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冠中语录

(2015-12-08 19:36:47)
标签:

吴冠中

语录

百年

图片

美术

分类: 他山之玉
吴冠中语录



吴冠中语录

2015-08-21 吴冠中 水煮百年

吴冠中语录

1

我有两个观众,一是西方的大师,二是中国老百姓。二者之间差距太大了,如何适应?是人情的关联。我的画一是求美感,二是求意境,有了这二者我才动笔画。我不在乎像和漂亮,那时在农村,我有时画一天,高粱、玉米、野花等等,房东大嫂说很像,但我觉得感情不表达,认为没画好,是欺骗了她。我看过的画多矣,不能打动我的感情,我就不喜欢。


吴冠中语录

2

艺术到高峰时是相通的,不分东方与西方,好比爬山,东面和西面风光不同,在山顶相遇了。但是有一个问题:毕加索能欣赏齐白石,反过来就不行,为什么?又比如,西方音乐家能听懂二胡,能在钢琴上弹出二胡的声音;我们的二胡演奏家却听不懂钢琴,也搞不出钢琴的声音,为什么?是因为我们的视野窄。中国画近亲结婚,代代相因,越来越退化,甚至变得越来越猥琐。


吴冠中语录

3

我很幸运:出国前,是跟着潘天寿学的中国画,他是完全传统的,本人画得很好。后来我在巴黎学了3年,看遍了欧洲的艺术馆,知道西方艺术好在哪里;回来后结合国情,加以表现。我明白,传统的东西过去了,强调也没有用,鲁迅早就点出来了。回到传统是不可能的,抱着传统死路一条。但中国有大量画家不懂西方艺术,接受不了,有人连马蒂斯都骂,对西方艺术一律排斥打击,其实是束缚了自己,结果只会因袭古人,不会创新。中国画家凡是有点创新的,都学过西画。西方的大评论家对东方艺术不排斥,会欣赏。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香港举办了一个现代中国画展,媒体突出宣传两个重点主题:黄宾虹代表传统,吴冠中代表创新。他们评价我是叛逆的师承,“代表了一股巨大的超越传统的创新力量,令国画艺术焕然一新。”我在艺术上要求太严格了,考虑到百年以后的中国画前途,只是苦了自己……



吴冠中语录


4

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功夫的人越来越少。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不如说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


吴冠中语录

5

最重要的是思想———感情。感情有真假,有素质高低的不同,有人有感情,但表达不出思想。我现在更重视思想,把技术看得更轻,技术好不算什么,传不下什么。思想领先,题材、内容、境界全新,笔墨等于零。



吴冠中语录


6

人生只能有一次选择,我支持向自己认定的方向摸索,遇歧途也不大哭而归,错到底,作为前车之鉴。



吴冠中语录

7

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不如说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


吴冠中语录


8

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



吴冠中语录

9

怀才就像怀孕。只要怀孕了不怕生不出孩子来,就怕怀不了孕。所以我天天在外面跑,就是希望怀孕。


吴冠中语录

10

笔墨等于零:脱离了画面,单独的线条、颜色都是零。笔墨不是程式化的东西。


http://weibo.com/p/src%20null

11

一个情字了得年轻的我,抛弃浙江大学的工程学习,宁愿降班,转入了杭州艺专。从家庭的贫穷着眼,从我学习成绩的优异着眼,从谋生就业的严峻着眼,所有的亲友都竭力反对我这荒诞之举。我当然也顾虑自己的前程,但不幸而着魔,是神,是妖,她从此控制了我的生命,直至耄耋之年的今天。


吴冠中语录

12

岁月流逝,留了回忆。一切的付出与坎坷都从创造中获得了解脱与回报:恋情被觉察的满足。恋情无边,发现真实与创造美,永远是诱惑科学家和艺术家忘我的动力。别人称颂他们的使命感,这使命感其实是感情的喷发或爆炸。


吴冠中语录

13

学艺之始,我崇拜古今中外的名家与名作,盲目的。岁月久了,识见广了,渐渐有了自己的识别力:名家不等于杰出者,名画未必是杰出之作。人死了,哪怕你皇亲国戚,唯作品是沟通古今中外的文脉。伪造了大量的废物欺世,后人统统以垃圾处理。我分析自己对名家与名作看法的转化因由,要害问题。


吴冠中语录

14

我写过一篇千字文,笔墨等于零: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文中主要谈创作规律,笔墨的发展无限,永远随思想感情之异而呈新形态。笔墨属技巧,技巧乃思想感情之奴仆,被奴役之技有时却成为创新之旗。石涛谓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明确反对以古人笔墨程式束缚了自家艺术,其实他早先提出了笔墨等于零的理念。知识分子的天职是推翻成见,而成见之被推翻当缘于新实践、新成果的显现,历史上已多明鉴。


吴冠中语录

15

我生长于江南,浪迹天涯,从未在上海展示过自己的作品,感谢上海美术馆创造了这次展出机会。在此,我情我愫,一目了然。虽无法与所有的读者握手,但我估计所有读者都触摸到了我的心脏,是冷是暖,虽感受各异,作者总是欣慰的,谨表谢忱。


吴冠中语录



废画三千都是宝

 

废画三千都是宝

·王万然 

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在谈山水画中说:“我有一颗图章,叫做‘废画三千’,就是鼓励自己不要怕画坏的意思。”他指出,怕画坏是没有出息的。只要用心画,画坏了没关系。因为怕画坏,就墨守成规,不敢突破,总在自己的圈子里转,这是一种惰性的表现,是很难进步的。他告诉我们,要敢于承受失败、敢于承认失败,那才有成就的可能。如果我们总是害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就会停滞不前。吴冠中先生也是敢于承认失败的人,他撕掉、烧掉了不少自己认为不满意的作品。他之所以毁掉自己的作品,是担心有人把这些“废画”当成宝贝。而事实上,名家的废画都是宝贝。

书画作品不比文学作品,一幅书法或国画,一旦出现败笔,就很难修复,因此就有“废画三千”,而文学作品不同,写坏了,可以修改,因而不少文学爱好者花费在修改上的时间很长。我们长期强调要反复推敲,以求达到完美的效果,但是,文学作品又不像书画作品,一篇作品发表了,就不能重复使用,连同题材或同体裁的都不能写,而书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都可以重复书、画,一个极其相似的“寿”字,写一百次都能卖钱,尤其是名家。

所以,著名作家高晓声对出道不久的叶兆言说的话很有启发。据叶兆言先生回忆:“方之说,小兆言的这篇小说肯定发不了,能不能想个办法,让他改一改。高晓声板着脸,说改什么,就这样,要写,不如再写一篇别的。有一段时候,我成天被退稿,觉得很丢脸,垂头丧气。高晓声说,别投稿了,放抽屉里,有一天你写好了,这些玩意都能发表。”

“有一天你写好了,这些玩意都能发表。”此话真精辟,当你一旦成为名家,以前的作品都是宝贝,“废画”是宝,“废文”何曾不是宝?

在写出好文章之前,怎么修改也是很难改得完美的,而不少百改不厌的名作,如《红楼梦》,就是不修改,已经具备了名著的条件,修改就是使其更加完美。高玉宝的《半夜鸡叫》,原稿其实是故事梗概,编辑的修改是重新创作。像我们这些不成气候的人有没有成气候的题材,以其去对那些不成器的作品孜孜不倦地修改,不如另辟蹊径写出新作品,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都要多涉猎,否则,只对一篇文学作品进行多次修改,也是无用功的,最可怕的是你写的东西别人早就发表过。我们应该抱有这样的心态:发表不发表无所谓,勤奋写作,快乐写作,能够达到心灵慰籍就心满意足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