计可能是一个题匾多处用。庙右侧是浅澳小学,小学大门外有一堵破旧的围墙,大概有七八十公分厚,这就是浅澳炮台的城墙,中间开有观察孔。围墙连接到山上,因为杂树阻隔,要从学校后面绕过去才能上山。浅澳炮台与红海湾的遮浪炮台对望形成犄角,扼守碣石湾。浅澳村前面的沙滩开阔,不少人在游泳。左边的山头伸向海里,30多年前,我和挚友戴友亮、王鹏三人一起上山,山上有废弃的营房和嘹望房,翻过山在礁石上游泳。当时以为是田尾山,现在想起应该是虎狮湖,读初中的时候全班同学过来部队参观。海湾那头才是田尾山,现在成为陆丰核电所在地。可惜,在深圳的王鹏四十九岁本命年的时候走了。
又回到新铺尾去吃甜面猴。这里的面猴特别好吃,面硬,加上葱油花,很香甜又有内涵,中午一点多才出来摆。我们午饭后经过的时候没有摆出来,便直走到北斗树脚,恰好有人卖面猴、油麻糊等,他们美味了面猴,甜到“索心”。回程有人说要吃石灰膏。到了新铺尾,发现又是甜面猴,他们品尝后觉得比前面的好吃。等这帮吃货们觉得该走了,我们便按照计划到桂林。
首先在东风门停歇。东风门正对玄武山,是解放后一个教师设计的,三门四柱,很雄伟,中间两柱是圆的,旁边两柱是方形的,适合贴春联。大门正中央上方是一个圆圈,里面是个五角星,在上插一面五星红旗,下面是用彩色玻璃碎片黏贴的“东风门”三字,是本村陈肃书写的。两侧四方柱的对联“东栽金桂;门接琼林”是笔者撰写的。老同事林文镜生前曾说,小时候去拜玄山佛祖,经过东风门,很惊讶:怎么有这门大的门。因村内有人基建和办丧事的“借中道”,小车过不了,我们只能退出来,往下壆村方向行驶,在与赖厝村接壤的地方,停车从小巷穿过新建的民居,到达桂林石。从巷口转出,有个一人多高的石头,上刻两个鲜红大字:桂林。落款已经剥落不清,但史料记载是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中大夫陈谠宦游至石桥场(碣石建卫之前,唐元和末年在这置石桥盐场,负责海丰全县盐务,由官方配盐,商人贩运)书“桂林”二字。我跟施良壮说,这才是真正的桂林石。这石头后面,一个巨石横贯面前,高9.5米、长20米、宽15米,上刻“桂林耸秀”,那是清光绪十八年碣石最高军政长官邓万林写的,字大一米。桂林战略位置重要,光绪乙亥年春,陆丰土匪频发,势甚猖獗,始则焚劫金厢,继而扑攻陆丰县城。碣石卫城告急,邓万林派官员到桂林乡组织村民捍御匪寇,力保城池。平匪后,他奖赏村民,并亲书“深明大义”赏赐桂林乡。乡民镌刻“深明大义”石碑永世保存。
桂林村干部比较注重文物保护,除了把邓万林书写的“深明大义”碑刻树立保护和在桂林石一带打造成村民休憩的空地外,目前也把妈宫左侧和后面的几块巨石从民居中“解放出来”,建成小公园。这种拆房子保护文物的行动比起某些地方破坏文物建房子的行为值得肯定和推广。
日头落水前到汕尾八景之一的“金厢银滩”。这里碣石人叫观音堂岭,缘由是海边有个水月宫,奉祀观音。前面是一条古官道。汽车导航显示这里的浴场是“观音浴场”。海边巨石耸立,有“镇海石”、“天水相与永”、“龙石”等摩崖石刻,太阳刚刚接触海平线,金厢海域笼罩在金红色夕晖中。
晚餐在金厢镇享受海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