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军:漫话蔚县代王城

标签:
代王城张家口蔚县历史 |
分类: 世界遗产、文物、建筑、考古 |
漫话蔚县代王城
转自:张家口悦读 2021年2月20日
代王城位于蔚县中部,壶流河南岸。
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夏、商之间,我国的人类社会中就构筑了国家的概念。夏商之后的西周,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一支——代戎,在以现今蔚县为轴心的一块土地上建立起了奴隶制国家——代国,代王城便是其国都王城。当时,诸族杂处内地,迁徙无常,数分数合,惟代国保其国号不变,代王城之名也由此而得。春秋末期,韩、赵、魏“三家分晋”,赵国封地扩大,势力大增。赵简子的小儿子赵襄子,为扩大势力,于公元前475年杀死其姐夫代王,使古代国灭王,从此,代王城亦丧失了一国之都城的地位。后来,城头不断变换大王旗,各种势力轮番进驻代王城,或称代国,或称代郡。自赵襄子灭代起,至“五胡十六国”止,代地历经秦、两汉、三国魏晋数代,近800多年,除东汉治高柳(今山西省阳高县)外,代王城始终是治所,可堪称为北方历史悠久的城镇。
昔日的代王城,城池平面呈椭圆形,东西宽2200米,南北长3400米,城周长9256米。当时筑建城池时,曾有“板于一夜自移”,在“大泽”中“自护结苇为九门”的说法。据干宝《搜神记》载,开始修筑代王城时,一夜之间丢失了西南筑城墙用的木板,自立在45里外的沼泽地里,于是就在那里营建,并筑成九个门。可见,当年代都城池规模宏大,气势非凡。九门的位置及名称分别是正南荥阳门,东南兴隆门,正东宝源门,东北迎海门,正北富农门、文胜门,西北兴圃门,正西钟秀门,西南崇德门。明代著名学者尹耕在《两镇三关志》中写道:“蔚废代城,俗呼代王城,周二十五里,九门遗址尚存”。现在颓废的城垣仍高高隆起,九门遗址依稀可辨。
走过代王城,可看到庞然大物般的古城墙遗址。虽然历经几千年的风剥雨蚀,人为破坏,已失去了当年那“森严壁垒”的形象。但古城尚存的残垣断壁,看上去依然逶逶迤迤,犹如一条匍匐的巨龙,环绕着现今的代王城。
从现存高1米至12米不等的残城垣观察,城墙均为黄土夯筑,夯层清晰,厚3—16厘米,多数为7—8厘米,夯窝密集,个别墙段夯层中砌放有河卵石。南门(荥阳门)两侧墙体有11座凸出的马面角台,宽窄3—30米不等,一般向外凸出2米左右,墙体内外还遗存有成排的半圆孔,孔径13厘米,深1至3米不等。个别孔内还存有腐朽槽木,为筑城时加固墙体结构,增强拉力、防止墙体坍塌所加的木筋痕迹。城墙夯土层中砌放河卵石,墙体板筑法均有汉代的明显特点,城墙外壁增加向外凸出马面的建筑形式也始于汉代。由此可以推断,古代王城始建于商周时期,重建或新建应在汉代。正如《蔚州志》记载:“板亡自立者,汉筑城”。
城内宫殿官邸分布于城西南隅地面高高隆起的缓坡台地上,台地西南侧为断崖,有两米多厚的文化堆积,遗物十分丰富,残陶片堆积如山,以建筑材料的筒、板瓦最多,生活日用陶器也有一定数量。瓦当有云纹、瑞兽纹、勾连纹,同心弦纹等。遗物中有罐、盆、瓮、钵、豆、鬲、碳炉等多种器形,个别器物上还带有文字戳记,是为当今研究古代国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从大量遗迹、遗物推定,古城在西汉时为繁荣鼎盛时期,东汉之后日趋衰落,到北周时期完全废弃。
如今,历史的繁荣早已逝去,但古代国遗迹犹存。诸如:“杜家城门”、“南箭”、“治沙地”、“太子梁”、“八圪垯”等。在古城城圈内,散居着现在的19个自然村,许多村名都与城池遗址有关,如“南门子”、“北门子”,还有“城墙碾”、“水门头”等,从这些古老的村名,均可想象当时九门九关的壮观。
由于代王城有历史的厚重积淀,无论是村堡、土梁,还是水湾、土圪垯,都潜含着非凡的故事,甚至连地表上的沟沟坎坎都带有古朴风韵之景观。
从杜家城门向南便是“八圪垯”,它是代王城的又一景观。这里有高约6米,直径20米的大土圪垯,老百姓叫“皇粮堆”,考古学者说是汉墓群,有63座分布在古城的东、南、西1至5公里范围内,是当时王室贵族墓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子梁是代王城外围的一个景观,这里是代王幼太子的丧身之地。登上太子梁可以看到一些大小不一、星罗棋布的土圪垯。那土圪垯则是当时敌国军士故意堆起的,佯装粮草、迷惑代军的。太子梁与这些土圪垯是古代国走向衰亡的永久标记。
代王城位于壶流河南岸,水源丰沛,河流潺缓,可称“水”的世界。现今的代王城镇辖区内有好多村子的命名与水有关,史家碾、马家碾、李家碾、赵家碾、城墙碾、四碾、水北、水门头等,因旧时“碾”是水推石磨作坊的名称,“碾”都牵引着一条河。河道在代王城的躯体上如同人体的血管,遍布全身。水源充沛的地方,就是物产丰富的富庶之乡,在这样的地方安邦定国,可见古代奠基人不凡的眼光。
代王城历史久远,风物优美,除神奇的历史遗存外,还有许多迷人的奇观。
门转井,位于古代城之东门侧,砌石为泉,泉呈圆形,直径约4米,泉水清澈见底。《蔚州志》载:“门转泉,源出古代城东门,流经水北堡与高店泉合,北入壶流河”。“门转泉”俗称“门转井”也称“水神塘”。门转井,背倚城垣,面临沃野,极富诗情面意。门转井之侧是旧日代王城通往蔚县东乡的大道,行人来往,络绎不绝。每值盛夏之季,行人多在泉边浓荫小憩,泉边置有盛水小木槽,行人酌水而饮,甘凉爽口,沁人心脾,为一般井水所不及。古时,曾有游人在水神庙(建于门转泉背后)壁题诗一首:“路过水神塘,清泉偎城墙,荫沈流水碧,仿佛到苏杭”。
城墙碾,古代城之西门侧。《蔚州志》载:“密河出古代城南,西北流经城墙碾,代王城之西门也,又北经水门头西堡入壶流河”。城墙碾的水,源于密河,流入村境后即在前街修成明渠,渠水川流不息,成为推动水碾的动力。水碾上游,渠水清澈,供村人畜之用,碾泻出之水,浇灌良田。
金波泉,位于代王城正西。从城西行,即见一泓清泉,“浮光耀鑫,静影沉壁”,这就是“金波泉”。《蔚州志》载:“金波泉源出城东二十里古代王城内,北流故城北门,经水门头东堡水壶流河”。金波泉之奇观,在于它地形的得天独厚,西部水田萦绕,葱茏青翠,东边茂林环抱,益显幽深。水泉涟漪澄冽,清澈见底。
十字河,在古代城之西,与旧城约有8里之隔。《蔚州志》载:“十字河,一源出张北堡,一源出张南堡,北至马家碾交流,形如十字,故名。北经刘家庄东,又北经新家庄西,又北入壶流河”。十字河之景观在于,二流汇合犹能各行其道,水出西源,而后同归一支。它是大自然的造化与人工相结合的产物。两水汇合,水源充足,迂回曲折,灌溉大片农田。
无论是“门转井”的精巧,“城墙碾”在城墙上造碾的离奇,还是“金波泉”的奇观,“十字河”的奥秘,都显示了古代城的美妙风景,先人的聪颖智慧。
如今,代王城己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而又祥和安谧的乡间小镇。它具有浓厚的明清风格的特色,村堡集中,民宅连片,街巷通达;庙宇、戏楼、店铺林立壮观;“三面观戏楼”更为全国古戏楼一绝……
来源:网络,作者:杨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