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董耀会:用一砖一石筑起的世界奇迹

(2022-04-18 21:02:08)
标签:

长城

董耀会

分类: 出版、宣传、研究、论文
用一砖一石筑起的世界奇迹

作者:董耀会   转自:中国建材报    2022-04-14

长城之伟大,可以用两个“长”来概括。第一是长城体量的长,万里长城万里长。第二是长城历史的长,从春秋战国开始有着2000多年的发展史。

万里长城都在什么地方?

2012年,国家文物局完成了长城资源认定工作并发布认定结论:中国各时代长城资源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4个县(市、区)。

长城从东到西横跨了中国北方,从东北的大兴安岭,经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蜿蜒至新疆天山南北的广阔绿洲。其中,河南、山东的长城,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和齐国所修建。

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修建了长城,国家文物局长城资源调查结果认定,我国境内现存长城的时代确定为春秋战国、秦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辽、金、明及时代不明等12个不同时代类型。

万里长城今天还有多少遗址遗存?截至2012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认定的中国历代长城遗迹总长有21196.18千米。各类长城资源遗存总数43721处(座/段),其中墙体10051段,壕堑/界壕1764段,单体建筑29510座,关、堡2211座,其他遗存185处。

这里说的历代长城,包括中国古代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相互防御的长城,到中原诸侯国和王朝防御游牧势力的长城。我们说起长城,主要是大家都比较了解的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长城,如山海关、八达岭、嘉峪关这样的明代长城。

明长城资源保存相对完整,形制类型最为丰富。主要分布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主线东起辽宁虎山,经河北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现存墙壕5209段,单体建筑17449座,关、堡1272座,相关遗存142处,长度8851.8千米。

历代修筑长城使用什么建筑材料?

一般人对长城建筑材料的了解,都是来自明代长城建筑的认知。砖砌筑或是条石砌筑的墙体,其实明代之前没有使用过砖,也没有使用过条石。在没有大量用砖以前,修建长城主要是用就地取材的土、石。明代长城真正用砖和条石垒砌墙体的也不多,绝大部分地方也都是有黄土夯筑或石料垒砌。在山上就地开采石料,黄土高原等地就地取土,用土夯筑。

在荒漠戈壁地区,由于土质没有黏性,还采用芦苇或红柳枝条和砂土混筑的方式。先铺一层芦苇或柳枝,再铺一层砂土的办法来修筑长城,效果很好。如今在甘肃敦煌玉门关一带还保存着的汉长城就是用这样方法修筑的,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很多地方的墙体依然很高大。

很多段明长城采用砖石垒砌,这些建筑材料也都是就地取材。砖是就地开窑烧制,石灰也是就地采石就地烧制。在长城上发现的记录长城修建的石碑,有很多关于窑厂和石场的相关信息。

长城作为古建筑,从材料这个层面上说应该并不复杂,传统的工艺和材料的研究领域也并不是很宽广。长城的历史太久远了,经过那么长时间的风吹雨淋,加上暴晒、雷电、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毁损,很多地方濒危。

董耀会:用一砖一石筑起的世界奇迹
金山岭长城  杨烜子/摄

目前,在长城建筑上能看到的木构件已经很少,主要是一些较大的关隘的城楼涉及木结构。原来城墙上的空心敌楼都有窗户有门,这些门窗都是木构件的。有些敌楼顶部也是木构件的,由梁柱木构件支撑楼顶。在长城的保护修缮工作中,要加大对长城建筑功能的科学认知,这方面还需要开展一些工作,比如20世纪80年代修缮金山岭长城时,有的地方空心敌楼已经倒塌了,在修缮的时候垒砌倒塌墙体,没有深入研究这个敌楼建筑结构是拱券还是木结构的,结果在补修墙体的时候把原来木结构柱子的位置填补住了,丢失了位置信息。木柱虽然早已腐烂,但在墙体上形成了空洞,柱子的位置应该保留或者展示出来。

在长城中,黄土夯筑的占比最大,黄土夯筑墙体的自然毁损也最大。敦煌研究院负责土质墙体保护研究,开展了大量长城保护的前期调研工作。通过长城夯土城墙保护工程的施工经验总结,同时也开展了很多室内科研实验工作。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套公认的保护修缮方法,用于黄土夯筑长城的抢险加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如何理解“长城修缮要求使用原材料”?

长城的修缮要求使用原材料,原来是黄土夯筑的就还用黄土夯筑,原来是块石垒砌的就还要块石垒砌,原来是青砖垒砌的就还用青砖垒砌。坚持传统工艺传承的基本理念是对的,现在对传统工艺材料的科学研究方面也做过一些工作。

有些问题也要做具体分析,过去古人在修建长城的时候使用的工艺材料没有问题,但以今天长城修缮的过程来看,传统材料未必就是最科学最合理的。比如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南边的一段城墙,由于墙体下面的基础是古河道,所以城墙经常出现倒塌的情况。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修缮,一直到2000年,中间出现了多次的倒塌现象。同样是这段城墙,为什么古代修建的时候不倒塌,而现在修建就会倒塌?

后来我们发现,古人在修建这段墙的时候,在古河道上打下了很深也很密集的柏木桩,保证墙体的基础稳固。由于年代久远,柏木桩的上半部分已经腐烂了。那么修缮是继续采取柏木桩的方式吗?要坚持使用这个材料肯定不行,像这样的地方就可以做一些改变,采用更好的材料。后来在维修中使用了钢筋和混凝土材料,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加强这段长城墙体的坚固性。这个实际案例说明,有些新的工艺和材料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也可以考虑使用。

长城的墙体都是相对较为“粗糙”的材料,使用的砖是就地取材就地烧制的。北方很多窑烧的砖返碱,因为土质里边含碱的程度比较高,所以墙体砌完以后很快出来一层白膜。返碱返得厉害,这个方面也要作分析研究。包括烧砖的窑场、土质的分析等都需要作很多的研究。如此看来,不只是城砖烧制的问题,现在工艺材料存在很多具体的问题都需要研究。

很多地方墙体歪闪,过去常见的做法是拆了重新垒砌。现在从外面或里面用金属构架支顶起来的做法,在长城修缮中已有应用。采取的这些措施都要严格遵循不伤害文物本体的原则。虽然采取新的工艺和方法,但具体措施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具体分析,区分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长城修缮为什么要坚持最小干预原则?

最小干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留长城文物的本体,最大限度地保留长城建筑的历史信息。长城的沧桑感是一种历史的状态,也是岁月的痕迹,这是一种文化的反映。从长城保护的整体来讲,需要保护长城的这种沧桑状态。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有一个全世界都知道的口号——“长城脚下的冬奥”,延庆赛区在八达岭长城脚下,张家口崇礼赛区离长城更近,只是那里石头垒砌的长城倒塌了,遗址也丢失了很多石料,显得很简单。长城遗址就在赛场旁边,笔者参加过专门的调研。当时曾有方案提出,想把这段长城完全恢复成高大的样子,他们的想法很直接,起码要让长城看上去像长城。但最后定下来实施的方案是简单做一些基本的整理,完全保留了长城的遗址状态,不刻意建高大的墙体,夜晚用灯光把长城照亮,效果也非常好。

将残破的长城墙体拆除建成新的城墙,这样的修复对于长城来说无疑是破坏,而且是一种灾难性的破坏,这方面一定要吸取之前的教训。现在实施长城修缮工程,有些地方依然要靠骡子驮砖上山。这种方法看上去可能比较原始,但是还没有比用骡子驮着砖块上山更实际并且经济的办法。修缮长城的材料也比较简单,用砖石和白灰,工人的施工手法也是传统泥瓦匠的方法,基本上和古人建长城的方法一样,这样进行的长城修缮可以尽最大可能保持长城的原汁原味。

现在各地方修长城,绝对不允许都修成八达岭长城的样子。这个认识不仅专家达成了共识,文物部门确定了原则,社会各界也都广泛接受了。最大限度保留长城的沧桑感这个理念,是长城保护事业的一个很大的进步。这样说并不是认为,所有的长城都不能复建,只是强调复建要极其慎重。在做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调研时,很多地方政府都有复建一段长城并将其开辟为旅游景区的冲动,这种冲动很可怕,如果真这么做了一定会形成对长城新的破坏。

———————————————
作者: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  董耀会
本文原载于《中国建材报》4月11日2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