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三,大蒜炒马兰”是无锡地方的乡里俗语,但大蒜只是个陪衬,马兰才是主角。
到了农历三月三,天气已稳定渐热,田埂旁,沟渠内……嫩嫩的马兰也迫不及待,从泥土里已冒出头来。一丛丛,一簇簇的,无论男女老少,一有空就外出“挑”(方言里指用状似三角形的“斜凿”刃口往前铲的动作)马兰。这时节不仅是觅取的最佳时机,而且是口感最好的饭菜。江南的冬日,蔬菜极少,品种有限,主要以自留地里的青菜为主,故初春里的马兰,再加上少量大蒜一炒,用现代时尚话来说,当属时鲜蔬菜。
在乡下,一到清明前后,老人们“三月三,大蒜炒马兰”的口头禅就常挂在嘴边。那些过门不久的新媳;勤劳俭朴的婶娘;裹着小脚的奶奶;好动活泼的孩子,随后是带上近似不规则三角形,刃口磨得光亮且锋利,挑马兰的工具——“斜凿”(无锡方言),臂弯里挽着,或手里拎着竹篮,前往田野里,河岸边,高岗上寻觅它的踪影。
其时,在广袤的田野里,麦苗已长得绿油油的,田埂及沟渠的两边,长满了马兰,尤其是在年前,农人为让麦地排水通畅,靠着四周田埂,顺着长长的沟渠,用铁锹开沟,挖出的泥土,则覆盖其上,用来加固加阔。待到来年,从那泥缝里钻出来的马兰,嫩绿中透着淡黄,既大又嫩,口感极佳,特受喜爱。
由于那段时间人们经常去挑拣马兰,而初春里的马兰没过一周,又会露头疯长。所以,哪儿有?哪儿刚光顾过,心里都有谱,但常常会出现大家挑到同一条田埂或沟渠。为了能得到更多的收获,在心里暗暗较劲的同时,手脚便更加麻利,以致常常出现,不管三七二十一,即便杂草夹杂其间,先放进篮子再说,唯恐被人家占了先机。
回家后,那些奶奶或爷爷,搬上一张竹椅,拿出一张方凳,搁上一个小匾,戴上一副老花镜,把有着杂草的马兰,倒在匾里,带着极大的耐心,左手挑出马兰,右手一把剪刀,一棵棵在里面仔细挑拣,剪掉根部后,随手又把它放进竹篮里……
遇到星期天,孩子、老人,抑或全家出动,那收获更丰。为了不浪费,挑拣好以后,就把马兰洗净,在沸水里滚一下,迅即捞出,滤干水分,晒成马兰干,待以后食用。
60——70年代初,生活清苦,鱼肉几乎不上桌,清明前后的马兰就是饭桌上的常客。人,往往是,再好的食品,吃多了也会腻,因而,当时也没有感到什么特别的好吃。为了改改口味,父母们或大蒜炒马兰,把洗净的大蒜茎根部,用刀侧着拍碎,切成段状,然后与马兰一起翻炒,炒熟后的这道菜,既有马兰的清凉,也有大蒜的香味,这叫清炒。还有是同样的炒法,但加了少许酱油与白糖,也算是换换口味。再有就是凉拌,先把水烧开,然后把马兰放入沸水,稍后即捞出,最后挤干水,把它切成碎末,趁热加菜油,加味精,加食盐,加白糖,拌匀后,口感不错。有时,母亲、大姨也采用凉拌的方法,只是放些食盐和酱油,然后用糯米粉做马兰团子吃。
现在想起来,马兰无论是它在食用还是在药用上,都是纯天然的,它含蛋白质、维生素c、脂肪等、去火明目,清热解毒,抗菌消炎……这些以前饭桌上并不稀奇的常客,已成舌尖上的绿色健康食品。香豆腐干腌马兰,虽属蔬菜,但加上各种佐料,便成了饭桌上的一道佳肴,更成为酒家一道不错的冷盆菜,且价格不菲。
马兰,清凉明目,大蒜通气解毒。凑着假日,特意去了乡下,走进田野,再次去感受几十年前挑马兰的过程。自然界里的马兰,尽管缺少乡农的精心管理照料,但经自然的雨露滋养,依旧精精神神,时间不长,满载而归。回家精挑细拣,反复清洗,亲自下厨,做了曾经做过的两道菜:大蒜炒马兰、马兰拌香干。
马兰,这乡野里不起眼的草本植物,却是纯天然的绿色保健菜品,而今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青睐,还居然登上了大雅之堂,这不能不说,这是人类膳食进步的标志!

这是我亲自挑拣,亲自下厨做的菜,请朋友们品尝,味道怎么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