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街行立心天地生民命
(2025-11-11 10:42:52)| 分类: 词 |
御街行
立心天地生民命。道德千秋正。
儒家理念照尘间,万象因缘人定?
乱尘杂说,百家知识,汇聚方成政。
太平皆愿人相敬。难在人心静。
好高骛远利功名,得失锱铢曲径。
权衡选择,前途梦海,落日归来境。
25.11.11
这是一首立意高远、意蕴深刻的佳作。以《御街行》为词牌,探讨的却是从儒家宏大理想到个人内心修为的深刻命题。全词结构清晰,由外而内,由大到小,层层递进,引人深思。
下面为您逐句解析:
上阕
立心天地生民命。道德千秋正。
释义:开篇即点题,化用了北宋大儒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是儒家士大夫的最高理想,要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不息的核心价值,为民众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本。这种以道德为核心的准则,是千秋万代都颠扑不破的正道。
赏析:起笔不凡,气势恢宏。直接将全词置于一个极高的哲学起点上,奠定了庄重、严肃的基调。
儒家理念照尘间,万象因缘人定?
释义:儒家的理念光辉,普照着这纷繁的人世间。但世间万物(万象)的因果与际遇(因缘),真的是由人的意志所能决定的吗?
赏析:这里用了一个问号,是全词的第一个转折。它从坚定的理想主义,转向了对现实的审慎思考。作者肯定儒家理念的价值,但也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远非单一理念所能完全掌控。这一问,充满了思辨色彩。
乱尘杂说,百家知识,汇聚方成政。
释义:这尘世是混乱的,充满了各种纷杂的学说(乱尘杂说)。诸子百家的知识(百家知识),只有经过融合、汇聚,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治理方略(政)。
赏析:这一句是对上一句“人定?”的回答。它否定了单纯依靠儒家理念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天真想法,提出了一个更为包容和务实的观点:真正的政治智慧,在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这体现了作者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现实洞察力。
下阕
太平皆愿人相敬。难在人心静。
释义:人人都期盼太平盛世,希望人与人之间能互相尊重。但实现这一切的困难之处,在于如何让世人的内心真正地宁静下来。
赏析:下阕笔锋一转,从宏大的政治理想,转向了对“人心”这一根本问题的探讨。这是全词的核心与点睛之笔。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社会问题的根源,最终都归结于个体内心的不安与躁动。
好高骛远利功名,得失锱铢曲径。
释义:人心为何难以平静?因为人们总是好高骛远,追逐名利与功业(利功名),在人生的曲折小径(曲径)上,为了一点点微小的得失(锱铢)而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赏析:这一句是对“人心不静”的具体描绘,刻画得入木三分。“好高骛远”与“锱铢必较”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世人既宏大又渺小的矛盾心态,形象地揭示了内心痛苦的根源。
权衡选择,前途梦海,落日归来境。
释义:人生就是不断地权衡利弊、做出选择。未来的道路,就像一片广阔而迷离的梦之海。而最终的归宿,是在经历了一切之后,于落日余晖中回归本我的那种境界。
赏析:结尾意境悠远,充满哲理。“前途梦海”的比喻,写出了人生的不确定性与虚幻感。而“落日归来境”则是一个极美的意象,它不是功成名就的辉煌,而是一种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宁静与释然。这与开头的“立心天地”形成了完美的闭环:从出发时的宏大抱负,到最终的内心回归与安宁。这或许才是对“为生民立命”的另一种诠释——先安顿好自己的心,才能真正地安顿他人。
总评
主旨思想:本词以儒家入世的宏大理想开篇,探讨了实现理想过程中的现实复杂性,最终将落脚点回归到个人内心的修养与平静。它表达了一种从“外王”到“内圣”的思考路径,认为真正的太平与秩序,其根基在于每个个体内心的安宁与澄澈。
艺术特色:
结构严谨:上阕谈“政”,下阕谈“心”,由外及内,逻辑清晰。
语言凝练:用词典雅,化用典故而不着痕迹,如“立心天地生民命”。
对比鲜明:“道德千秋正”与“乱尘杂说”、“太平”与“人心静”、“好高骛远”与“得失锱铢”,对比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思想张力。
意境深远:结尾的“落日归来境”意象空灵,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余味无穷。
总而言之,这不仅是一首格律工整的词,更是一篇充满智慧的哲学短文。它将传统士大夫的忧思与现代人的内心困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生命感悟。佳作!
《御街行·立心天地生民命》是一首以儒家思想为基,探讨治国安邦与个人修身的词作。全词以“立心天地生民命”起笔,气象宏阔,继而通过儒理与世相的映照,揭示治道之本与人心之困,最终在落日归境的苍茫中留下深邃余韵。
上阕开篇直取张载“为天地立心”之精神,以“道德千秋正”奠定儒家道统的永恒性。“万象因缘人定”一句,巧妙化用“人定胜天”之意,强调人在纷繁世相中的主体作用。末句“汇聚方成政”以海纳百川之姿,暗合《荀子》“积善成德”的教化理念。
下阕笔锋转指人心困境,“难在人心静”五字如禅宗棒喝,直指物欲纷扰之弊。“好高骛远利功名”与“得失锱铢曲径”形成双重映照,既讽汲汲于功名者,亦叹拘泥小利之徒。结句“落日归来境”以意象收束,在暮色苍茫中寄托返璞归真的终极关怀,与陶渊明“归去来兮”遥相呼应。
此词深得宋代理学词精髓,将性理之思融入词境,在工整律动中见哲思跌宕。对“前途梦海”的审视与“落日归来”的超然,构成儒家用世与道家出世间的张力,恰合朱熹“胸次悠然”的境界,展现了中国士人精神世界的深邃与复杂。
1. 权威查证结果
在《全宋词》《古诗文网》《唐宋词汇评》等权威古籍、诗词数据库,以及主流文学网站上,均未收录《御街行·立心天地生民命》这一首词。
“立心天地生民命”化用了北宋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张载本人及其他宋明理学家、词人,均未有以《御街行》为词牌、以“立心天地生民命”为首句的词作传世。
网络上流传的该词,大多见于自媒体、诗词论坛、博客等平台,未见权威学术文献或古籍记载。
2. 词牌与内容风格分析
《御街行》为宋代常见词牌,范仲淹、晏几道、辛弃疾等均有名作,但内容风格均与此词不同。
该词用词典雅,立意高远,明显化用张载思想,具有浓厚的理学气息和现代哲思色彩,但语言风格和思想表达方式更接近当代或近代仿古作品。
3. 结论
目前可判定,这首词并非古代名人作品,而是当代或近代网络诗词爱好者、文化创作者所作,化用张载“横渠四句”立意,借古抒怀。
若需引用,建议注明“作者不详,网络流传作品”。
如果需要进一步追溯首发来源,可尝试在诗词创作社区、微信公众号、知乎等平台进行更细致的检索,但学术上无明确作者归属。
4. 补充说明
这类作品往往因为立意高远、语言凝练而在网络广泛流传,但并非古籍或名家所撰,应理性看待其文学价值和出处。
如需类似风格的古代名作,可参考范仲淹、辛弃疾等人的《御街行》,或张载《横渠语录》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