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志尧:明堂与花木兰

(2021-02-01 20:47:20)
标签:

花木兰

大同

刘志尧

分类: 人物、历史、地理
明堂与花木兰  
作者:刘志尧   转自:大同长城文旅     2021.1.29     

    花木兰是北魏时期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传唱千年,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对于花木兰,人们是通过《木兰辞》认识与了解的。《木兰辞》的创作与记载,说明花木兰确有其人;《木兰辞》是南北朝时期北朝史诗,所述内容,也说明史实确凿可信。根据《木兰辞》与北魏明堂修建时间,不难推断出花木兰的从军时间和居住地。

    《木兰辞》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这说明,天子坐明堂接见凯旋的花木兰。天子何许人也?天子是孝文帝拓跋宏。明堂正是孝文帝在位时修建的,花木兰也正是孝文帝接见的。《魏书·高祖孝文帝》载:太和“十年九月辛卯,诏起明堂、辟雍;十五年夏四月己卯,经始明堂,改营太庙;冬十月,明堂,太庙成。”《魏书》,中华书局,1999年6月版,卷七下第109——114页。文中透出信息,北魏太和10年——15年(487年——492年)间,孝文帝下诏在平城修建明堂,而且和辟雍修建在一起。《魏书·高祖孝文帝》又载:太和“十七年六月丙戌,帝将南伐,诏造河桥。秋七月,己丑,车驾发京师,南伐,步骑百馀万。”《魏书》,中华书局,1999年6月版,卷七下第116页。公元494年七月,孝文帝启程平城迁都洛阳。明堂建成到孝文帝离去,仅仅一年零九个月时间,而花木兰凯旋受到天子接见,必定在这个时间段之内。究竟是哪年呢?综合考量史料,结论应是太和十七年(494年)上半年。这是因为,北魏王朝经过近百年的征战与开疆拓土,天下趋于平定,因而孝文帝取名年号“太和”,鉴于繁荣昌盛与国威,草原民族各个部族进献朝贡已成惯例。然而,柔然毕竟是一个顽强的部族,一直威胁着北魏王朝。花木兰就是为了抵抗征服柔然而替父出征的。直至太和十六年(493年)七月,仍在征战柔然。“秋七月乙未,诏阳平王颐、左仆射陆睿督十二将七万骑北讨蠕蠕”《魏书》,中华书局,1999年6月版,卷七下第115页。在这个时间,花木兰仍然在战场上对敌征战,但这毕竟是一股残余势力了。

   九月,征讨蠕蠕取得了彻底胜利,天下呈现祥和太平,前线征战十多年的将军与士兵陆续班师。金秋十月,瓜果飘香,孝文帝大宴群臣。“冬十月己亥,以太傅、安定王休为大司马,特进冯诞为司徒。甲辰,诏以功臣配飨太庙。庚戌,太极殿成,大飨群臣。”《魏书》,中华书局,1999年6月版,卷七下第115页。在这种欢庆一直持续到来年,花木兰是最后一批凯旋的将军,太和十七年春在明堂受到了天子孝文帝的隆重而亲切的接见。

   孝文帝征服柔然,消除了北方的威胁和隐患,将前方将士诏回,在明堂举行庆祝大会慰问英雄,奖励功臣,国家真正实现了安详太和。回顾历史,孝文帝感慨万千,祖先从嘎仙洞走向匈奴故地河套,建都在一个小盆地盛乐;后来又迁都这个较大的代郡盆地(大同盆地),在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中,环境优越的盆地往往会加速人类繁衍生息文明的进程。感慨之余,他萌生了一个伟大的设想—迁都洛阳,迁到一个更大更大的盆地去,深度融入华夏文明。在奖励毕英雄,慰问勋臣旧将大飨群臣后,进入太和十六年冬季,就有这个打算了,于是集中精力、全力以赴着手策划和准备南迁了;但这个宏伟的想法还不能开诚布公,因为安于现状的保守顽固势力阻碍着他的愿望的实现。“今代迁之众,人怀恋本,细累相携,始就洛邑,居无一椽之室,家阙儋石之粮,而使怨苦戎,泣当白刃,恐非歌舞之师也。”《魏书》,中华书局1999年6月版314页。朝政比较活跃的就是迎来送往,接应不暇前来朝献进贡的部族首领。直至太和十七年七月率众离开平城。所以说,在这个非常和平的时间里,已经不需要在明堂接见从前方回来的将士了,在《魏书》里也没发现征伐柔然的记载。

    同样,从《木兰辞》结合大同北魏明堂的修建可推测出花木兰见天子时的年龄。《木兰辞》曰“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中国古代男子15岁速发为髻,16岁就成人了,就可以就大学,学大艺,履大节,包括从军守边。女子15岁为“及笄”,“女子许嫁,笄而醴之”,就可以出嫁了。花木兰替父从军应在15岁,因为她到了出嫁的年龄还未出嫁,或许正准备出嫁;如果花木兰已经16岁了,应该出嫁了,就不存在替父从军的史迹了。女扮男装为替父从军,花木兰虚报为16岁。从军10年(494年)“壮士十年归,”已25岁矣。由此可见,花木兰出生年应在献文帝拓跋弘皇兴二年(469年)。

   花木兰祖籍在何地呢?“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毫无疑问是大同人。再具体点,应是左云旧高山城人。这也可从《木兰辞》里得到应证。

   从《木兰辞》可知,花木兰的居住地是一座城,但绝不是围长32里12个门的皇都,也不是两个门的新高山城,而是具有4个门的武周城(旧高山城)。花木兰替父出征做准备时,“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有城就有市,市是人类最早交易的场所。这里所述四市,分别是指四个城门附近所设的代表各自特色的交易市场,而平城周边临近的城市,只有武周城具备四个城门的条件。一切准备就绪,花木兰就出征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早晨从武周城出发,沿云中公道出右玉参合口,到托克托县黄河边四百里的距离,骑马正好用一天时间。花木兰归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仍然在说城,北魏时期只有武州川内的古城(即今旧高山城,遗址尚存)才有郭城,这也是认定花木兰的故乡即今日旧高山城的重要依据之一。居住在城内的爷娘听说花木兰出征回来了,走出城郭迎接女儿。花木兰随父母回到久别而熟悉的闺房,“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从描述中看,花木兰住的闺房是阁楼,在当时,只有城市里才有如此讲究的房子。北魏平城建都期,武州塞(左云)属畿内之地,又因武州川水东部环境优越,水草丰美,称云中甸,在此置武周县城,也是皇家养马的地方,即现在的旧高山城,距平城八十里。抗击柔然征兵集结,沿古道出发也往往选择这个地方,云中古道是因武州川水河流开辟出来的。北魏在大同建都97年,是中国建在最北方的一座都城,太和十八年(495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成为恒州治地,改为司州牧,设置代尹,并由高柳迁治平城的代郡,管辖平城、武周(左云县城东四十里的旧高山)。

   花木兰是一位将军的女儿,文武全才,能征善战。何况拓跋鲜卑是一个能骑善射,英勇尚武的民族。女子也不例外,从小习武,不乏豪爽之气。花木兰作为将军的女儿,更是武艺高强。而且,花木兰父亲应是一位身经百战颇有影响的将军,且具有良好的武术功底和作战经验。“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因为只有有影响的将军才不会被忘记,卷卷都有他的名字。花木兰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且无长兄,因而从小就受到父亲的严格训练,且把她当作男孩子来培养,除苦练武术,还教她读旧兵书,所以武艺在身,女扮男装敢替父从军,将军也相信女儿到军中能胜任一切,贺元帅更觉得有其父必有其子,替父出征绝对是一员好将,没有任何的怀疑。北魏平城时期,因胡汉处于半融合状态,对皇帝称呼各行其是,可汗与天子混称。从“可汗大点兵”之可汗称呼可看出,花木兰是鲜卑人。

   花木兰从军10年归来,太和十七年(494年)上半年孝文帝在明堂接见了她,那花木兰替父从军一定是太和八年(485年)了。纵观北朝各王朝,粗略统计与柔然之间发生的战争32次,其中平城时期29次,洛阳时期3次。在平城时期对柔然的战争中,孝文帝时期就有11次。这从《魏书》可见一斑,孝文帝前8年并没有什么战事,所看到的都是草原各部族对北魏王朝遣使朝贡。只是到了太和九年(486年)战争突然降临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孝文帝从和平中感觉到了危急,未雨绸缪,于是在太和八年大量征兵补充边塞,花木兰在这个时间替父从军。不出孝文帝所料,战事很快来了,“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国百姓,从古到今服役是抱有家国情怀的义务,服役时间是短暂的。然而,花木兰入伍后就连年战事不绝,她没有退役的机会,一直打了十年仗才和平罢休。为叫人信服,略述这些战事:“太和九年(486年)十二月蠕蠕犯塞,诏任城王澄率众讨之。”“太和十年十二月壬申,蠕蠕犯塞。”“太和十一年八月壬申,蠕蠕犯塞,遣平原王陆睿讨之。”“太和十二年六月丁酉,诏六镇、云中、河西及关内六郡,各修水田,通渠灌溉。”“萧赜将陈显达等寇边”。修渠灌溉,虽不属战事,但动用了六镇守军;既有寇边之战事,更要出动军队克之。“太和十三年,蠕蠕别帅叱吕勤率众内附,”从中透出了战事。“太和十四年四月,地豆于频犯塞。”“太和十五年五月乙卯,百年攻洮阳、泥河二戍,克之,俘获三千馀人,诏悉免归。”“太和十六年八月乙未,诏阳平王颐、左仆射陆睿督十二将七万骑北讨蠕蠕。”接下来便是太平年月了。
对于花木兰的从军年,《木兰辞》除了“壮士十年归,”还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应是一个虚数或泛指,表示次数之多或时间之长而已。如同诗文里的“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还可理解为他们解甲归来第二年方才会得面,因为写诗可以代指,用文句叙述应为:一起征战十年,回来又二年了才知你是女儿郎。另外,文相避耳,意即虽共同征战十年,我们远不及你花木兰,是在数字上谦卑的表露。这里包括“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也属立文相避,是在皇上跟前谦谨的措辞,抑或在威严面前的谦谨措辞,如同《史记·高祖本纪》中“齐得十二焉”。

     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石头(包括砖瓦陶瓷),是文墨的载录,是建筑的遗痕,是民间的口耳相传。花木兰的故事就是凭民间口耳相传的《木兰辞》告诉我们的,查阅历史资料也较吻合。可这个没有正式载入史册的巾帼英雄,比载入史册的那些著名人物还影响广泛,几乎传遍了全球。唐代皇帝追封她为“孝烈将军”,设祠堂纪念。这便是民间口耳相传的辐射力和裂变效应,不得不称奇。如果当时花木兰在明堂告给了天子女儿身,或许载入了史册,可就没有《木兰辞》的民歌传唱影响深远了,也就不存在历朝历代的人们去潜心研究花木兰了。

    花木兰具有忠孝节义,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有文武全才,秀外慧中人生魅力,有女扮男装,驰骋沙场的传奇色彩,随着人们文化旅游视野的不断开拓,一股花木兰热悄然兴起,河南、安徽、陕西、湖北不乏存在竞争与抢夺现象,但《木兰辞》难于与本土人文环境地理对上茬。于是就拿花木兰织布说事,否定武州塞包括大同一带有织布的史实。

    纺织业自先秦两汉延伸至南北朝,蚕桑丝物和纺织品一直是我国较为重要的特产,后世许多国家的纺织业都是从我国流传过去的。我国的蚕桑业源远流长,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利用蚕茧的原始知识。殷商时代也有丝织品留下的痕迹。春秋时期,蚕桑业和纺织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诗经》之中有很多介绍统治阶级一身锦衣珠绣的奢华情景。在北魏,手工业快速发展起来,无论是官营,还是私营的手工业都非常发达。为了满足北魏皇室纺织品的需求,京师平城城里设立了诸家纺室,由织室令丞主管。承秦汉之“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男耕女织”传统之风延续下来。

    北魏对于农桑非常重视,每年必由皇后举行养蚕仪式,采桑养蚕是北魏妇女的劳动。由于都建平城,养蚕纺织主要集中在北方,北方丝麻并产,尤其以丝织品最盛,纺织业在民间很普遍,属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重要家庭手工业。北方的桑、麻种植的范围比汉代扩大,养蚕和丝织业、麻织业都有很大的发展,纺织技术也有进步。故北魏纺织业应该有更大的发展。农民家庭主要生产供自己穿用和交纳赋税的麻布、葛布和绢帛。在丝织业发达的郡县,也有富商大贾经营的手工业作坊。当时,畿内之地都有个体和富商大贾甚至是郡县组织的纺织行业;另外,从各地出土的布纹瓦也可看出北魏织布之富余。

    在北魏时期的武州塞,主要织的是麻布与葛布。为织这些布匹,武州塞一带种植青麻、胡麻、葛麻,平城时期,甚至把全国先进的织布技术都往平城集中,使得絺绤布匹满足市场供应。花木兰所织之布正是这种麻布葛布。到了宋代由于棉花传入中国使得棉布得以普及,但青麻一直在沿用,将沤好的青麻用于穿绳,衲鞋底,制麻袋。曾有俗语:雁门关外野人家,不植桑蚕广种麻。可见,武州塞人自古就有种麻、沤制麻、织麻布,做麻布鞋的习俗。麻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还用在了丧事上,披麻戴孝,寓意麻绳能割断,与死去亲人的肉绳子割不断。

    花木兰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其事迹被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所表现,排演了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卡通等。对此,有人提出异议,说花木兰是河南豫剧唱出来的,由此说明花木兰是河南人。这个不能成立。杨家将都是靠豫剧唱响的,甚至虚构的杨门女将也唱得如真的一样。宋代女人缠小脚,不大可能上战场。穆桂英说不定还是从民众的愿望和想象出发,以花木兰征战为原型,穆谐音木创作出来的典型。

    此外,孝文帝由平城迁都洛阳需要宣扬战将的典型,也将武州塞文化带到河南,把北朝民歌改编为河南戏。其后河南戏就惯唱女英雄了。

                                 2021.1.28

作者:刘志尧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员、
     中国长城学会理事、山西作协会员、
     大同市长城文化旅游协会副会长
     山西保护研究长城十杰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