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沙夜雨雨沙沙
——文化之旅城区行马宫红草采风闲记
·王万然
转眼间,汕尾日报社“文化之旅”开展已有半年了。自3月29日于城区启动,各县(市、区)巡回一轮后,在城区又连续举办了东涌、捷胜采风,龟龄岛采风,10月25日,来自东莞、汕头和本市的60名作家再度相会在城区政府大院,前往马宫、红草采风。
这次采风,有人说是城区采风活动的收官之行,因为城区委宣传部准备把四次采风的稿件汇集成册出版,但我认为,这只是告一段落,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元海非常重视采风活动,每次都要提前踩点,并全程陪同,所以,今后有机会还是可以再组织的,可能形式会有所改变。
大巴开到马宫镇红海湾边,迎面是海滩上的一座座沙雕。原来,这是10月1日开幕的金町湾旅游度假区国际沙雕艺术节的作品。沙雕节具体创作涵盖动漫世界主题、世界八大奇迹主题、潮汕特色文化主题三大部分。现场有12座长度为4—12米、高度为4—6米的沙雕规模,每组作品由若干个单体组成,或分散或连接。内容既有当下孩子们非常喜爱的卡通形象喜羊羊与灰太狼、光头强、汽车总动员等;又有名胜古迹古埃及金字塔、古罗马斗兽场、西安兵马俑;还有令亿万信众敬仰的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等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作家们这时候不是发挥想象力而是直接拿手机拍照了。
第二站本来要去白沙浮海边及白鹤寺,因汕马公路路口有充气牌楼挡住,大巴进不去,就直接去浪清村。
马宫镇浪清村有个徐氏宗祠,保存完好,祠内墙壁上嵌有乾隆四十四年(1779)《三大房公议族规条例》石碑,条例十三条,第一、二条对打骂父母和伯叔、兄长的严惩,最重的是“奸淫族内妇女,集合三大房立即捆缚沉海”,最歧视的是“不许戏班在祠内住歇,违者罚戏二本”。内容体现了清代徐氏乡民以“尊敬父母、长辈,禁盗、禁赌、禁毒”等族规作为“乡治”,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反映出浓厚的封建色彩,这是清代较为典型的乡规民约。乡规民约的处罚重于法律,其中革出本家也是重罚,一旦被剥夺族籍,不但死后不能入祠,而且生着也没人保护。
进了妈宫镇区,一座高大的妈祖石雕座落在文化广场前面的天后古庙后面。看到妈祖庙,你就知道马宫的名称的来历了。
大陆沿海及港澳台多祀妈祖。妈祖即福建莆田县湄洲岛人林默,是海神。过去的妈祖庙比较小,多称妈祖宫或天后宫,民间习惯叫妈宫。澳门的外文名称“Macau”就是从河洛话“妈祖”转化来的。马宫三面环海,地形属丘陵地带。宋以前境内大部分为海水所覆,后随着地壳变迁上升逐渐形成陆地,山峦大多分布于汕尾马宫港的东北至东南一带。三面环水,一面倚陆,陆地由马鬃山、鸡笼山、上宫山、横山、牛尾山、东径门山和部分平地形成。不但有着迷人的海岸风光,更有着山的殊异。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马宫始有“建乡”的记载,文革时才改为马宫。原来,河洛话的“妈”有两种读音,一种是阴平,与普通话同,即母亲;另一种是阴上,意为祖母及女性祖宗、女神等,与“公”相对应,而“马”字在河洛话也是阴上,故普通话“妈”字多写成“马”。笔者认为,从地名的方言来看,凡是妈祖、妈宫等应该读“马”,不能读“妈”,以示区别并尊重历史和地方文化。
参观了妈祖庙,从大街往海边走,一路杂货、海鲜,尤其是晒在海堤上的海产品,一排过去,密密麻麻,很壮观。晒得最多的是虾蛄肉。活虾蛄和咸虾蛄吃了不少,而虾蛄曝脯笔者是第一次看到。海上停泊了不少船只,如果是摄影师,一定会驻足拍个够,但腥臭味太重了。
走了一段左拐,迎面有做小山,山下有座百姓公妈(无名群墓),左侧是普照寺山门,上面有“普照寺”三字,四柱的两幅对联的字分别是著名画家白父(许固令)和蔡昭明书写的,许固令写的是行书,看起来很现代。山门左侧小巷进去是镇中心小学。听说寺里准备了油麻茶,女作家们不再矜持,“哗”地一声争着拿起碗来喝。油麻茶也叫炒米茶,就是炒米和芝麻、炒花生泡在茶水里,一般是长头发的人(指女人)喝的,但男人喝也正常不过。普照寺在山脚,不大,祀奉达摩。后殿有达摩塑像,横匾写着“万家生佛”,使我想起了龟龄岛上一座小庙也写着“万家生佛”。
一个着白衬衫的老者,见到我,很是热情,滔滔不绝地介绍,几次想拉我的衣袖,生怕我走开。他说最值钱的是后面达摩的小塑像,两百年了,其“念头”有千年历史。后来又进来一个老者,对其介绍有异议。见到有人进来,我赶紧脱身。在院子蓬竂听说,达摩庙在海岛,听说海盗准备上岛,海丰的、妈宫的都去抢神像,最后妈宫的捷足先登抢过来了。
看到山上有个亭,我便上去。等下台阶的时候,发现亭子下面有块石碑,刻着捐款名单,开头有历史介绍。拨开挂在那里的塑胶水管拍照,好像写的是地藏王菩萨古庙。觉得与达摩的普照寺又不同,下来便问在庙里帮工的大妈。大妈说,那座亭就是地藏王的庙。
午饭后在长沙湾收费站深汕高速公路桥下过去到达马宫镇长沙村,下车后一看,一个路牌写着“长城路”,大家笑了起来,村叫长沙,路叫长城,好气派。
长沙湾与高螺湾并称古海丰(含今汕尾市全境)两大海口。赤岸河在海城东郊五公里处,发源于五马归槽山侧的蜡烛山,合流于青湖(今公平水库),流经陶河港口分为东溪、西溪。东溪经陶河、可塘、赤坑、大湖流入碣石湾。西溪流至鹿境乡汇入位于海城40公里处的丽江浦——长沙海口,流入红海湾。
长沙湾拥有宽阔的岸滩,两岸广袤的冲积平原镶嵌着城区的马宫镇、红草镇和海丰县的梅陇镇、联安镇、附城镇,若将五镇用线相连,形如一只巨大的烟斗。千百年来,历史老人嘴叨烟斗,薄唇轻啜,引发波涛阵阵,悠然一吐,烟圈儿飘荡碧空化为白云朵朵。历史老人便在一吸一呼间向人们讲述了它曾经拥有的古老诗篇。
海丰古八景中“长沙夜雨、丽江月色、海门潮声”都在长沙湾。
据《长沙村志》载:相传很久以前,长沙村建居时,有一位奇异老人,银须冉冉,童颜鹤发,仙风飘逸。日间不知寄居何处,夜间则独坐滩头,闭目打坐,不言不语。没有人知道老人姓甚名谁,来自何方。每当夜里下起雨的时候,村民便想起独坐滩头的老人,想请他进屋避雨,而此时,老人却全无踪影,连雨都不见了。长沙夜雨“人无影、雨无踪”的传说便一代代传下来。其实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旧时的长沙村海滩宽阔,满是微沙,夜里阵风吹来,扬起微沙落在屋顶、船蓬和树梢上,淅淅声响,让人误以为是雨声。笔者在创作《汕尾诗话》时吟咏了一首诗:“长沙夜雨雨沙沙,龙卷海风天幕遮。渔火幽幽星倒映,惊飞树上两三鸦。”
沿黄江边到了长沙炮台,远远望去小城从上到下依山而建,垛口基本完整。城门不大,和过去民居大院的院门差不多,上刻“镇海”二字。这里原为海丰县长沙出海口,清嘉庆九年(1804年),海丰县令张再瑛把原在潮沙村北侧的炮台迁至长沙海口,建成长沙炮台。为椭圆形,东西长50米、南北宽40米,面积2000平方米,配置海防火炮10门。城墙高5.2米, 花岗岩石块砌筑。建有营房和瞭望哨房各3间。炮台扼险而守,视野宽阔,是古代海防军事要冲。还没进大门,就看到一地乌鸡和不少果树在断垣残壁间。虽然有鸡屎味,但作家们大多小时候生活在农村,也不计较了,避乌鸡、钻树下、爬山坡、登城墙,各自照相。出了大门沿着城墙往前走,只见城墙开着几个一两米见方的洞口,一定是炮孔。靠海边还有个小门,估计是海门。炮台前后有两座跨海长桥,南边的是深汕高速公路,其前面有鸡笼山,北面的是厦深高铁。
下一站是红草镇。红草镇毗邻马宫镇,也位于红海湾中长沙湾畔出海口处。红草镇旧时叫青草圩,1927年,海陆丰苏维埃政权成立,这里是中共海丰县第八区委会驻地,便将 “青草” 改为“红草”。1969年4月改名东风,1979年3月复为红草。移到红草便直接去看青草小学的“彰善义”古碑记。而途径“陈氏家塾”时,大家很惊讶,在这农村,能有这么大的私塾,很不简单。
在村广场,一边两个新修的庙靠在一起,一个叫“万福庙”,一个叫“二帝祖庙”。二帝指谁?仔细一看,祀奉的有两个帝王,好像一个在中间,一个在侧旁。管理人员说,二帝一个是玄武大帝,一个是元始天尊。那就不对了,元始天尊与玄武大帝不在同个等次的,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后来又有人说是玄武大帝与北极真君。也不对啊,北极真君就是玄天上帝,也叫玄武大帝。看来,这历史文化还得去理一理。
理一理的还有南汾村的城隍老爷庙和石马。城隍庙是古代城池的护城神,一个村怎么会有城隍庙呢?究竟是哪来的?会不会附近在古代的时候建过城池?
在城隍庙旁边有座很大的亭,亭里立着石马,石马穿着金黄色中间红色的袍,马鬃也被布盖住。头上带着大红花。地下一个石槽,里面有水,有个番薯,已经长了不少叶子,可能是代表草。石马的轮廓已经风化,年代久远。老支书介绍说,石马有几个传说。一个传说是霸王的马,当地人摸下它,便不动了,再摸,变成了石头,但周围的粮食经常被吃掉。后来倒下了,所在地叫“跌马埔”。第二个传说是宋帝昺到了这里,死了,马留在这里。山后面有宋帝昺的坟墓。第三种传说是附近原来有打石场,有人定制了一只石马,可是人没再来,石马就留了下来。第一、二种传说神乎其神,我倾向于第三种说法。对于第二种说法的谬误,笔者本来要当场指出来,看到人太多了也就罢了,留到这里说说。海陆丰不少传说中,硬把经过海陆丰的南宋皇帝当成宋帝昺,其实,当时经过并在海丰(陆丰是雍正年间分出去的)驻扎一段时间的皇帝是宋端宗赵昰。赵昺当时还没当皇帝,是卫王,到1278年4月在冈州(今新会)即位,改元祥兴。翌年3月19日,被元军击败,左丞相陆秀夫眼看靖康之耻又要重演,在广东崖山(今新会崖门)遂背时年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南宋在崖山的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宋王朝覆亡。为了把马说成是皇帝的马,居然违背历史把宋帝昺的坟墓也迁到南汾了。希望讲古的人今后还是要多读点历史。不过,红草人保护文物的行为还是值得肯定的。
最后,采风团走进城区国税局。该局利用市区凤山和品清湖两处地理环境,打造“凤至人和、税正品高”文化品牌。听取了介绍后,大家上去七楼和八楼参观。七楼是党建工作室,八楼是文化室。我默默在想,报社办公楼太小了,如果够用,我们也应该把党建工作室搞起来。看到文化室中间摆着一张大台,铺着宣纸,来自汕头的画家杜志鸿毫不客气地率先挥毫作画,使采风活动进入了新高潮。
2015年10月27日星期二半夜于汕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