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奇的赣州福寿沟

(2011-11-05 11:20:08)
标签:

杂谈

“赣州福寿沟”为何取如此吉祥名称?打开龟型的赣州古城图之福寿沟下水道古地图,可以清晰看到南北向一个古篆体“寿”字型结构下水道平布,东西向也一个古篆体“福”字型结构下水道。因主要线路走向形似古篆体“福寿”二字,故沟因形而命名。排水要曲而有情,是受古代风水学文化的影响。

福寿沟是赣州古城的地下血脉,沟通内外环境水流的平衡,水是城市的血脉,其温顺时就滋养一方人民,其狂暴时就形成水灾。城市下水道是城市中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一般在建设城市时,同时修建下水道,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赣州市的下水道也经历了开创、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经络是一种网状管道结构,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经过的地方,十二条经络把周身720个穴位联成一个精致的网络。福寿沟依山地貌不同错落有致地形成蜘蛛网状经络,把古城内的雨水和污水统统收纳,通过十二个水窗有序排出。有序的网络与古城内几百个池塘和水井发挥联合作用,于是形成具有调节古城内环境气候的功能。

入夏以来,暴雨频频造访中国各地,所到之处往往是汪洋一片。武汉、杭州、南昌、北京、长沙、成都等城市纷纷内涝。各种调侃随之而生:到武大“游泳”,到西湖“看海”,到南昌街头“垂钓”,到北京地铁“观瀑布”……也有很多城市经受住了考验,比如江西赣州经历无数次的暴雨,雨量最大时降水近百毫米,赣州地处亚热带,降水强度大,据历史记载,最大日降雨量出现在 1961516,200.8毫米。如城内无完善的排水排洪系统,必致暴雨后内涝之灾。赣州老城区却未现明显内涝,民众生活大体如常,井然有序。是什么护佑着这座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赣州人可以自豪地说:因为我们有福寿沟。唯有赣州“福寿沟”造就了“不涝古城”。

福寿沟,一套近千年前古人创设的地下排水系统,一个至今还在发挥作用的“活文物”。与其配合,赣州古城的整个设计都隐含着防洪排涝的远见与巧思。走进赣州城,探秘福寿沟,我们看到的是古人对于城市水系健康运转、保持“长寿”的良苦用心,是祖先留下的一笔无形财富。

福寿沟历史上也曾荒废过。清同治八年,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进行修复,共有6个出水口。1953,赣州修下水道,修复了厚德路的原福寿沟,767.6。旧城区现有9个排水口,其中福寿沟水窗6个仍在使用。至今,总长约12.6千米的福寿沟仍是旧城区的主要排水干道。依靠福寿沟,赣州旧城区几乎每年都“雨而不涝”,这在全国众多古城中是罕见的。福寿沟能发挥作用,离不开一个基础:赣州城保留了古城墙和古城水系。

  民间传说认为,赣州是座龟形“浮城”,不管江水怎样涨,赣州城都能跟着浮起来。现存的赣州古城,的确是由唐末五代时风水学家杨筠松选址建造的“上水龟城”,城形如龟,可以减小洪水对城墙的冲击力。

此外,建城时摒弃了当时流行的土城,改用砖石修砌城墙,并冶铁固基。道光时期府志记载:“州守孔宗翰因贡水直趋东北隅,城屡冲决,甃石当其啮,冶铁锢基,上峙八境台。”可知其法为:用石甃砌基址,再用熔化的铁水浇在石缝间,使之凝固后,成为坚固的整体。

赣州古城的整体规划,处处贯穿着古人防患未然、规避洪涝的巧妙心思。离开这样的整体布局,福寿沟的作用再大,恐怕也难以维系今天的局面。

  筑造符合力学原理的“浮城”、用铁水浇筑砖石城墙,这在古城防洪史上是个创举。赣州人还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历代以来不断加高加固城墙,戒备洪水。明朝初年,城墙只有二丈四尺高,到明末增至三丈三尺。

  除了赣州,我国尚有寿州、文安、潮州、荆州、台州等十多座古城至今仍起防洪作用,其建筑思路对今人很有启发。但水系不是建成就能一劳永逸的,必须重视城市水系的管理与维护,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中国古城防止内涝最重要的经验,是建设一个完善的城市水系。它由环城壕池和城内外河渠湖池组成,具有多种功用,被誉为“城市血脉”。    

城市水系大致有10大功用:供水;交通运输;溉田灌圃和水产养殖;军事防御;排水排洪;调蓄洪水;防火;躲避风浪;造园绿化和水上娱乐;改善城市环境。在这十大功用中,排水排洪和调蓄洪水对防涝至关重要。

纵览历代京都对城内排水设施的管理情况,以宋东京城、元大都城较好,而唐长安城欠佳。明清时期,北京的水系得到了很好的管理,制度健全,赏罚分明。紫禁城每年开春淘浚沟渠,明代已形成制度,清代沿用,使城内排水系统畅通,有效地发挥了排水排洪作用。以紫禁城为例,明清时期紫禁城的筒子河和内金水河共长6千米,每平方公里土地上就有长达8.3千米的河道,堪与水城苏州相媲美。筒子河蓄水容量为118.56万立方米,即使城内出现极端大暴雨,日雨量达225毫米,城外有洪水困城,筒子河无法排水出城外,紫禁城内雨水全部流入筒子河,也只会使其水位升高0.97。因此,自明永乐十八年紫禁城竣工至今近600,城内无一次雨涝致灾的记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