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天文仪器——浑天仪

(2011-10-31 10:22:40)
标签:

杂谈

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它们是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制的。

浑仪模仿肉眼所见的天球形状,把仪器制成多个同心圆环,整体看犹如一个圆球,然后通过可绕中心旋转的窥管观测天体。浑仪的历史悠久,有人认为西汉落下闳、鲜于妄人、耿寿昌都造过圆仪,东汉贾逵、傅安等在圆仪上加黄道环,改称“黄道铜仪”。早期结构如何已没有记载。而最早有详细结构记载的是东晋史官丞南阳孔挺在光初六年,即公元323年所造的两重环铜浑仪,这架仪器由六合仪和四游仪组成。到了唐贞观七年,即公元633年,李淳风增加了三圾仪,把两重环改为三重仪,成为一架比较完备的浑仪,称为“浑天黄道仪”。
唐朝以后所造的浑仪,基本上与李淳风的浑仪相似,只是圆环或零部件有所增减而已。随着浑仪环数的增加,观测时遮蔽的天区愈来愈多,因此,从北宋开始简化浑仪,到了元朝郭守敬则对浑仪进行彻底改革,创制出简仪。
 http://s3/middle/5e362e38gb08f44856612&690

《清史稿·天文志三》:“自古言天之精者,知日月五星为浑象而已。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仪器,类似现代的天球仪。又称浑天仪。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浑象,象天之器,以水激之,以水银转之,置于密室,与天行相符,张衡、陆绩所为。”   

浑象是另一种古代天文仪器,主要用于象征天球的运动,表演天象的变化,有时也称浑天象或浑天仪,甚至称为浑仪,同用于观测的浑仪互相混淆。   

浑象的基本形状是一个大圆球,象征天球,大圆球上布满星辰,画有南北极、黄赤道、恒显圈、恒隐圈、二十八宿、银河等等,另有转动轴以供旋转,还有象征地平的圈(在圆球之外)或框,亦或有象征地体的块(在圆球之内)。由于大圆球的转动带动星辰也转,在地平以上的部分就是可见到的天象了。   

西汉末年扬雄所著《法言·重黎》里说:“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历史上最早记载制造浑象的是耿中丞,即耿寿昌,他是西汉宣帝时的大司农中丞,大概是因为农业生产同天象变化关系密切,他对天文学也有研究。   

http://s13/middle/5e362e38gb08f4618a2ec&690

他把从浑天说认识到的天球形象化地表现出来,可见浑象的大体形状应该是个大圆球,在球上布列了许多星辰,大圆球的旋转就表演出天象的变化。可惜,耿寿昌的浑象和著作都未能保留下来,我们无从知道它的具体结构。   

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有关浑象的记载要数东汉张衡的《浑天仪图注》为最早了。浑象是一种表演天体视运动的仪器。它把太阳、月亮、二十八宿等天体以及赤道和黄道都绘制在一个圆球面上,能使人不受时间限制,随时了解当时的天象。白天可以看到当时在天空中看不到的星星和月亮,而且位置不差;阴天和夜晚也能看到太阳所在的位置。用它能表演太阳、月亮以及其他星象东升和西落的时刻、方位,还能形象地说明夏天白天长,冬天黑夜长的道理等。 张衡在前人制造浑象的基础上也制作了一架 水运浑天仪 ,实际上就是一个浑象。那是一个大圆球,周长为1461分,相当于4分为1 度,周天共365.25度,上面标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南北二极、黄赤二道,北极周围有恒显圈,南极附近有恒隐圈,还有二十四节气,日、月、五大行星等。利用水力来推动仪器的旋转,速度同天空的周日运动一致,把仪器放在室内,根据它的旋转也能知道室外的天象变化。这是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很著名的创造。   

http://s1/middle/5e362e38gb08f5110fde0&690

张衡的仪器当然由于年湮代远而不能见到了,但是张衡浑象的式样已被历代继承下来。

唐代的一行和梁令瓒,宋代苏颂和韩公廉等人,把浑象和自动极时装置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在此基础上后来还发明了钟表。浑仪和浑象历代都有制造,从汉代以来,成了我国古代观测天象的主要仪器。

南宋史学家李心传于《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四有以下的记载:   

浑天仪,古器也。旧京凡四座,每座约用铜二万斤。至道仪在测验浑仪所,皇祐仪在翰林天文局,熙宁仪在太 史局天文院,元祐仪在合台。绍兴三年,工部员外郎晋陵袁正功献浑仪木样,命有司制之,太史局请折半制 造,计用铜八千四百馀斤。诏工部侍郎提举,後以巡幸不克成。时资州龙水县士人张大橶以木为盖天,言可备 军幕中候验。七年汞,席大光为制置大使,献诸朝。其後,上在容中自作浑仪,然制差小。十四年四月,遂命 有司制之,内侍邵谔领其事,久之乃成。三十二年,以授太史局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1年10月25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