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丘逢甲·忆游上杭》评注

(2009-04-16 12:25:44)
标签:

评注

诗词

丘逢甲

杂谈

分类: 邱冠瑛评注

        《丘逢甲·忆游上杭》评注

 

     原文

                    忆游上杭

                                  ·清宣统二年·丘逢甲·

      其一:寻碑亲拜左丞坟②,谱牒都成史阙文③。

            七百年来遗老尽④,更无人说旧参军⑤。

      其二:斗旁拜鬼都何益?  且拜吾家两直臣⑥。

            百尺楼头看天象,  古来豪杰尽星辰。

      其三:黄坑黄笋旧知名⑦,惜我来时笋未生。

            我是主人兼看竹⑧,绿濛濛的一兜行。

 

 

   邱冠瑛评注】:

    ①丘逢甲(1864~1912)一生未看到过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丘滨、丘鈇、丘裕编纂、清康熙八年(1669年)希质公裔刻印的《镇邑丘氏族谱》,加上涉族谱未深,仅受儁铣公1714年谱序和毓锟公1873年谱序误导,而错认黄坑六一郎之子即明初由上杭下都黄坑迁古梅州石窟都大坑头的六十郎为宋季间由上杭胜运里上南湖迁古梅州石窟都大坑头的丘氏始祖。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丘逢甲在曹田丘复的陪同下,来到上杭,入中都,过蓝溪,到太拔,进县城。受到丘氏宗亲的热情款待。三年后,丘逢甲写下了《忆游上杭》绝句。民国《上杭县志》记录了当时的情景:“有《忆游上杭》绝句十五首,邮筒甫到,争相传写。余诗亦多绻缱杭川焉。”上述二首即丘逢甲《忆游上杭》绝句十五首诗中的三首。

   左丞坟:是指葬上杭下都黄坑左丞地之坟,即二十七郎和四三郎之坟。上杭丘氏族谱记载:“惟禄,号二十七郎,公葬黄坑左丞,左丞者元之官名也,公有五世孙迁粤,官至左丞,其父四三郎墓与公坟相望,举乡因名,乃父墓为左丞地而公墓在上亦复如之。生一子:三五郎。惟禄之子  叁伍郎生五子:长四一郎、次四三郎、三四七郎、四四九郎、五四十四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江西修水邱氏重修族谱》载:“第一世祖考:惟禄公,号二十七郎,始迁居黄坑,终葬本黄坑山上左丞地。因其曾孙为宋朝(960—1279)左丞,故名其地。……第四世伯祖:伯二郎,宋授左丞,后裔移居广地。伯妣宋氏。”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江西万载、湖南平江、浏阳邱氏族谱》载:“惟禄  字曰禄,号二十七郎。葬黄坑山上左丞地,因其曾孙为宋朝左丞,故名其地。子三:三四郎、三五郎、三六郎。……三五郎子五:四一郎、四三郎、四七郎、四九郎、四十四郎。……四三郎,住黄坑,葬黄坑山左丞地穴下子二:伯二郎、六一郎。……四三郎长子:伯二郎,移广州先朝任左丞相,故名其父四三郎之墓为左丞地。”广东连州《长邑水背邱氏族谱》载:“三五郎之子:四三郎,居黄坑,葬黄坑左丞地右侧。四三郎长子:伯二郎,字禄二郎,官居左丞。前明(1368-1644)自上杭黄坑相宅于安远,后为长宁双桥堡上罗水背,越数年遂作室而居焉(其后裔迁广东连州)。”今福建省上杭县台办钟巨藩先生所谓“维禄公坟曰:左丞地,家谱以公孙迁粤者,官居左丞,故云。考始迁粤为公玄孙,乃宋左承议郎,即信国参军创兆先生父也。”是错误的。因左承议郎非左丞,与上杭中都丘氏族谱 “左丞者元之官名也,公有五世孙迁粤,官至左丞,其父四三郎墓与公坟相望,举乡因名,乃父墓为左丞地而公墓在上亦复如之”的记载也不符。三五郎宋末从宁化石壁迁上杭太拔前坝;二十七郎宋元构兵时从宁化石壁迁上杭黄坑;创兆先生的父亲宋季初由上杭胜运里上南湖迁古梅州石窟都大坑头;二十七郎之五世孙六十郎明初由上杭下都黄坑迁古梅州石窟都大坑头。上述记载证明:三五郎、二十七郎、创兆先生的父亲都是同时代人,也证明宋季初由上杭胜运里上南湖迁古梅州石窟都大坑头的创兆先生父亲不可能是明初由上杭下都黄坑迁古梅州石窟都大坑头的二十七郎五世孙六十郎。

   谱牒都成史阙文:此句证明丘逢甲作诗时并不知道江西会昌筠门岭汉仙岩角水营坊珍藏有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丘滨、丘鈇、丘裕编纂、清康熙八年(1669年)希质公裔刻印的《镇邑丘氏族谱》。而广东镇平自丘儁铣公1714年修谱作序后至丘逢甲作上述诗时,近200年一直无人修谱。直到1992年,广东蕉岭(原镇平)希进公房才有人出头修了《丘氏希进公族谱》。故丘逢甲作上述诗时才会说“谱牒都成史阙文”。

   七百年来遗老尽:三五郎宋末从宁化石壁迁上杭太拔前坝;二十七郎宋元构兵时从宁化石壁迁上杭黄坑;创兆先生的父亲宋季初由上杭胜运里上南湖迁古梅州石窟都大坑头;六一郎之子、二十七郎之五世孙六十郎约明初由上杭下都黄坑迁古梅州石窟都大坑头。上述记载证明:三五郎、二十七郎、创兆先生的父亲都是同时代人,无论是“宋末”、“宋元构兵时”,还是“宋季初”,都是同一时代,“宋季初”或许还要略早些。所以“宋末”、“宋元构兵时”和“宋季初”距丘逢甲清宣统二年(1910)作此诗时也只有630年左右,故丘逢甲所谓“七百年来遗老尽”的表述与各地族谱均不相符,只能说明丘逢甲涉族谱未深,才有此“七百年来”的谬论。

   更无人说旧参军:1873年以前的各地老谱均无创兆先生是“参军”之说,也无创兆先生的父亲是“宋左承议郎”之说。创兆先生后裔现存最早的老谱序——大明正统三年(1438)岁次戊午六世孙希质《河南丘氏族谱图引》云:“始自姓丘氏大祖,以上数世,居福建之上杭胜运里上南湖,宗枝世代,其谱谍失于著集,呜呼!仰惟始祖生高祖讳文兴,同伯讳文胜,宋季间(1271—1279)徙家来广东之梅州,即今程乡石窟都居焉。”大明正统七年(1442)岁次壬戌湖广沔阳州景陵县儒学训导六世孙希正《古梅州丘氏族谱图序》云:“家旧有谱,遭元季兵焚不存,故莫知先世由来。今吾谱谍之修,断自我丘氏大祖者为一世。纪其实也,初居福建汀州府上杭县胜运里上南湖。当宋季迁居梅州,即今程乡也,居住程乡子孙,今为程乡人。始祖有兄原居上杭,有弟移居河源等处。旧颇有谱,略不及录。追念始祖生二子,次讳文兴、即从兄希质同希学、希进之祖考也;长讳文胜、即顒泓之先祖也。高祖生二子:长讳应茂,即希正兄弟之曾祖也;次讳应隆,即从兄希质之曾祖也。希正曾祖生三子:长讳荣孙,即今从侄陵智之曾祖也;次讳荣福,其嗣不续;三讳荣寿,号梅溪先生,即希正堂祖考。祖叔讳宗仁,即从兄希质祖考也,宗仁生均庆,即从兄希质兄弟之祖考。荣寿长子均善,其世阙;(荣寿次子均让)即希正兄弟之祖考也。”创兆先生后裔现存最早的老谱——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丘滨、丘鈇、丘裕编纂、清康熙八年(1669年)希质公裔刻印的《镇邑丘氏族谱》世系录记载:“一世祖记:邱氏始祖,自宋季初由福建汀州府上杭县来至梅州,即今程乡也。见得风俗淳厚而石窟又为乡村之佳胜,遂居之而立籍焉。生娶未传于谱,不敢强记,但住居在于大坑头,葬在大坑头风吹罗带形坐东向西。其祖婆葬在大坑头蛇形坐东向西是的。二世祖记:始祖长子,文胜公,生娶卒未详,葬在大坑头坐东向西。始祖次子,文兴公,谥创兆先生。居大坑头。娶岳氏,年月俱未详,葬印山岗。生二子:长应茂、次应隆。岳氏葬在水沾塘面蜈蚣出洞形。”上述创兆先生后裔现存最早的老谱序和创兆先生后裔现存最早的老谱证明,所谓“宋左承议郎”和“参军”仅是署清光绪著雍君滩(1908)无射之月朔日二十一世裔孙逢甲撰的所谓《宋征士参少保丞相文信国公军事创兆丘先生家传》中“先生讳文兴……父讳六十郎,以大学上舍仕,终左承议郎。先生传家学,度宗(1265—1274)时……遂参军事”的溢美之辞,无1873年以前的老族谱佐证,也无清朝以前的国史、方志佐证,更无任何考古发现的证据佐证,故无无可信之处。

   且拜吾家两直臣:丘逢甲是上接世系无考、名讳字号谥无传于初修谱的古梅州石窟都大坑头丘氏始祖二十一世,因距始祖的生活年代长达600多年,太过远久,加上其涉谱未深,仅受挖错坟墓、错认先祖、攀附望族的儁铣公1714年谱序和毓锟公1873年谱序误导,而错认上杭外系——江西上接世系无考的政公九世——即“致政~念七~袍山~元善~同鉴~良佐~存道~陵宗~弘”世系中的都谏“丘弘”和宁化上接世系无考的三五郎九世——即“三五郎~百十郎~万三廊~得广~良润~宇畴~琎~廷凤~道隆”世系中的御史“丘道隆”为“吾家两直臣”,进而乱拜。

   黄坑黄笋旧知名:黄坑是始祖二十七郎公的开基地,始祖二十七郎公在黄坑开基后,生子一:三五郎,传孙五:四一郎、四三郎、四七郎、四九郎、四十四郎。1574年,上杭中都丘自华修谱,为统宗统系,将丘昂1504年《邱氏族谱序》中的“今考之,一世祖二十七郎世居宁化石壁,时宋末(1271~1279,彼地扰攘,人民鼎沸,因同两兄携母带子移于上杭而居焉。二十七郎而生三五郎,由三五郎而生四一郎,次曰四三郎,三曰四七郎,同居黄坑,四曰四九郎,移居扶阳,五曰四十四郎,移居来苏,同此一脉而出,由此一脉而分。”的内容,篡改成所谓《增修族谱序》“粤自验之,始祖考丘公八郎,祖妣韩氏八娘,生三子:长惟长、次惟福、三惟禄,世居宁化石壁,时宋末(1271~1279),彼地扰攘,人鼎沸,一世祖惟禄丘公二十七郎,三兄弟同母韩氏八娘,移居上杭胜运、来苏黄坑而居焉。自二十七郎而生三五郎,由三五郎而生四一郎(乏嗣),次曰四三郎,三曰四七郎,同居来苏之黄坑,四曰四九郎居胜运之扶阳,五曰四十四郎居来苏之林塘。同此一枝而分,由斯一脉而出。盖始而高,由高而曾,由曾而祖,由祖而父,由父而身,由身而子,由子而至于孙。等乎百世上,俟乎百世之下,其所以继者而无殊,由是绪。黄坑祖丘四三郎,而生长曰六九郎,次曰六七郎,三曰六十郎。六九郎分派黄坑居上村,六七郎分派黄坑居下村,六十郎分派移居广东镇平县员子山白泥湖。”所谓“四三郎生子二:伯二郎、六一郎,六一郎生子三:六七郎、六九郎、六十郎。六十郎。”即源自于上杭中都丘自华1574年谱。但是上杭中都丘自华1574年《杭川邱氏重修家谱序》却云:“梦龙之子孙居程乡,有六世孙希正中经魁任湖广景陵训导,九世孙晏贡任福建永福训导。虽家居不同,皆伯七郎之裔,与继龙公同气而分者也。”

   我是主人兼看竹:联系上句“黄坑黄笋旧知名”中之“黄坑”,丘逢甲称“我是主人”说明丘逢甲是受儁铣公1714年谱序和毓锟公1873年谱序误导,错认“分派移居广东镇平县员子山白泥湖”的上杭黄坑之“六十郎”为古梅州石窟都大坑头的丘氏始祖的。且丘自华1574年《杭川邱氏重修家谱序》中所说的“梦龙之子孙居程乡,有六世孙希正中经魁任湖广景陵训导,九世孙晏贡任福建永福训导。虽家居不同,皆伯七郎之裔,与继龙公同气而分者也。”证明“梦龙”不居黄坑。所以丘逢甲自称是“黄坑”的“主人”也证明丘逢甲不是以所谓“梦龙”为文兴公之父的。但2005年外姓人国团先生和外系人——即“汉时有祖来仕于广因家焉”的西阳始祖存心公后裔丘鼎汉先生合编《梅州分谱》却嫁祸于丘逢甲,诓称“逢甲公1908年作的《宋征参少保丞相信国公军事创兆丘先生家传》称‘先生讳文兴。先世由中州迁闽,所谓八族开闽者,丘氏其一也。宋中叶(1066—1172),始由宁化徙上杭。父讳梦龙,为朱子再传弟子,邃于《易》,梦中见乾卦象,乃以自名,以大学上舍仕终左承议郎。’”

 

                                                        ·2005·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