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柴湖振兴发展总规划解读

(2014-03-12 12:30:29)
标签:

大柴湖振兴发展

总体规划

获省批准

大柴湖

文化

分类: 振兴大柴湖

荆门日报文章:

            柴湖镇位于江汉平原腹地,因修建丹江口水库河南淅川移民整体迁入而建镇,是全国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柴湖镇多年来因贫困问题而备受关注,是湖北省重点扶持的插花贫困乡镇之一。《钟祥市柴湖镇振兴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0年)》规划范围为钟祥市柴湖镇,辐射旧口镇新建村、董集村、明星村。三个移民村享受与柴湖镇同等政策支持。
  

(一)与全省同步小康

 

    战略定位
  通过综合化改革与转型发展的探索和试验,将柴湖镇建设为一、二、三次产业同步发展的产业转型创业区;城乡互化、产城融合的城乡统筹示范区;宜憩宜乐、宜居宜业的移民发展样板区;幸福安康、祥瑞和谐的民生改善先行区。
  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共同进步。以农为本,大力加强农业建设;以农促工,大力发展新型工业;以工兴农,通过新型工业化的后向效应,进一步提升农业的发展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同步发展。以镇区和社区为依托,以产业为核心,优化发展空间,构建“产、城、人”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的振兴发展格局。
  坚持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优化发展要素,不断提升农业发展高度,加大新型工业扶持力度,增强城镇生态文化厚度。充分利用省级战略的发展契机,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通过政府扶持和市场驱动,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自主发展,增强自生能力。按照比较优势和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强化扶贫开发与自生能力建设同步,由“输血式”扶贫开发向与自生能力建设相结合的“造血式”扶贫开发转变,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和可持续性。
  坚持绿色发展,积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始终,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形态,通过提升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建设。
  坚持和谐发展,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以综合化的改革与转型发展为核心,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维稳定,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中心,加大民生投入与保障,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营造和谐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
  发展目标
  2015年末,地区生产总值在2012年基础上年均增长1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非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83%,农业总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之比为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万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0%,农业综合机械化率6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70%,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
  到2017年末,地区生产总值在2015年的基础上年均增长1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农业总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之比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
  到2020年末,地区生产总值在2017年的基础上年均增长1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9%,农业总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之比1: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万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以上,镇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主要经济指标达到钟祥市平均水平,与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钱华云成传豪)

    (二)空间布局、功能分区

  

柴湖镇在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上,以产城融合、宜居宜业为核心理念,依据发展战略定位、柴湖镇的资源禀赋和现有的城镇空间形态,统筹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整合发展空间关系,分类优化功能分区,构建柴湖镇“一心四轴”的集聚式空间结构,形成“产业、城镇、生态、人居”“四位一体”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心:柴湖镇区

  柴湖镇区为柴湖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心和镇域的交通枢纽及对外交通的节点。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奠定了柴湖镇空间发展的中心地位。

  

  四轴:一主三次

  发展主轴:形成经镇区纵贯全域南北,整合全域产业、生态、文化、城镇发展空间的综合性发展主轴线。镇区以北依托武荆高速钟祥连接线,镇区以南依托由前营村—石营村—管富村—中干桥村的新建道路形成发展轴线。

  发展次轴:形成镇域内整合产业、生态、文化、新农村社区的三大东西向空间发展次轴。依次为:红英片—东湖片发展次轴、柴湖片—大同片发展次轴和红旗片—红升片发展次轴。

  

  功能区:三区一带

  柴湖镇全域功能区划为“三区一带”:中心镇区、农业生产区、工业园区、汉江景观带。

  中心镇区:具备柴湖镇全域的商业文化中心、城乡公共服务中心、柴湖历史文化展示和生态修复提升等主要功能。

  农业生产区:包括以苏榨村为核心的花生种植区、以黄岔堤村为核心的大蒜种植区、以四新村和王营村为核心的大棚蔬菜花卉水果种植区(镇北、镇南两片)、以红卫村为核心的中草药种植区。同时,充分利用农业种植资源和农业种植景观资源,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与农业休闲旅游,形成以四新村为重点的瓜果农业休闲旅游、红卫村为重点的中医药休闲养生旅游和武洲村为重点的特色有机蔬菜农家乐的“一品一苑一景”的特色乡村旅游。

  工业园区:位于武荆高速公路北面,紧邻武荆高速连接线,包括新型工业园区和仓储物流园区。其中,工业园区建成为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产业的新型工业集聚区。

  汉江沿岸景观带:包括汉江沿岸15个行政村,其中以任滩村、黄岔堤村、胜利村为重点打造美丽乡村。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展示乡村生态、乡土文化、汉江风光,恢复江汉平原的乡村自然生态之美和文化之境。

     

 (三)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


  形成以G42沪蓉高速公路(武荆高速)、枣阳至石首高速公路为“一横一纵”的高速公路和G234为一纵的国省干线主骨架,以县道为次骨架、乡村道为集散道路连接周边地区及镇域内镇村(社区)、村村(社区)之间联系的公路网络体系;建设柴湖汽车客运站(四级)及各社区候车亭。柴湖镇道路网络体系建设为:
  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武荆高速公路)为一横、枣阳至石首高速公路为一纵。枣阳至石首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正在进行。
  G234国道干线改造:开展兴阳线(G234)改造升级工程。
  “两纵三横”主干路:两纵为东红路、红红路;三横为东滩路、襄东路、红口路。
  “四纵四横”次干路:四纵为江堤路、滨江路、东城路、胜口路,四横为中新路、柴湖路、岗南路、中干路。
  主干路规划为三级公路,次干路规划为四级公路。2017年前,拉通东红路、东滩路、襄东路、红红路、红口路五条三级公路建设。根据发展需要,适时对东红路、东滩路、襄东路、红红路、红口路进行二级公路升级改造,对规划的三、四级公路进行建设。


  水利


  整修疏通柴湖镇域田间灌排渠系,兴修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着力解决东西干渠和31条支渠的综合治理、倒口电排站改造以及病险水闸维修任务,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形成干、支、斗、农、毛配套完整的网状灌区农田灌溉和排涝保证体系。
  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工程,切实加强柴湖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确保柴湖镇供水安全和人畜饮水安全。实施大同自来水厂扩容改造,新增日供水能力1万吨,解决柴湖工业园区用水需求,使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保证率达到90%。


  能源


  推进电网和天然气管道设施建设。增容扩建柴湖镇区现有110kV变电站,新建柴湖工业园区110kV变电站1座,容量3×150兆伏安,完成全镇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供电可靠性,保障供电质量,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电及柴湖工业园区企业用电需求;近期采用压缩天然气减压供气,远期采用管线供气,在镇区以东、武荆高速以南设天然气综合门站1座。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全面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提升农村电网供电能力和稳定性。完善农田低压电网和变电设施,提高农村生产用电保障能力。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分布式光伏发电、节能灶,有序发展沼气,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城镇化


  加强城镇垃圾处理及供水、供气、排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新建污水处理厂(站)、沼气发酵池、垃圾转运站、垃圾无害化填埋场等;加强城镇综合防灾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消防指挥中心、消防站(点);新建人防工程;大力推进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园林绿化。


  信息化


  加快现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乡宽带、固定通信、移动通信、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传输能力和覆盖率,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快信息网络宽带升级,推进城镇光纤到户,大力拓展行政村宽带覆盖范围,实现自然村、交通沿线网络信号基本覆盖;建设镇域电子政务系统和“农村一点通”网络信息系统,每个社区建设一个综合性的“农村一点通”网络信息服务站。
  大力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提升大柴湖开发区及柴湖镇政府门户网站功能,推进政务公开和网上办公,实现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供面向企业和公众的行政审批网上“一站式”服务。

 

(四)三大支柱产业

 

将柴湖镇建设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构建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核心的新型工业体系;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一批精品名牌;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按照因地制宜和连片种植的要求,建设绿色富硒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按照规模养殖、集中治污的原则,建设王营、红旗、胜利三处现代养殖基地;提升农业种养优势,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建设花生、大蒜、生猪等育种基地;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向设施农业、精细农业发展。

  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建花生、大蒜、生猪等专业合作社,采取“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模式开展生产和经营;成立农业开发和投资公司;建立“一企一扶”的生产经营机制,将柴湖镇富硒农副产品融入“中国农谷”品牌体系,提升柴湖镇富硒农副产品的品牌价值。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业信息化服务建设,大力发展“网络农业”,形成“网络农业”平台,提升柴湖镇农业信息化生产经营和综合化服务水平。

  加大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大农产品加工、冷藏、配送、信息和标准化等设施建设,形成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和跨区域加工配送中心。

  

  新型工业

  围绕大蒜、花生、蔬菜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构建柴湖镇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将其培育为柴湖镇新型工业主导产业;充分利用柴湖镇劳动力成本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来料加工业,与荆门、钟祥相关产业对接,形成以食品工业、生物医药保健、家具制造、电子加工和纺织服装加工业等为主要构成的新型工业体系。

  积极推进食品工业发展,在保持其健康、有机、养生的产业优势外,以创建品牌为重点,形成有特色的产品结构,并培育1-2家知名的规模企业。

  拓展生物药业的发展,重点培育养生、植物美容业;通过循环产业,加大饲料、兽医兽药产品的生产;结合种养业,发展循环化工业,积极推进生态有机化肥的生产。

  以荆门市、钟祥市工业发展为依托,大力发展纺织服装来料加工、电子产品来料加工和组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花生壳为原料,发展建筑制板业;继续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业,形成以制板为主的装饰材料产品系列。

  按照就地就近产业化的思路,积极引进外来企业或鼓励中小型村镇企业发展富硒农副产品初次加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现代服务业

  以仓储物流、农产品商贸、专业性农产品交易市场等产业为主,积极推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构建以“一品一苑”、“一苑一景”为核心的主题乡村旅游业;挖掘移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业。

  商贸物流。大力发展以蔬菜、水果、花生、大蒜为主的农产品商贸物流,加快仓储(冷藏)超市和配送中心建设,推进果蔬专业化交易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发展社区服务业,建设服务城镇、社区的综合商贸中心。

  建设以农产品及其他原材料储运流通为重点的物流园,规划占地250亩。

  金融保险。加快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新型农村基金互助组织建设。

  乡村旅游。按照本土化、生态化的要求,修复生态、挖掘本土文化底蕴,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生态文化环境。

  

       (五)建成美丽乡村的典范区

    

在新型城镇建设上,柴湖重点建设镇区中心,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商业布局和文化娱乐设施;着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快产业发展,形成“镇区+产业园区+农村社区”产城融合、城乡互化的城镇发展体系;逐步将柴湖镇建设为宜憩宜乐、宜居宜业新型城镇,成为全国移民安置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的样板区和湖北美丽乡村的典范区。


  城镇体系


  以“四化”同步和小康城镇建设标准为中心内容,城镇体系由分类优化向功能优化转变,进一步完善新型城镇化的城镇建设体系,使原有中心村向中心社区“转型”,一般村向社区“转型”,将产业发展、生态文化、城镇建设和人居环境融为一体,形成城镇、中心社区和一般社区的“1—5—13”新型城镇体系。
  1个新镇区:柴湖镇区。
  5个中心社区:红英中心社区、东湖中心社区、襄东中心社区、红旗中心社区、红升中心社区。
  13个一般社区:前营社区、郑家集社区、四新社区、新村社区、红升社区、任滩社区、中心集社区、岗南社区、中干桥社区、石营社区、马南社区、邓营社区、胜利社区。


  镇区建设


  柴湖镇区建设着力体现八大功能,即商业中心、文化中心、公共服务中心、管理中心、产城融合载体、游客集散中心、智能城镇终端和低碳绿色生活推广中心。其具体建设内容为:
  商业中心:大中型综合商场、超市和农贸市场、特色农副产品商业街、特色风情街(豫风街)、星级宾馆、金融分支机构、邮电通信、公寓等。
  文化中心:多功能演艺剧院、体育活动中心(体育馆、露天运动场馆)、移民文化记忆广场、小型居民休闲健身娱乐公园、图书馆、青少年宫、科技馆、广播电视台等。
  公共服务中心:市民之家、二甲医院、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中心中学、移民特殊技艺培训学校、养老院、残疾人服务中心、留守儿童护理中心等。
  管理中心:政府行政管理楼、土地交易中心、电力、燃气、市政等公共服务管理中心。
  产城融合载体:CBD商务中心、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复合型社区等。
  游客集散中心:长途汽车站、游客接待咨询中心等。
  智能城镇终端:电子政务、生活咨询、“网络农业”终端、无限网络、电子社区、智能环境监测等。
  低碳绿色生活推广中心:生态廊道、湿地公园、环镇水道、城镇绿化、节能低碳生活、绿色慢行交通、循环利用等。


  美丽乡村建设


  通过“一品一苑”、“一苑一景”的新农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湖北之美丽乡村的典范和湖北省以现代农业为主题的旅游名镇。
  任滩村、黄岔堤村、胜利村(观光型):建筑风格一致,沿汉江建游览道将三村连接为一体,共同打造汉江情景表演,建绿色慢游道、汉江旅游码头、游客接待中心。
  红卫村(养生型):豫风堂、养生园、特色餐饮、养生特色旅游商品、民宿、“一品一苑”等。
  武洲村(体验型):特色餐饮街、有机蔬菜购物、农家乐、民宿、“一品一苑”等。
  四新村(景观型):花卉园、水果采摘、特色餐饮街(花卉)、特色购物街、民宿、“一品一苑”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故乡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