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京密云北沟长城保护员 |
分类: 长城保护、文物保护、自然保护 |
长城上的真好汉!守护千年长城魂
来源:1039调查团
转自:腾讯网
2021年11月7日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雄伟壮观的长城离不开一群人的默默守护,他们常年巡视,四季不休,守护着长城上的一砖一石,为这条蜿蜒的巨龙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就是长城保护员。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走进他们的故事。
自愿加入长城保护员队伍
11月3日一大早,长城保护员赵士刚和张连生带着镰刀、垃圾袋,脖子上挂着长城保护员的标志牌,沿着小路上了山,开始了一天巡视长城的工作。
今年52岁的张连生身材壮实,皮肤黝黑,一笑便会露出一口白牙。赵士刚今年57岁,看起来内敛些,但眼神坚毅。他们都是密云区大城子镇北沟村的村民。北沟村是一个被长城环抱着的村庄,站在村里只要一抬头,便能看到山岭间蜿蜒起伏的长城。2019年,密云区组建专职长城保护员队伍,得知这个消息两人二话不说就加入了。
赵士刚:“以前我就经常上长城上来,我觉得我喜好这项工作,然后我就报名了。”
张连生:“我们都是2019年就加入了专职长城保护员队伍。以前我也是爱上山看看长城,但是那时候还没有保护员,长城上没有人管。当了长城保护员,就觉得要守护长城。”
他们负责巡视的长城线路有7、8公里长,属于墙子路段长城。以长城为界,对面就是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墙子路长城建于明朝初年,是北京东部的要隘之一,为兵家必争之地。被不少人熟知的“V”字型长城就在这里。
赵士刚:“我们很少一起上山。有时候要去太远的路,我们两个就会一起安全一点。因为我们涉及的范围比较大,从南到北都需要我们巡视。”
张连生:“我们都是沿着长城走,巡查长城变化。看到有‘驴友’就会上去劝阻。路上有掉落的长城砖石,从我们看长城开始就把它们清理码放起来,万一将来有用还能用得上。”
四季不休,常年巡视
这次带记者要巡视的这段长城,是他们口中最“轻松”的线路。要先沿着一段崎岖的山路走10多分钟,才能到达长城脚下。赵士刚说,大部分的山路都是又陡又窄,草木茂盛,有时就需要边用镰刀开路边往上走。
赵士刚:“像现在走的这条路都属于好走的路,像南山段基本上就没有路,现在有的一条小路都是我们自己开出来的。”
到了长城前,眼前的长城不像开发好的长城那样规整,因为经年的风化以及人为破坏,只保留下了大致墙体的模样。攀登的石阶已经不完整,有时要手脚并用才能爬得上去。走在最前开路的张连生气定神闲,记者已经走的气喘吁吁,而他始终呼吸平稳。他的双腿格外健硕有力,只有20厘米宽的砖石路走的如履平地。
张连生:“一开始走的时候也觉得腿又疼又酸,因为这一天得走几个小时,现在走习惯了也就不觉得累了。”
最难行的一段城墙倾斜角度大约有60度,石阶最窄处只容得下一个脚尖,向上攀登时感觉整个人都伏了在城墙上。张连生回忆起他和赵士刚一起搭伴巡视一段被叫做“五十一蹬”的长城,这段长城走势婉转起伏,要翻越海拔900多米的山岭。
张连生:“‘五十一蹬’台阶都是那种大石条砌的,那边的路根本没法走。我们俩早晨5点多上山,一直到中午11点多才下山,爬了五六个小时。上山的路全都是在山梁、山顶上。”
一年365天,只要天气允许,他们几乎每天都会上山巡视长城。赵士刚说,午饭几乎都是在长城上吃的。
赵士刚:“我们是分段走,因为一天全线走不完,每天都要去巡视长城。一般早上我们都是8点到9点左右出发,到下午3点左右下山。像吃饭什么的,就都是在长城上解决,带点水和比较方便吃的东西。像夏季,防雨的东西都得带上。”
劝返“驴友”,监督下山
从长城脚下走了大约40多分钟,就到达了66号敌楼,从这个敌楼向东北方向望去,便是有名的V字型长城。这段长城沿着近乎90度直角的山凹处修建,像英文字母“V”的形状,也因此引来不少“驴友”前来探险。劝阻和监督“驴友”也是长城保护员最主要的工作之一。
张连生:“五一、十一放假的时候’驴友‘特别多,有时候一天得上来好几拨。有时候他们会从别的地方上来或者从河北兴隆县上来,我们只要看到就都给劝走。也有很不配合的’驴友‘,上次就有两个人说的挺不好听的,但是我们也耐心劝,把他们劝走了。我们挂着的牌子上有二维码,会让他们扫码,他们的个人信息都会记录在上面。”
人为因素是长城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长城上有保留下来的“文字砖”,砖石上刻有文字,这便成了某些“驴友”眼中的“值钱物件”。此外,现在城墙上还能看到有“驴友”用石头刻下的“某某某到此一游”。遇到怎么劝说都不走的“驴友”,好脾气的赵士刚和他们较起了真。
赵士刚:“当时有三个驴友我劝他们下去他们不听,还说自己和某某领导是同事。后来我就及时跟上面的单位领导沟通汇报,我们领导说没有这回事。他们不听,我就把他们的车辆拍照上传到我们的系统里。他们不下山,我就在山上巡视,盯着他下山以后我再走。”
长城情况了如指掌,发现损坏及时上报
除了劝返“驴友”外,他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巡视长城是否出现病害,发现险情及时上报。张连生指着一处长城敌台的坍塌位置说,每次看到长城哪里又损坏了,心里就会不住的心疼。
张连生:“这里边都塌下来了,就在今年雨季的时候塌的。因为年久失修、风化,再加上从上面往下渗水,它里面的砖就都塌了。”
赵士刚说,每当雨雪天气过后,通常是他们最费心的时候。
赵士刚:”我们对每个点段哪个地方隐患比较大都比较了解,雨雪过后,我们就知道哪段可能损坏比较厉害有可能坍塌,我们就会及时的去查看,有问题及时上报。“
像赵士刚和张连生这样的专职长城保护员在密云一共有57人,在组建专职长城保护员队伍的近2年来,保护员们累计巡视达1万次左右。密云区文物管理所李伟表示,文保部门会定期对长城保护员们进行技能培训,两方相互配合,让长城得到更好的保护。
李伟:“我们根据2006年长城资源调查的时候拍摄的角度和机位,给长城保护员提供一张样片,让他们在巡视的时候站在同样的角度、同样的位置来拍一下长城的现状,这样我们可以对整个长城的变化情况、有没有新的险情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其次,我们还会对重要的点段,通过后台给保护员师傅们下发巡视的指令,进行一些重点的巡视的任务。”
苦中作乐,用心守护
长城保护员算得上是一件苦差事,但赵士刚和张连生却乐此不疲。山路荆棘没有路,他们便砍出一条路来;日晒雨淋、蚊虫叮咬他们当作常事;夏天一条大蛇从张连生的脚面爬过他只当成一件趣事……只要爬到山顶,俯瞰蜿蜒的长城,他们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赵士刚:“站到山顶上看太感慨了,心情开阔,精神各方面都感觉和平常不一样,觉得我们的长城太伟大了。哪怕有些不高兴的事情,我到了长城以后就一切都解开了。”
赵士刚说,他不喜欢别人把这些未开发的长城叫“野长城”,因为它们和那些被人熟知的长城一样,都是珍宝。
赵士刚:“我觉得作为长城保护员不止要保护,而且要宣传,让我们每个中国人都知道长城存在的意义。感觉长城就像一位需要呵护和精心照顾的高龄老人,这项工作我是特别喜欢的。”
记者 :苏 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