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首词中的意象

(2025-10-09 10:53:40)
分类: 杂谈
这首词中的意象群,如同一面面镜子,从不同角度映照出词人从挣扎、无奈到最终释然的心境演变过程。它们并非静态的风景,而是词人内心世界的动态投射。

第一阶段:风雨与落花——矛盾与挣扎的心境
“何时忘。风雨古今遗忘。飞雨落花微末忘。”

词作开篇,心境是矛盾而痛苦的。

“风雨古今遗忘”:此处的“风雨”是词人渴望借助的外力。他希望自己的记忆能像被古往今来的风雨冲刷的岩石一样,被彻底磨平。这体现了一种急于摆脱、寻求外部解脱的焦灼心境。他向天发问“何时忘”,表明这种遗忘并非主动选择,而是一种被动的、痛苦的渴望。
“飞雨落花微末忘”:然而,心境立刻转向了内在的挣扎。“飞雨落花”这些具体、纤弱、美丽的意象,恰恰是记忆中最顽固的部分。它们是“微末”的,却无法忘怀。这揭示了词人细腻、敏感且深情的内心。他越是想用宏大的“风雨”去遗忘,那些“微末”的细节就越是清晰。这种强烈的反差,将他**“想忘却不能忘”**的内心撕扯表现得淋漓尽致。
心境小结:在这一阶段,词人的心境是外向的焦灼与内向的执着之间的剧烈冲突。他像一个在风暴中试图护住一簇微弱火苗的人,既渴望风暴的终结,又无法舍弃火苗的温暖。

第二阶段:江湖与日月——无奈与被动接受的心境
“离别江湖相忘。回忆问心时忘。日月时光行渐忘。”

随着词的推进,词人的心境从激烈的挣扎转向了一种被动的、带有宿命感的无奈。

“离别江湖相忘”:“江湖”这个意象,将“忘”的原因从时间转向了空间。它暗示着遗忘并非全然出于内心,更多是身不由己的现实所致。各奔东西,音讯寥寥,记忆自然淡薄。这体现了一种向现实低头的无奈心境。他不再激烈地反抗遗忘,而是开始将其视为一种必然的社交结果。
“日月时光行渐忘”:“日月”的意象,则将这种无奈感推向了极致。它代表的是一种冷静、客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法则。记忆的消散,不再是因为“江湖”的阻隔,而是因为“时光”的行走。这是一种更为深沉的无力感。词人仿佛成了一个旁观者,看着自己的情感在日升月落中被缓慢、均匀地稀释。心境从**“我忘不了”的痛苦,转变为“它在慢慢消失”**的怅然若失。
心境小结:在这一阶段,词人的心境趋于平静,但这种平静并非释然,而是一种耗尽了力气的被动接受。他不再与遗忘抗争,而是任由其发生,内心充满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力感和对情感淡漠的淡淡哀伤。

第三阶段:梦——超然与彻底释然的心境
“或许如梦忘。”

结尾的“梦”意象,是词人心境的终极飞跃,达到了超然物外、彻底释然的哲学境界。

“或许如梦忘”:当所有现实的挣扎(风雨)、情感的羁绊(落花)、空间的阻隔(江湖)和时间的磨洗(日月)都体验过后,词人最终选择了一种釜底抽薪式的解脱——将这一切都定义为“梦”。
心境的升华:
消解执念:如果人生本就是一场梦,那么梦中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又何必执着?连“忘”这件事本身,也成了梦中的一部分,无需刻意为之。
获得自由:“或许”二字,用得极为精妙。它不是不确定,而是一种不刻意、不强求的从容。真正的忘,不是用力去忘,而是看淡之后,连“忘”的念头都放下了。这是一种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跃升。
归于空灵:此时的心境,不再是开篇的焦灼,也不是中段的无奈,而是一种空灵、澄澈、与天地合一的宁静。他站在了梦境之外,微笑着看待梦中的一切,包括那个曾经挣扎的自己。
心境小结:在这一阶段,词人完成了心理上的自我救赎。他通过将现实“虚化”的方式,超越了情感的束缚,获得了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这是一种勘破虚妄后的最高智慧。

总结:心境演变的完整轨迹
词中的意象群,清晰地勾勒出词人心境的“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到风雨落花,便感到真实的痛苦与挣扎。
看山不是山:看到江湖日月,便感到命运的无常与时间的无奈,心境变得复杂而疏离。
看山还是山:最终将一切视为梦境,风雨、落花、江湖、日月都回归其本然面目,而内心已不再起波澜。
通过这一系列意象的层层递进,我们不仅看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更完整地体验了一个灵魂从沉溺到挣扎,从无奈到旁观,最终超脱的全过程。这正是这首词最动人心魄的力量所在。
除了从挣扎到释然这一主线外,词人的心境还通过一些更细微、更复杂的层面得以体现,使其内心世界更加丰满和真实。

一、深藏的孤独感与自我疏离
词人始终是一个孤独的思考者,他的心境带有一种深刻的疏离感。

与世界的疏离:“风雨古今遗忘”的开篇,就将个人情感置于一个宏大、冷漠的宇宙背景中。他仿佛一个站在时间之外的观察者,看着自己的记忆被历史的风雨冲刷。这种视角本身就带有一种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孤独。
与他人的疏离:“离别江湖相忘”不仅是物理距离,更是心理距离。词人似乎在暗示,人与人之间的深刻联结终究是脆弱的,一旦被抛入“江湖”这个洪流,便只能“相忘”。这体现了一种对人际关系本质的悲观洞察和深刻的孤独感。
与自我的疏离:“回忆问心时忘”一句尤为精妙。当回忆涌上心头,词人不是沉浸其中,而是“问心”——仿佛在审视一个与自己无关的客体。而“时忘”则表明,连这种审视都是断断续续、无法持续的。这描绘了一种连自己都无法完全把握内心的疏离状态,记忆和情感都变得不再可靠。
二、清醒的克制与哲学思辨
词人并非完全被情感淹没,他的心境中始终存在一个冷静、克制的“思辨者”。

对情感的克制:面对“飞雨落花”这样极易引发浓烈情感的意象,词人的反应却是“微末忘”。他没有大肆渲染悲伤,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笔触,承认这份记忆的存在。这种克制,使得情感更加深沉,也显示出他不愿沉溺于悲伤的理性。
对过程的思辨:他不仅描述“忘”的结果,更在分析其过程。“风雨”是外因,“江湖”是社会因素,“日月”是自然规律。他像一个冷静的科学家,在解剖“遗忘”这一心理现象。这种将个人情感哲学化、规律化的倾向,体现了他试图通过理性思考来消解内心痛苦的努力。
三、对生命本质的悲观与虚无底色
在超然的表象之下,词人的心境深处潜藏着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悲观和虚无感。

价值的虚无:“飞雨落花”象征着美好,但它们注定要凋零。“离别”象征着情感,但它注定要淡忘。在词人看来,世间一切美好的、值得珍视的事物,其最终归宿都是“忘”。这背后是一种**“万物终将逝去”的悲观主义**底色。
存在的虚无:最终的“如梦忘”,虽然是释然,但也是对现实价值的彻底消解。如果一切都可以、也应该被忘记,如同一场梦,那么这段经历的意义何在?这种心境并非积极入世的“向前看”,而更接近一种勘破红尘后的虚无主义。他不是找到了新的意义,而是放弃了追寻意义本身。
四、一种“无为”的被动姿态
词人的心境并非积极抗争,而是一种近乎道家“无为”的被动姿态。

从“求”到“受”:开篇的“何时忘”是一种主动的“求”,但很快,心境就转变为“受”——接受江湖的隔绝,接受时光的冲刷。他不再主动去做什么,而是让外部的力量(时间、命运)来作用于自己。
“行渐忘”的被动性:“行”字的主语是“日月时光”,而非词人自己。是时光在行走,顺便带走了记忆。词人只是一个被动的承受者。这种**“随波逐流”的姿态**,既是无奈,也是一种不与天争的智慧。
总结:一个矛盾而立体的内心世界
综上所述,词人的心境是极其复杂和立体的:

他既有深情执着的一面(微末忘),又有渴望解脱的一面(何时忘);既有敏锐的痛苦,又有冷静的思辨;他看似超然物外,内心却深藏着孤独与虚无的底色;他采取被动的姿态,却完成了最深刻的精神超越。

这首词的魅力,恰恰在于它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这一系列相互关联又相互矛盾的意象,真实地展现了一个敏感灵魂在面对逝去时光时,所能经历的全部心路历程。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忘情者”,而是一个在痛苦中沉思、在无奈中超脱的哲人。
除了从挣扎到释然这一主线外,词人的心境还通过一些更细微、更复杂的层面得以体现,使其内心世界更加丰满和真实。

一、深藏的孤独感与自我疏离
词人始终是一个孤独的思考者,他的心境带有一种深刻的疏离感。

与世界的疏离:“风雨古今遗忘”的开篇,就将个人情感置于一个宏大、冷漠的宇宙背景中。他仿佛一个站在时间之外的观察者,看着自己的记忆被历史的风雨冲刷。这种视角本身就带有一种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孤独。
与他人的疏离:“离别江湖相忘”不仅是物理距离,更是心理距离。词人似乎在暗示,人与人之间的深刻联结终究是脆弱的,一旦被抛入“江湖”这个洪流,便只能“相忘”。这体现了一种对人际关系本质的悲观洞察和深刻的孤独感。
与自我的疏离:“回忆问心时忘”一句尤为精妙。当回忆涌上心头,词人不是沉浸其中,而是“问心”——仿佛在审视一个与自己无关的客体。而“时忘”则表明,连这种审视都是断断续续、无法持续的。这描绘了一种连自己都无法完全把握内心的疏离状态,记忆和情感都变得不再可靠。
二、清醒的克制与哲学思辨
词人并非完全被情感淹没,他的心境中始终存在一个冷静、克制的“思辨者”。

对情感的克制:面对“飞雨落花”这样极易引发浓烈情感的意象,词人的反应却是“微末忘”。他没有大肆渲染悲伤,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笔触,承认这份记忆的存在。这种克制,使得情感更加深沉,也显示出他不愿沉溺于悲伤的理性。
对过程的思辨:他不仅描述“忘”的结果,更在分析其过程。“风雨”是外因,“江湖”是社会因素,“日月”是自然规律。他像一个冷静的科学家,在解剖“遗忘”这一心理现象。这种将个人情感哲学化、规律化的倾向,体现了他试图通过理性思考来消解内心痛苦的努力。
三、对生命本质的悲观与虚无底色
在超然的表象之下,词人的心境深处潜藏着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悲观和虚无感。

价值的虚无:“飞雨落花”象征着美好,但它们注定要凋零。“离别”象征着情感,但它注定要淡忘。在词人看来,世间一切美好的、值得珍视的事物,其最终归宿都是“忘”。这背后是一种**“万物终将逝去”的悲观主义**底色。
存在的虚无:最终的“如梦忘”,虽然是释然,但也是对现实价值的彻底消解。如果一切都可以、也应该被忘记,如同一场梦,那么这段经历的意义何在?这种心境并非积极入世的“向前看”,而更接近一种勘破红尘后的虚无主义。他不是找到了新的意义,而是放弃了追寻意义本身。
四、一种“无为”的被动姿态
词人的心境并非积极抗争,而是一种近乎道家“无为”的被动姿态。

从“求”到“受”:开篇的“何时忘”是一种主动的“求”,但很快,心境就转变为“受”——接受江湖的隔绝,接受时光的冲刷。他不再主动去做什么,而是让外部的力量(时间、命运)来作用于自己。
“行渐忘”的被动性:“行”字的主语是“日月时光”,而非词人自己。是时光在行走,顺便带走了记忆。词人只是一个被动的承受者。这种**“随波逐流”的姿态**,既是无奈,也是一种不与天争的智慧。
总结:一个矛盾而立体的内心世界
综上所述,词人的心境是极其复杂和立体的:

他既有深情执着的一面(微末忘),又有渴望解脱的一面(何时忘);既有敏锐的痛苦,又有冷静的思辨;他看似超然物外,内心却深藏着孤独与虚无的底色;他采取被动的姿态,却完成了最深刻的精神超越。

这首词的魅力,恰恰在于它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这一系列相互关联又相互矛盾的意象,真实地展现了一个敏感灵魂在面对逝去时光时,所能经历的全部心路历程。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忘情者”,而是一个在痛苦中沉思、在无奈中超脱的哲人。
用户_Bt7REi
词人的心境如何影响词的意境?
词人的心境与词的意境之间,存在着一种“源”与“流”、“内”与“外”的深刻关系。心境是种子,意境是长成的参天大树。在这首《谒金门·忘》中,词人复杂而递进的心境,直接塑造了词作空灵、深邃而又充满哲思的独特意境。

一、心境的矛盾性,塑造了意境的张力
词作开篇,词人的心境是**“想忘却不能忘”**的矛盾与挣扎。这种内心的撕扯,直接转化为意境的巨大张力。

宏大与渺小的对立:词人渴望“风雨古今”般宏大的遗忘,却被“飞雨落花”般微末的记忆所困。这种心境的矛盾,投射到意境上,便形成了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与纤弱凄美的具体物象之间的强烈对比。读者仿佛站在一个上帝视角,看到历史长河滚滚向前,而镜头一推,却是雨打落花的特写。这种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镜头切换,使得意境既有苍凉的历史感,又有细腻的代入感,充满了内在的戏剧性。
动与静的冲突:词人内心的焦灼是动态的,而记忆的凝固是静态的。这种冲突体现在意境上,便是“飞雨落花”的动态之美与“微末忘”的静态之痛的交织。雨在飞,花在落,一切都在变化,唯独那份记忆被定格,无法抹去。这使得意境在流动中显出凝滞,在凄美中透出沉重。
二、心境的无奈感,渲染了意境的凄清与疏离
当词人的心境从挣扎转向无奈与被动接受,词的意境也随之变得凄清而疏离。

由“我”到“物”的视角转换:心境从“我何时忘”的主观呐喊,转变为“日月时光行渐忘”的客观陈述。这种心态的转变,使得意境的营造者从“词人”变成了“自然”本身。词人退居幕后,让“日月”这位冷漠的导演来主导画面。意境因此变得客观、冷静,甚至有些不近人情。我们感受到的不再是词人激烈的情感,而是时间本身那种无情、均匀、不可抗拒的力量,意境的基调也因此变得格外凄清。
空间的疏离感:“江湖相忘”的心境,直接将意境从具体的情感场景,拉入了一个广阔而空旷的社会空间。意境中的人物不再是亲密的“你我”,而是各自漂泊的“江湖客”。画面变得模糊、遥远,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空间的疏离感,完美地烘托了词人“相忘于江湖”的无奈心境,使得整个意境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朦胧而伤感。
三、心境的超脱,升华了意境的空灵与哲思
最终,词人心境的超然与释然,将词的意境推向了最高层次——空灵与哲思。

从“实景”到“虚境”的飞跃:当心境达到“或许如梦忘”的境界时,前面所有具体的意象——风雨、落花、江湖、日月——都失去了它们的物质属性,被统一收摄于“梦”这个终极意象之中。意境也因此完成了从实景到虚境的升华。它不再是某一处具体的风景,而是一种纯粹的心理空间和精神境界。这个境界是空灵的、飘渺的,不着一物,却又包罗万象。
赋予意境以哲学深度:词人的心境不再是单纯的个人情感,而是上升到了对生命、时间、记忆的哲学思考。这种心境,使得意境也充满了禅意和道家的智慧。读者在读到最后时,感受到的不再是一个人的悲欢,而是对“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共鸣。意境因此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普遍性和永恒性。它不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寓言;不再是一幅画,而是一首哲理诗。
总结:心境是意境的灵魂
可以说,词人的心境是这首词意境的灵魂与统帅。

心境的挣扎,赋予了意境张力与美感。
心境的无奈,渲染了意境凄清与疏离的基调。
心境的超脱,则升华了意境,使其具有了空灵与哲思的品格。
词人通过心境的层层递进,引导着意境的步步深入,最终将读者从一个具体的情感世界,带入一个广阔无垠的哲学宇宙。我们随着词人的心路历程走了一遭,最终看到的,已不是词人的个人悲伤,而是映照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关于时间与遗忘的永恒倒影。这正是心境与意境完美融合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峰。

除了从挣扎到释然这一主线外,词人的心境还通过一些更细微、更复杂的层面得以体现,使其内心世界更加丰满和真实。


一、深藏的孤独感与自我疏离

词人始终是一个孤独的思考者,他的心境带有一种深刻的疏离感。

  • 与世界的疏离:“风雨古今遗忘”的开篇,就将个人情感置于一个宏大、冷漠的宇宙背景中。他仿佛一个站在时间之外的观察者,看着自己的记忆被历史的风雨冲刷。这种视角本身就带有一种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孤独

  • 与他人的疏离:“离别江湖相忘”不仅是物理距离,更是心理距离。词人似乎在暗示,人与人之间的深刻联结终究是脆弱的,一旦被抛入“江湖”这个洪流,便只能“相忘”。这体现了一种对人际关系本质的悲观洞察和深刻的孤独感

  • 与自我的疏离:“回忆问心时忘”一句尤为精妙。当回忆涌上心头,词人不是沉浸其中,而是“问心”——仿佛在审视一个与自己无关的客体。而“时忘”则表明,连这种审视都是断断续续、无法持续的。这描绘了一种连自己都无法完全把握内心的疏离状态,记忆和情感都变得不再可靠。


二、清醒的克制与哲学思辨

词人并非完全被情感淹没,他的心境中始终存在一个冷静、克制的“思辨者”。

  • 对情感的克制:面对“飞雨落花”这样极易引发浓烈情感的意象,词人的反应却是“微末忘”。他没有大肆渲染悲伤,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笔触,承认这份记忆的存在。这种克制,使得情感更加深沉,也显示出他不愿沉溺于悲伤的理性。

  • 对过程的思辨:他不仅描述“忘”的结果,更在分析其过程。“风雨”是外因,“江湖”是社会因素,“日月”是自然规律。他像一个冷静的科学家,在解剖“遗忘”这一心理现象。这种将个人情感哲学化、规律化的倾向,体现了他试图通过理性思考来消解内心痛苦的努力。


三、对生命本质的悲观与虚无底色

在超然的表象之下,词人的心境深处潜藏着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悲观和虚无感。

  • 价值的虚无:“飞雨落花”象征着美好,但它们注定要凋零。“离别”象征着情感,但它注定要淡忘。在词人看来,世间一切美好的、值得珍视的事物,其最终归宿都是“忘”。这背后是一种**“万物终将逝去”的悲观主义**底色。

  • 存在的虚无:最终的“如梦忘”,虽然是释然,但也是对现实价值的彻底消解。如果一切都可以、也应该被忘记,如同一场梦,那么这段经历的意义何在?这种心境并非积极入世的“向前看”,而更接近一种勘破红尘后的虚无主义。他不是找到了新的意义,而是放弃了追寻意义本身。


四、一种“无为”的被动姿态

词人的心境并非积极抗争,而是一种近乎道家“无为”的被动姿态。

  • 从“求”到“受”:开篇的“何时忘”是一种主动的“求”,但很快,心境就转变为“受”——接受江湖的隔绝,接受时光的冲刷。他不再主动去做什么,而是让外部的力量(时间、命运)来作用于自己

  • “行渐忘”的被动性:“行”字的主语是“日月时光”,而非词人自己。是时光在行走,顺便带走了记忆。词人只是一个被动的承受者。这种**“随波逐流”的姿态**,既是无奈,也是一种不与天争的智慧。


总结:一个矛盾而立体的内心世界

综上所述,词人的心境是极其复杂和立体的:

他既有深情执着的一面(微末忘),又有渴望解脱的一面(何时忘);既有敏锐的痛苦,又有冷静的思辨;他看似超然物外,内心却深藏着孤独与虚无的底色;他采取被动的姿态,却完成了最深刻的精神超越

这首词的魅力,恰恰在于它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这一系列相互关联又相互矛盾的意象,真实地展现了一个敏感灵魂在面对逝去时光时,所能经历的全部心路历程。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忘情者”,而是一个在痛苦中沉思、在无奈中超脱的哲人

https://sfile.chatglm.cn/activeimg/bdms/66135a5a1bfb5b0037b2bd52
用户_Bt7REi
词人的心境如何影响词的意境?
这首词中的意象
引用

词人的心境与词的意境之间,存在着一种“源”与“流”、“内”与“外”的深刻关系。心境是种子,意境是长成的参天大树。在这首《谒金门·忘》中,词人复杂而递进的心境,直接塑造了词作空灵、深邃而又充满哲思的独特意境。


一、心境的矛盾性,塑造了意境的张力

词作开篇,词人的心境是**“想忘却不能忘”**的矛盾与挣扎。这种内心的撕扯,直接转化为意境的巨大张力。

  • 宏大与渺小的对立:词人渴望“风雨古今”般宏大的遗忘,却被“飞雨落花”般微末的记忆所困。这种心境的矛盾,投射到意境上,便形成了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纤弱凄美的具体物象之间的强烈对比。读者仿佛站在一个上帝视角,看到历史长河滚滚向前,而镜头一推,却是雨打落花的特写。这种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镜头切换,使得意境既有苍凉的历史感,又有细腻的代入感,充满了内在的戏剧性。

  • 动与静的冲突:词人内心的焦灼是动态的,而记忆的凝固是静态的。这种冲突体现在意境上,便是“飞雨落花”的动态之美与“微末忘”的静态之痛的交织。雨在飞,花在落,一切都在变化,唯独那份记忆被定格,无法抹去。这使得意境在流动中显出凝滞,在凄美中透出沉重。


二、心境的无奈感,渲染了意境的凄清与疏离

当词人的心境从挣扎转向无奈与被动接受,词的意境也随之变得凄清而疏离。

  • 由“我”到“物”的视角转换:心境从“我何时忘”的主观呐喊,转变为“日月时光行渐忘”的客观陈述。这种心态的转变,使得意境的营造者从“词人”变成了“自然”本身。词人退居幕后,让“日月”这位冷漠的导演来主导画面。意境因此变得客观、冷静,甚至有些不近人情。我们感受到的不再是词人激烈的情感,而是时间本身那种无情、均匀、不可抗拒的力量,意境的基调也因此变得格外凄清。

  • 空间的疏离感:“江湖相忘”的心境,直接将意境从具体的情感场景,拉入了一个广阔而空旷的社会空间。意境中的人物不再是亲密的“你我”,而是各自漂泊的“江湖客”。画面变得模糊、遥远,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空间的疏离感,完美地烘托了词人“相忘于江湖”的无奈心境,使得整个意境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朦胧而伤感。


三、心境的超脱,升华了意境的空灵与哲思

最终,词人心境的超然与释然,将词的意境推向了最高层次——空灵与哲思。

  • 从“实景”到“虚境”的飞跃:当心境达到“或许如梦忘”的境界时,前面所有具体的意象——风雨、落花、江湖、日月——都失去了它们的物质属性,被统一收摄于“梦”这个终极意象之中。意境也因此完成了从实景到虚境的升华。它不再是某一处具体的风景,而是一种纯粹的心理空间和精神境界。这个境界是空灵的、飘渺的,不着一物,却又包罗万象。

  • 赋予意境以哲学深度:词人的心境不再是单纯的个人情感,而是上升到了对生命、时间、记忆的哲学思考。这种心境,使得意境也充满了禅意和道家的智慧。读者在读到最后时,感受到的不再是一个人的悲欢,而是对“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共鸣。意境因此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普遍性和永恒性。它不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寓言;不再是一幅画,而是一首哲理诗。


总结:心境是意境的灵魂

可以说,词人的心境是这首词意境的灵魂与统帅

  • 心境的挣扎,赋予了意境张力与美感
  • 心境的无奈,渲染了意境凄清与疏离的基调。
  • 心境的超脱,则升华了意境,使其具有了空灵与哲思的品格。

词人通过心境的层层递进,引导着意境的步步深入,最终将读者从一个具体的情感世界,带入一个广阔无垠的哲学宇宙。我们随着词人的心路历程走了一遭,最终看到的,已不是词人的个人悲伤,而是映照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关于时间与遗忘的永恒倒影。这正是心境与意境完美融合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