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祥瑞:明代张家口马市

标签:
张家口马市明代大境门长城 |
分类: 出版、宣传、研究、论文 |
明代张家口马市
韩祥瑞
张家口地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融地带,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物质与文化的交流。其中马的交流就是很值得认真研究的的一个问题。简而言之,明代张家口以长城宣大山西三镇马市第一而闻名天下。当时的马是最重要的军事资源,因而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隆庆议和俺答封贡
说到张家口马市的开设,不能不讲到明隆庆年间的俺答封贡的事。俺答是蒙古土默特部首领。正是俺答汗与他的夫人三娘子的共同努力,才使得蒙明之间长期的战争终于停止,代之而起的是和平共处,并在长城沿线开设马市,开展友好的物资交流。这个重大转折发生于明隆庆五年(1571),史称隆庆议或俺答封貢。议和协议的主要内容:
一是俺答汗将叛明入蒙的赵全等9人引渡回明朝,换回因家庭矛盾逃到明朝的俺答之孙把汉拿吉。
二是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颁金印,其他首领也封官授职。
三是蒙古每年派一定数量的贡使入明,呈送貢表、贡物,领取抚赏。
四是在宣府、大同等地开设马市,进行经济贸易。
五是明蒙之间互不侵犯。
当时确定的马市有:宣府镇的张家口,山西镇的水泉营,大同镇的得胜口、新平口、守口堡,延绥镇红山寺堡,宁夏镇清水营、中卫、平虏卫,甘肃镇洪水扁都口、高沟寨,共11处。张家口成为其中之一,这就为张家口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
二、张家口马市开市盛况
张家口的马市发端于明隆庆五年(1571),那一年,明朝与蒙古俺答汗之间化干戈为玉帛,达成和议,在长城沿线开设了11个马市,张家口作为宣府镇唯一的一处马市而名列其中。据《万历武功录》记载,张家口的马市开市于隆庆五年(1571)六月十三日至二十六日,历时14天。这第一次马市,与蒙古部落昆都力哈、永邵卜大成部,成交马匹1993匹,马价15277两白银。其中1176匹为军马,472匹为明朝商人所购买。在进行马匹交易的同时,官方买牛72头,商民购买马骡牛羊6912头。抚赏金支出801两。由此看来,张家口马市这个由官方开设的马市,以官方采购为中心,官商同时并举;采购的马匹,以军用为主,同时也有民用;不但购买马匹,同时也购买牛羊。是一处军民并重,以军用为主的官方马市。唯有这样,张家口马市的开设,才对张家口发展的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为了使张家口马市顺利进行,官方早早筹措银两,到外地采购布匹、铁锅、粮食、茶叶等蒙古族兄弟急需的生活用品,运到张家口,以便与蒙古族进行贸易。同时大力鼓励商贾带着货物来张家口参加马市贸易。开市后,明朝派官员到市场开展巡查与监督,并派500军士驻市场,蒙古部落派300军士驻长城之外,双方共同维护马市秩序。马市结束后,明朝还要对前来参加马市的蒙古首领与士兵进行抚赏,并在张家口马市建设了抚赏厅。
随着官市的开放,张家口附近的其他关口也纷纷仿效开设与蒙古部落的互市,即所谓民市。为了保证市场的平安顺利进行,明蒙双方商定,在各市口置护市者,其中担任这一任务的蒙古士兵被称为守口夷,每个市口派蒙古首领2人,士兵20人,负责该市场的管理。完成任务后,由明朝发给抚赏。
三、张家口马市成为宣大山西三镇最大的马市
开始时,张家口的马市并不是最火的,但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逐渐成为宣大山西三镇最大的马市。由张家口进入中原的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到万历初年,张家口的马市已经成为宣大山西三镇乃至长城沿线最大的马市。
隆庆五年(1571),张家口马市成交马匹1993匹,新平堡成交726匹,得胜口成交1370匹,水泉营成交2941匹。水泉营成交数最高。到万历二年(1574),张家口成交上升到15500匹,大同为7670匹,山西为5000匹,张家口开始后来居上。万历十一年(1583),张家口成交马匹近30000匹,大同10000余匹,山西5000匹,张家口的马匹成交量超过大同、山西成交量的总和。最高时期张家口占三镇马市总贸易数量的67%。
美国作家艾梅霞在其《茶叶之路》中则是这样描述张家口的马市的:“如果鸟瞰公元1578年时中国的万里长城,你可以看到这一年有4万匹马穿过张家口的城门向南进入中国,同时还可以看到银两、谷物、布匹以及铁质容器以相反方向向北流入草原。不过在那时倒没有多少茶叶。”艾梅霞这段话,既证明了明代张家口马市的繁荣,也指当时出明朝向蒙古输出的物资主要是谷物和布匹、铁锅等,茶叶还不属于主要物资。因此,明代张家口的市场历来被称为马市,而不是茶马互市。张家口马市的茶叶贸易是逐步增长起来的。
张家口马市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成为长城沿线最大的马市,主要原因是其地理位置的优势,这里是京师的北大门,又毗邻内蒙古大草原。
四、亦诗亦画的张家口马市
张家口马市的繁荣,成为当时文人学士的热议话题,诗人画家纷纷将其纳入自己创作的重要内容。其中流传至今的传世之作一是明代诗人穆文熙创作的《张家口》七绝:
少小胡姬学汉装,
满身貂锦压明珰。
金鞭娇踏桃花马,
共逐单于入市场。
这首诗描写的是隆庆和议之后,蒙古俺答汗与其夫人三娘子来张家口马市视察的热烈场面。诗歌将视角聚焦于为张家口马市的开设倾注了巨大精力的三娘子,她虽然是一位蒙古族的贵夫人,却对中原文化情有独钟,满身的衣装都是汉族式样,但依然保留蒙古族善于骑射的传统,骑着名贵的桃花马,与俺答汗一起进入张家口马市视察。这一历史性时刻,成为张家口历史上值得纪念的瞬间。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三娘子早于万历四十年(1612)就逝世了,所以她视察的只能是张家口马市市圈,而不可能是次年才建成的张家口来远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遗憾。
另一件流传至今的文艺作品是清代口北道王騭所写的《马市图序》,从这篇文章里,可以了解到明代万历年间曾经有个画家创作过一幅以张家口马市为题材的大型绢画《马市图》。这幅画创作完成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因为这幅画忠于事实、忠于历史,视野开阔,画风独特,一时传为美谈。这幅《马市图》虽然早在明清之交就已经失传,但我们依然能够通过《马市图序》了解这幅名画的风采。《马市图》以明代万历年间的张家口马市为创作题材,以居高临下的广阔视野,对马市盛况进行了全面写照:市场内有明朝官员亲临观市,有蒙古族与汉族人进行交易,市场内还有民俗文化活动;而在长城之外,前来互市的蒙古族临时支起的蒙古包连绵不绝。正如《马市图序》的作者所感:“概一时之盛也!”
张家口马市的兴盛时,曾经在市圈建筑过一个名叫“市台”的高台,开市时供明朝官员登临观市,平时则成为文人雅士登高眺望长城内外大好河山,感慨赋诗的地方,在这里写下了不少感人的诗篇。
——————————————
作者:韩祥瑞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