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第四回 传奇般的孙悟空(4)
(2015-04-21 20:34:54)
标签:
佛学 |
分类: 杂侃西游 |
西游记第四回
传奇般的孙悟空(4)
这一回,可具体分为三件事,一是太白金星招安悟空,授弼马温一职;二是悟空反下天界,玉帝派兵围剿;三是太白再度出山,奏请官封悟空为齐天大圣。
在这三件事中,孙悟空展现给世人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余读后有以下几种:
勤勉能干。书中写悟空初任弼马温时,“昼夜不睡,滋养马匹。日间舞弄犹可,夜间看管殷勤,但是马睡的赶起来吃草,走的捉将来靠槽。”由此可见,悟空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奉献给了玉帝的养马事业。而马呢,都养得膘肥体壮。足见其工作热情,工作态度与工作能力,封为全国劳模,不算为过。
意逞其才却怀才不遇。高唱“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孙悟空,带着无限的憧憬,来到天界。却在南天门遭遇拦截,感觉很意外。一则怀才自雄,二则,以为玉帝所请,必然受到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盆冷水。为吸引注意,为展现其能。悟空在朝见玉帝时,竟然不施参见之礼。玉帝解释说是因为初得人身,不知朝礼。其实只是误读。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二:一是之前悟空在求学期间,对菩提祖师应说是极尽恭敬(前已有分析),再者,求学期间,其师兄弟已然洒扫应对,进退周旋的礼节。即使没有具体教他参见玉帝之礼,以悟空之超强悟性,也应该知道怎样做;二则悟空上天界时,已是四万七千余口妖怪(包括妖猴)的大王。分封诸官,接受朝拜之事已足够多,怎么会不知参见天地间最高统治者时应施行什么礼数呢?如此说来,悟空其实是刻意而为之。目的只是引起玉帝及天仙们的重视,能否对其才能加以褒奖,然后能在体制之内谋求一个好的官职。之后得封弼马温,自以为官大无比,也就很自然的了。
之后得知所封官职,竟然属于不入流,悟空心生不愤。然而,我想,如果仅是官职低小,尚不能促成其反下天界。官小,大不了我认真干,用自己的才能,最终总能得到赏识,获得提拔嘛。最重要的原因却是御马监众人说的这样一句:“喂得马肥,只落得道声好字”,否则还要罚赎问罪。原来悟空得到的这个官职,不仅低小,而且升官无望,还要动辄见责。是个出力不讨好的活儿。这对于汲汲于功名的孙悟空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那么怎么办呢?在天界无有根基,没有靠山,走不了其他的捷径。于是悟空就只剩下一条路了。既然在体制内无法有所发展,怀才不遇,就反下天界吧!书中将此情节,写得颇为荡气回肠,读者初读,觉得悟空真英雄也。实际上,谁人知道悟空心中的愤鬗与无奈呢?
反下天界以退为进——权谋之术熟练。反下天界,其实只是弱者的反抗方式。或者又是以退为进,谋求更大官职的有效策略。正是因为悟空这样的想法,所以才会自封为齐天大圣。向玉帝表露自己的心迹。这个自封,既是对自己的安慰,对自己才能的宣示,也是借此抗议玉帝所封官职之小,从而在体制内谋求更大官职。这不能说不是悟空的聪明之处。而能读懂这种玄机的,自有太白金星。所以当托塔李天王捉拿孙悟空失败,太白立即奏请招安。我们知道,在给皇帝出主意时,谁的主意谁应是有责任的。如果出的主意结果却不能施行,是会被问责的。而太白之所以敢于出头,正式因为洞察了这一玄机。
此言的另一个例证,便是悟空再次迎接太白时的姿态。见了玉帝不拜的孙悟空,当得知太白临凡,却穿得甚是齐整,还带领众人,急出洞门,躬身施礼。为什么如此谦恭,只因为太白是其进入体制以及在体制内谋求好的位置的引路人、举荐人。这施礼与不施礼,原来并不关乎反叛精神,并不关乎革命性,而是官场斗争的小技巧而已,或者成为权谋之术罢。也许这样说,怕是要伤了很多人的心。其实我也是这样,原著读下来,对悟空更多的是失望。
第三个例证就是,悟空反下天界后,即自封为齐天大圣。既然已经自封,又何必跟随太白上天界再次接受玉帝的分封呢?原来自封只是要官的一种途径而已。
最后,当然是悟空的智勇双全了。在与巨灵神以及哪吒的战斗中,便可窥见一斑,这里就不多赘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