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及策略

(2009-01-24 17:00:45)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坛偶得

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及策略

崔天祥  宁夏西吉中学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审美功能,这都是现代文所不能代替的。但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存在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就是字词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的串讲,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一是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诵读和整体感悟,忽视基础知识的落实,这如同雾里看花,一味地拔高,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我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尝试着用“夯实基础——诵读赏析——拓展运用”的教学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夯实基础

1、积累词汇

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一定的文言词汇,是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也是一个最重要的教学任务,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例如《鸿门宴》中亚父范增责骂项羽、项伯等时说:“……吾属今为之虏矣!”这句话中的“今”字,大多数学生认为是“现在”之意,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俘虏”一事当时还没有发生,亚父范增也不是危言耸听,如今放虎归山,在不远的将来必是祸患,故知“今”字在这里是“将要、马上、立刻”之意。可见,文言词汇常见义项的积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明确活用

在古代,词汇没有现在这样丰富,分工也没有现在这样明确,一些词的活用显得相当普遍,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细加分辨。例如《李贺小传》里有“恒从小奚奴”一句,其中“从”字常见的义项是“跟随”,如“战则请从”(《曹刿论战》)中的“从”字就是“跟随”意,而要了解这里的“从”之意,需要明确“谁从谁”,即“跟随”的动作是谁发出的,显然,“跟随”的动作不是李贺发出的,而是小奚奴发出的,所以“从”字在这里是使动用法,是“使……跟随”意。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李贺)总是使小奚奴跟随着,也就是——(李贺)总是带着小奚奴。

3、掌握句式

古今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但由于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因此古今汉语句式同中有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分辨同中之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一句中,如何理解“之”,就涉及到句法知识。我们知道,定语是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附加成分,如“年轻的教师”中“年轻”是附加成分,是修饰限制“教师”的,是定语。同样道理,“利、强”是修饰限制名词“爪牙、筋骨”的,作定语,“之”的作用是标志定语后置,它是助词,无义。

4、了解古代文化

了解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助于传承文明;有助于激发一个人的爱国热情;对学习文言文而言,有助于疏通文意。例如《苏武传》中说:“武父子无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这里的“通侯”,就是爵位名,秦代置爵二十级,最高一级叫彻侯,汉继秦制,因武帝名彻,为避讳就改彻侯为通侯,苏武的父亲曾封为“平陵侯”,故说“爵通侯”。看得出来,怎样理解“通侯”,就要了解古文化常识中的“避讳”。

二、诵读赏析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有人曾做过统计:古代科举考生必修将《论语》《孟子》《书经》《礼记》《左传》等四十多万字的书,全部精读熟背。我国古代优秀的教育传统正是抓住了语文学习的关键。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以下的教学任务:

1、品味语言

文言作品有许多具有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语言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例如杜牧写复道长桥的非凡气势,他想到了出水的蛟龙,凌空的彩虹,“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两句,作者在似乎不经意的设问中,巧妙地将喻体“龙”、“虹”和本体“长桥”、“复道”化为一体,不容你置疑。

2、分析技巧

文言作品的章法,大多有自己的特点。《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在结构上令人拍案叫绝,《古文析义》上说:“自首自尾俱用三叠法。”寥寥九字,道出行文的巧妙。妻、妾、客,私、畏、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面刺、上书、下赏,令初下、数月之内、期年之后,这都是三三排比成组,前后呼应,上下钩联,形成一种奇特的“三叠式”行文方法。《邹忌讽齐王纳谏》在构思上也很有特点,《古文观止》的评价是:“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3、感受人物

文言作品中,有许多人物仍活在我们的心中,有勇敢的廉颇,有忠贞爱国的苏武,有卧薪尝胆的勾践等等,对这些人物的感受,都离不开对文言材料的把握。“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从中可以感受到洁白清忠、辉映日月的屈原形象。

4、评价思想

学习文言文,我们必须忠于历史,不能太苛求古人,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还历史人物一个真面目。课程标准也强调:学习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在《赤壁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苏轼。他“入世”时,有操守,很执著;在逆境中,又飘逸得很,放旷得起来。文中的客人只是一个情感的符号,是苏轼思想的另一个方面,壮志难酬,人生短促的苦闷时时折磨着他。然而,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烟云,人应该豁达乐观随缘自适。可爱的苏轼用他的灵动和智慧演绎了中国知识分子理想的人格模式。

三、拓展运用

爱因斯坦说:“只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 拓展运用若贴近生活,走进社会,文言文教学就具有活力。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有:

1、实话实说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办得有声有色,学生都很喜欢。有些篇目学完后,模仿“实话实说”,还学生一个各抒己见的好机会。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重要,怎样教育孩子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学习《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若吸取精华领悟要旨,完全可以“古为今用”。通过“实话实说”,学生明白了父母爱孩子,就应该使孩子认识社会,立足社会,贡献社会。

2、故事会

故事性很强的篇目学完后,要求学生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加上合理的想象,进行创作。《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学完之后通过讲故事,学生更加理解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和场面戏剧化的特点以及人物的鲜明个性。

综上所述,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先死后活的原则,先实施吞下去战略,让学生掌握词义、句式等基础知识;再进行适当拔高,引导学生赏析评价;最后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声、小品等,激发兴趣,曲折达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