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最难受的是发表的诗没有人读(当然某些混混们的诗除外);最不安的是写出的诗能否与人产生共鸣;最悲哀的是写出的诗让人嗤之以鼻。
诗既然要发表,似乎就是想影响别人,引起人们的注意,获得读者的同感和共鸣。使其深入你的诗中,醉于你的诗中,拍案,叫好,称绝。当然,达到这种程度是非常难的,但并不是不可为,这就要知难而为之。
写诗不单是技巧问题,更主要的是诗人的才气,修养,知识和灵性。是对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感情,认识和想象。是各种综合而涌的表达。写诗不是要给人困惑,迷惘,让人捉摸不定,如同太空探密,让人左转右绕,上猜下猜,前思后想,终了就是想出一点什么又深感不值。其实并没有什么内容和奥妙,更没有震撼人心的思想,使人耳目俱悦的优美艺术,无非是变幻手法,让人劳心伤神。
近年来购得几册诗集,读了几本诗刊杂志,总感有点失望。有些读来不错,过后却了无痕迹,难存一点记忆。至于那许多许多的诗,总感莫名其妙,说了些什么,要告诉人什么,用意?魅力?效果?艺术。无法诠释。而当今诗坛的清冷和全国报刊杂志征订目录那寥寥数家似乎就是回答。这足以使人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更需要那些爱诗的仁人智士去探索。
数年来出了许多标榜什么先锋新潮之类的诗。就其新奇确有某些新奇,就其思想艺术,有些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更不敢领教。某些代表作选也只会令人徒增太息。也许确实读不懂。曰:越读不懂奥妙愈深。谢谢,我宁愿放弃,从此金盆洗手永不读诗也不会浪费我的时间。我想在当今信息时代和我想法一致的不止我一人吧。莫不然有人说“写诗的比读诗的还多”。诗刊的发行量每况愈下,读完全刊的更少之又少。如此下去花枯叶落,直到诗不再有人读,那时穷巷末路荒凉诗界真会令人扼腕叹息了。
有时努力读去,却是麻木,麻木醒来无奈一笑,这就是诗?文学殿堂的骄子?几千年来伴随人类语言发展的精华?有些倒象一种青春期苦无宣泄变态的表达。某些诗人似从原始密林中跑出,鬼哭狼嚎,创造的句子比原始还要原始。仿佛才从周口店现身,才发现自己是人,而否认已有的和正在发展的文明。在他们看来天地混沌又处于蛮荒朦昧时期,而他们就是盘古。而有些又似“歇斯底里”。诗题也似乎越奇越怪越好。标新立异,也要标出一些大吃一惊。宣言更是令人膛目:“让原则和道理见鬼去吧!”原则是没有永不改变之规,但道理未必没有一点道理。“真实的人性就是野性。所谓主情言志之说不过是‘伪诗人’们的矫情和忸怩作态”。如此发聋振聩,足以羞惭唐诗宋词和中国几千年的诗歌。这些诗论者的这些诗,也只能走向孤独,走向末路,走向去自赏,去发狂……
我无意贬低现代诗,况且现代诗发展至今出了许多优秀之作,文学史自有其一定的位置。但我对近几年的诗却产生了一种怀疑,一种迷惘。总感缺少一点什么,缺少一种流传,缺少一种雅颂。没有“凡有井水处既能歌柳词。”没有“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注,仆为白居易谦称)。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有咏仆诗者。”没有“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更没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当然,要想做一流诗人真是几十年几百年难出几人。但《全唐诗》那芸芸众多的诗人佳作使唐诗博大精深,历传不衰。宋朝那许多词家使《全宋词》蔚为大观,妙句绝唱比比皆是。就是中西合璧的现代诗其中绝响也屡见不鲜。这是历史的证明。
诗要写得美些(至少让读者感到),写得让人多些想象,多些感动,从而让人记住你,或你的诗。
诗要少些做作,少些故弄玄虚,故作高深,少些认人生厌。
有时我想,春秋时的文章能读懂。《诗经》大致也能理解。而其后的汉赋,唐诗宋词更明畅自如,令人亲近。为什么现在的某些诗反而读不懂了?我难得其解。唯一能使我想到的是大概诗人们写诗时莫名其妙随意组合意不在笔先吧。我常想,创作需要激情,味同嚼腊那就大煞风景了。我欣赏那些寓意寓景寓情于一体的诗,无论是历史悲歌,还是风景寄情田园小唱,其绝妙处都令人感动极深。这存在于表达,寄情和提炼。有时也想,为什么现在的诗人很少写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种自然优美妙指拈来的佳句呢?是不想吗?或不屑于写?还是根本写不出呢?我无意崇古,新诗的第一代诗人们有许多传诵至今的佳作。《再别康桥》那自然的旋律,深得古风之妙,由始至终紧紧抓住你,感情激荡,回响不绝。冯至的“当你听到我的歌声落了泪,就不必探出头儿问我是谁?!”其一唱三叹宛转流连若爱又不忍的感情淋漓尽致,得宋词之婉约,令人难以忘怀。而戴望舒的《雨巷》又何其美耶。新中国一代诗人,贺敬之的诗,何其壮哉。郭小川的《秋歌二首》到舒婷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等其精粹处无不闪耀着传统的光彩。而如今呢?是否有些脱轨,还是其它什么原因?是诗人的原因,还是编辑们的原因?洋可为中用,但传统的文化却不能一概扫除。“无古不成今。”失去这些也就失去了精髓。一种民族的中国的立于世界之林的精髓。别忘了,就如今许多诗人推崇的西方“意象派”创始人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也推崇备至。一九一五年,他在《诗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中国诗是一个宝库,今后一个世纪将从中寻找推动力,正如文艺复兴从希腊人那里找推动力。”而他翻译的中国古诗《神州集》无论是从哪一派的评论者,得到的都是无保留的赞扬。有人评论“如果这些诗的原著而非译诗,那么庞德便是当今最伟大的诗人。”由此可见中国诗歌艺术的优秀和完美。可以说没有古代悠久的文明,深渊的文化,也就没有今天的灿烂辉煌。没有前人的努力创造,也就不会有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春秋百家其思想艺术影响了二千多年,今后还会影响。秦文,汉赋,唐诗宋词成一代文学高峰,其精粹也必将影响千古。
关于诗的形式。任何形式都可能产生好的作品。文学贵在创新,但更重要的是内涵,艺术和那不同凡响引人共鸣,引人激奋,引人同声歌唱,引人同声一哭的内在之情。重要的是给人的感觉,想象,记忆和美。那怕只占其一。不能给人这些的诗莫如不写,其生时也就是灭时。诚如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些不朽的伟大的诗人和作品之所以不朽和伟大,是因为这些作品从形式到内涵和谐的融为一体。这些作品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有给人心灵清畅耳目一新的愉悦,有催人泪下的感染力,有不断闪耀永恒的光芒。
诗就是诗。没有继承,就很难有发扬,更谈不上光大,谈不上具有中国特色无愧于中国的诗。诗可以跨越时代,可以纵观现实,但绝不可能脱离人生。诗是一种心灵的表白,诗依赖于灵感,而自然界的一切和人类的生活会激发诗人的灵感。诗的目的是寻求共识,寻求知音,不论是现在的知音还是跨越时代的知音,有了知音,其自身的价值也就充分体现了。
诗文为欣赏者而存在,为铭记者而流芳!
(如今社会,商品经济快餐文化,谁会写诗成为羞于启口的事,再加上能上口的少,真是中国诗歌的悲哀呵……)
1990.8
【编者按】文章开篇揭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现状,虽然该文是作者二十年前写的,可是今天的诗歌现象仍然是作者那时说的样子,甚至可以说更为糟糕。诗人写出的诗没人看,与作者的愿望相悖,这是为什么?知识分子越来越多,大学生越来越多,为什么能读懂诗的人越来越少?甚至诗人读不懂诗的也不少,是读者出了问题还是作者出了问题?什么诗是好诗,好诗应该走到哪里去?文章对中国的古诗做了分析,对庞德做了分析,在多角度的比较中给出了我们答案。很遗憾的是,我们的诗坛追求的是所谓的“艺术”而不是大众。很有启迪性的文章。【编辑:春雨阳光】
一篇很有深度,很有见解,很切实际的文字,读之令人深思~~~非常赞同你的观点,对于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我一度很迷茫,一些人勿略了诗歌的建筑美、语言美、韵律美的原则,一味追求所谓的新奇,模糊,苏似乎越让人读不懂就越好。对于这一点我向来是极力反对的。
读完,心里又乱起来,,,那年博客流行,也跟风开了一个,可是一打开,满眼满眼的诗人,,各种流派,,有种出门一抬脚就被绊倒的感觉,,各种争论不休,看来看去,只落得头昏脑涨,,
有说诗歌是边缘文化,可是这“边缘”内是相当热闹。也为了学习靠拢,订阅了某权威刊物,然而能吸引看下去的,或者说能让看懂的,实在是少,。。也或者,是自己理解能力审美能力不行?
探究不明白,关门自己修炼吧。。这就确实需要“诗人的才气,修养,知识和灵性。是对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感情,认识和想象”
鲜花鸡蛋
字字珠玑形容也不为过。每一个写诗的、学写诗的都应该来读读。
云梦是哪个板块的版主?极力推荐你应该去诗歌板块。
诗的特点就是凝练,浓缩精华,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一首有质感的诗,会让人无味无穷。
不懂写诗,却喜欢在那些简练而有张力的字句中,感受一份美。
云梦斑斑,这么好戏字,藏了十多年才发出来,可谓深藏。
谢谢你精彩的分享,问好!
里面很多问题都能引起同感,云斑斑是爱诗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感慨及痛彻的话来,虽有一叹也有一呼,看过的人都会一振。
问好~~~
说到现在写诗的人,并以写诗自愈的人追求混乱,或作无病吟,或作吟无病;或标意立异,赚取眼球。总之少了正儿八经写诗的人。
楼主此篇写到了现在的通病。赞一个,建议”加精“。
看落笔时间已去十二年,诗坛浮夸风更烈,许多人标榜自己是什么家或报刊杂志发表多少或得无数奖,只是这又有何用?我们读不懂你的诗,得到再多的奖,又能说明什么?顶多被他们所谓同好嗤之浅薄而已,我只是一名读者,不是心理学者,总不能要我先症疗你们的呻吟后再考虑你们所要表达的吧?
诗歌如此,诗词亦如是,一味地追求韵律和古式,却不考虑整诗意象,让许多古诗词的创作予人晦涩之感。白话文时代,居然让人看不懂许多诗词,而文言文的古代却让诗词朗朗上口,白丁也能摇头晃脑,稚子也能熟背如流。我很是厌恶一些人卖资格,大不了不读不写,免得闹心。
古韵编辑感言
秋江月影
发表时间:2008-10-29
14:48:40 点击: 102次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刘长卿的这首《弹琴》似乎对现代的诗词而言也比较恰当。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文体不断出现,以及诗词本身的的因素,诗词一度被冷落,但她毕竟是中华民族传统瑰宝,有着她独特的艺术魅力,近年诗词出现了回归热,在不同体裁的激烈竞争中,它赢得了读者,也有更多的人投入到创作中来。
就审稿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简单的说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关于直白:一些朋友写的时间不算短了,但作品还是过于直白浅露,空泛无物,还时有自造词语。关于这个问题,前时看别人谈创作体会时说的一段话很是赞同:“诗宁可平白,切忌生造。平白之词,起自初学者而归结于成熟者。初学者,语言平白如话,但意境浅;后渐追求词句华丽对仗工整;又后追求意境而语言复归自然;当然那已经是经过几个轮回,平白相同,意义已经高出一个境界了。诗,以平白始,以平白终。诗词总在说和描之间。全说是白话,不是诗词;全描,是图画也不是诗词;穿穿插插
忽情忽景,忽说忽描,形成一个和谐的意境就好。”
二、关于题材和语言:在诗词创作中题材的选取,应该于时代同步,这样作品会更具感染力;语言的运用应该推陈出新符合时代精神,单纯追求古代语言会人让感觉却少生命力,有时还让人感觉不伦不类,反而不美。 诗在于情,无情则无诗。诗的真谛在于以情感人,此情不论是细微之处还是壮阔之景,不论是个人的风花雪月,还是世事沉浮荣辱,所表达所抒发情贵在于真。也就是说诗可以小而有意,但不可大而无实。
诗词作品当把读者一步一步引进一个意境;但每一个意境既是连续的,如移步换景,更要有波澜迭起。这就必需立意要新,角度要与众不同,布局要缜密,语言要自然、达意、明人。言情要合景,说事要含理,用典要无痕,以最小体裁乘载最大的信息量,
写诗的目的不是单是为了自我欣赏,更主要是为了给人家看的,但有些诗词,冷词僻典不绝,总有那么一种晦涩,陈腐的腔调,让人家看不懂,还有一些生造,随臆也让人不知所以,这些当是我们在写作时应当注意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为事而作”,诗当与时代同步,才会有更多地的新生活,新内容,才能把古老的艺术形式同现代人的思想感情沟通,才能缩短了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距离,才能丰富了诗词语言辞汇,才能更具生命力,感染力。很多好的作品都是时事入诗,口语入诗,既明白如话,通俗易懂,又贴切自然,雅俗共赏。
三、关于于格律:个人既反对那些以解放格律为借口,实际上完全不懂格律的“律诗”,也反对死抱格律不放的唯格律而是的说法,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象下中国象棋,不遵守“马走日、象走田”的规则,那就不是象棋了。“诗”之所以成为“诗”,“词”之所以成为“词”,因为她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规则,也就是所说的诗词“格律”。从广义上说,无论是诗经、楚辞、汉乐府乃至后来出现的近体诗、词、曲等都属于“诗”的范畴,而广义的“诗”最基本的一条“格律”(或是说规则)就是要押韵,而近体诗、词、曲等格律方面的要求就更多了。其实,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近体诗、词,曲,之所以会给人以美感,除了表达的内容、文雅的词汇外,复杂的规则(即“格律”)也是产生美感的重要因素!同时,作者也通过完成复杂规则的作品而显示出其文学水平。正是由于近体诗、词、曲能够彰显作者的文学素养,故而很多朋友投入到古典诗词的创作中来,以期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提高自己的美誉度,达到心理的满足。但这些规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是拗救的,有的就是不合规则的,前题是:有十分好的、别的不可替代句子,这就是“不能因律害意了”。但这只能偶尔为之。
有些朋友借口名家名作也偶有出律之处,为自己不守格律进行辩解,这就让人遗憾了,这到不如去写现代体,那更随手,自由。
四、关于用韵:虽然个人认为新韵更适合现代人阅读习惯,作品也多用新韵,但也无排斥古韵之意。审稿时也无厚此薄彼之向。
由于时间关系,其他问题以后再和朋友们探讨。
诗要美,给人想象给人记忆
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本耒就是一种高稚神圣的艺术,是所谓登大稚殿堂的阳春白雪.据说古人作诗前须沭浴更衣,然而在净室中焚香醒脑,方可下笔作诗.它不是樵夫牧童口中随心所欲的,下里巴人式的山歌.而是经诗人反复推敲、一字如金、千锤百炼而成诗.读现时的诗,特别是那些所谓的现代诗,通篇读下耒,能够读通也算你是有水平的了.之亍文采意境只能凭想像去瞎猜了,所以读耒甚感费力.因此我还是欢喜读格律诗,至少在形式上"起、承、转、合"都有一定之规,且平仄有度,读耒还可获得声韵之美.游云兄的这篇诗论说得在理,我顶!
华小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