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历代长城博物馆》——胡明摄影作品选

标签:
胡明张家口长城摄影 |
分类: 长城活动、长城报道、长城评论 |
一幅《野狐岭长城落日》,展现出的环境是那样悲情与苍凉,烽台是那样孤独与洪荒。正是在华夏特殊地理位置保留下来的特殊建筑,造就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它就是长城。
华夏历史进入到战国时期,兄弟起纷争,邻里动刀兵,豪横立“七雄”。这“七雄”为了明确和守护自己的疆界,各自筑起了长墙、方城。地表上就地取材的简易建筑,明确了边界,维护了和平,从此产生了长城的雏形。此后的历代王朝,都沿用这种方法来维护边疆的和平。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历朝对长城建筑不断地改进、完善与发展。形成了长墙、烽台、戍堡、关城、信息建制等一套完整而科学的军事防御体系。
我们的先人在长城建筑上,充分地发挥了地理、建筑、军事、气候,信息传递及历史文化等多学科的聪明才智。
在张垣大地上,据史书记载,有燕、赵、秦、汉、北魏、北齐、唐、金、明修过长城,清朝早期对明长城进行了维护和利用。目前初步可辨识的长城地表遗迹,有燕、赵、秦、汉、北魏、金、明长城。
走进张家口历代长城,你会发现,在同一狭长地带,多代长城跌宕起伏,彼此偎依,穿插叠压;烽台林立、高矮不一、错落有序。你会被古人用睿智营造的远古战争防御体系慎密而壮观的场面而震撼!你会在饱经岁月沧桑的边塞氛围中感受到一种苍凉的凄美……
在这里,立一墩可纵览二千多年长城的立体画卷,走一段则可捕捉到远古的信息。
摄影作品可更好地反映历史与现实,让你轻灵地穿越时空,体验亘古的苍茫,遨游历史的苍穹,亲吻古老长城的芳香。










沽源刀梭山南平坦地表上的燕长城,高0.5米,宽1.8米,实际作用就是一道界墙。










胡明、1945年出生在张家口市,先后从事过农业、工业、文化、统战、政府等多项工作,在元中都遗址常务副主任岗位上退休。
中国长城学会会员、选入《中国长城专家数据库》。
多年考察研究长城,摄制影像资料上万幅。
多篇配有影像资料的学术文章在《中国文物报》《国家地理》《中国农业信息》《万里长城》《中国长城博物馆》等权威刊物发表。文章被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古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河北政协文史委出版的《情系古遗址》《社会科学论坛》《张家口文化年鉴》《张家口历史文化研究》等国家、省、市刊物刊载。
著有《张北长城》《元中都》两部学术专著,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并被河北省图书馆、张家口市图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