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之子”董耀会:保护好长城,把文化遗产传给子孙后代
采访/阮虹、灵芝
采访整理/灵芝
您在怎样的机缘之下开始从事长城保护研究工作?
我出生于河北秦皇岛市,秦皇岛下辖四区三县几乎一半都有长城。接触多了长城,就对长城产生了兴趣。1982年,我和两个从小的同学产生了一个想法:在长城上留下人类第一行完整的足迹。1984年出发前夕,其中一个朋友退出了,我和吴德玉从山海关出发,来自东北长春的张元华得知我们的事迹后,在北京平谷加入我们。徒步走完长城共历时508天,回来后用10个月时间完成了《明长城考实》一书。在徒步走长城之前,我们就与北京研究长城的一些专家学者建立了联系。完成《明长城考实》一书后,我和吴德玉去北京大学学习,先后师从地理系的侯仁之先生和历史系的许大龄先生。进修期间,侯先生建议我们“少听课,多读书”。许先生建议我们,多读书即“读架”,与明史相关的书要一架一架地读。在学习期间,除了明史,秦汉史等也都有涉及。我们还会定时跟老先生汇报阅读情况,通过引领,逐渐知道了哪些书泛读就好,哪些书需要精读,从而增加了自己的把控能力。徒步走了长城,把长城装在了脑子里,也查阅了大量关于长城的史料,对于长城的历史与现状我们都知道,但是对于前人研究的成果我们一窍不通。通过大量的阅读,对长城的研究成果也有了系统的了解。
请您谈谈长城的保护与利用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长城?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长城有用。过去有过去的作用,现在有现在的作用。正因为长城有用才保护,保护的同时就要用,这两个方面是一体的。现在已经成为景区的长城,保护基本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成为景区的地段毕竟是非常少的,只有2%左右的长城地段成为了景区,现在急需保护的是其余没有成为景区的98%的长城遗址遗存。但把其余部分列为景区也是不可行的,因为景区是种旅游行为,旅游是种经济行为,发展成旅游景区是需要条件。不过今天还没有发展形成一个景区的基础条件,不等于未来没有。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保护好长城,把文化遗产传给子孙后代,这样才能可持续地利用。
请您解读一下长城的重要内涵。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城是伴随我们统一国家的一个标志,是长城内外多民族碰撞融合的一条纽带。长城规范了长城内外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类型为生产生活手段形成的民族,以及在这样的民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权之间的秩序。总体上来说,游牧民族在长城的外边放牧,农耕民族在长城里面种地,通过长城成千上万的关口进行茶马互市,保障长城内外的和平秩序。这是长城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长城伴随着我们民族几千年了,形成了特殊的历史价值。目前国家正在推动“三长两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其意义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部署国家文化战略高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发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常说文化是灵魂,如果没有了文化,我们的民族就会成为一个失魂落魄的民族,这样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坚定文化自信有一个基础,就是让人民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比如通过了解长城,就会了解中华民族文化,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二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长城、长征涉及的区域总的来说是贫困地区,长城沿线404个县扶贫攻坚之前有一半是国家级贫困县。虽然通过精准扶贫,很多地方都脱贫了,但是完成精准脱贫之后,一旦不给予政策支持,没有完成自己的造血就会再次陷入贫困。这就需要国家政策、财政的支持与倾斜,让这些地方发展起来。我们常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是需要转化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就是要促进这个转化。
目前长城沿线开展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情况如何?
当前,我国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规划形成了“1+2+15”规划体系。“1”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2”是《长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和《长城沿线交通与文旅融合发展规划》。这3个规划都是国家顶层规划,其中《长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是我主持编制的;“15”指长城沿线15个省区市的分省份规划。按照这个规划体系做布局,国家确定了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和省级重点工程,现在国家重点工程已经有100多项。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启动建设,对长城的保护将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4大类主体功能区,第一项就是管控保护区,实施的5大工程,第一项也是保护工程。目前,国家及很多地方也都积极投入到长城保护的项目之中,比如进行长城的维护维修、抢险加固等。
您认为应该如何推动长城沿线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文旅融合本身就是一个新事物,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也是一个新事物。长城文旅融合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要让文化好玩。文化项目不好玩,是没有人去看的,起不到更好的文化传播作用。怎么让文化好玩起来,这是必须要做思考的一件事。二是要让旅游有文化。旅游是一个消费行为,怎么让这一消费行为具有文化的品质,这个问题我们以前也关注得不够。去一个景区,没有多少游客是带着文化感受走的,不是游客没有需求,而是景区没有提供文化感受的服务。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则是长城文旅融合的重要目标。
在长城的数字发展方面,中国长城学会参与了哪些工作?
一是长城保护的数字化监测;二是长城的数字化修缮;三是长城文化的数字化体验。2021年10月,我们和谷歌艺术与文化、古北水镇合作,推出名为见微知“筑”识长城的360°实景长城体验。在这个体验中,可以通过360°街景的形式,在线上游览司马台长城,包括完整的全景、7座敌楼内景、西九号楼、西六号楼等场景。此外,我们还选了15个不同长城地段的关隘,通过影像、文字在谷歌平台上展示长城的历史与文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