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明长城军事管理体制及兵力配置
明代初年,在全国确立了都司卫所军事管理制度,同时在北部边防实行带有临时差遣性质的镇守制至明中期,由于边患日紧,镇守制在边防中愈益重要,遂作为北方长城地区的军事管理体制固定下来,并逐步取代了都司卫所制。
河北北部长城外即是兀良哈三卫及蒙古俺答也先瓦剌的居住地,这些游牧民族经常侵扰到长城以内;永乐迁都北京后,河北又成为京畿之地,因此,河北地区在明代是长城防御的重中之重,由明初仅设宣府一镇,到明中期发展成蓟昌真保和宣府四镇
其中,蓟宣二镇直接面对北方游牧民族,而昌镇真保镇则负责内长城防务明朝在河北地区配备30余万军队,作为保卫京师和皇陵的重要军事力量,是全国驻军最多的省份。
一、都司卫所制的建立与变革。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在全国实行都司卫所军事制度
洪武三年(1370年),始设都卫八年(1375年),将在京外的都卫改为13个都指挥使司
十三年(1380年),在中央设立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的各卫所和各省及边防的都司卫所都督府设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以及经历
都事等官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天下都司17个,留守司1个,内外卫329个,守御千户所65个
后根据情况增改为都司21个,留守司2个,内外卫493个,守御屯田群牧千户所359个,仪卫司33个,宣慰使司2个,招讨使司2个,宣抚司6个,安抚司16个,长官司70个,番边都司卫所470个。
明朝在各省和战略要地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是地方军事管理的总机构,统领各卫所
都司设都指挥使1人,都指挥同知2人,都指挥佥事4人都指挥使与布政使按察使并称三司
都司下属经历司和断事司,经历司设经历都事,断事司设断事副断事等职。
洪武初年定卫所制度。卫即卫指挥使司,受都司统领,设卫指挥使卫指挥同知卫指挥佥事等职下属的镇抚司设镇抚,经历司设经历都事等,并设仓大使副使等职
每卫5600人,设前后左中右5个千户所,每千户所1120人,设正千户副千户镇抚等职 每千户所统领百户所10个
每百户所112人,设总旗2人,小旗10人。
北平都指挥使司是洪武八年首批设立的京外都司之一,明初,今河北境内的卫所主要由北平都指挥使司管辖永乐元年(1403年)罢北平都司,河北境内的卫所改由北直隶大宁都司和万全都司管理。
北直隶管辖今河北东部和中南部部分地区,隶属北直隶的卫所有:山海卫、抚宁卫、永平卫、东胜左卫、东胜右卫、卢龙卫、开平中屯卫、兴州左屯卫、兴州右屯卫、兴州前屯卫、兴州后屯卫、兴州中屯卫、遵化卫、武清卫、涿鹿卫、涿鹿左卫、涿鹿中卫、定州卫、真定卫、河间卫以及沧州千户所、倒马关千户所和镇边城千户所。
大宁都指挥使司原为北平行都司,建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原在喜峰口外,管辖范围西至大同,东至辽阳,南至北平
建文元年(1399年)改为大宁都司,迁至保定,主要管辖今冀中地区河北境内隶属大宁都司的卫所有:保定左卫、保定右卫、保定中卫、保定前卫、保定后卫、营州前屯卫、营州后屯卫、营州中屯卫、营州左屯卫、营州右屯卫、茂山卫、和紫荆关千户所。
万全都指挥使司设于宣德五年(1430年),所辖卫所原来分属于直隶和山西都司,主要管辖今河北西北部及北京西北部地区属于今河北地区的卫所有:万全左卫、万全右卫、宣府前卫、宣府左卫、宣府右卫、怀安卫、开平卫、龙门卫、保安卫、保安右卫、蔚州卫、怀来卫和美峪千户所、广昌千户所、长安千户所、云川千户所、龙门千户所等。
由于长城沿线一些地区不设府州县等地方行政机构,这些地方的都司卫所则兼理民政,成为地方行政制度的一部分,属于实土卫所万全都司管辖的今张家口地区,大部分即为实土卫所。
为了加强长城沿线的防御,明王朝在实行都司卫所制的同时,又在北部边防推行镇守制度,后逐渐形成有别于都司卫所制的另一套军事管理体系总兵官逐渐取代了都指挥使的位置,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军事统帅正德四年(1509年),朝廷令地方布政司按察司的公文直接报镇守总兵官,不再经都司转呈,表明都司制已让位于镇守制。
二、长城诸镇的建立
明初,在全国建立都司卫所制军事管理体系的同时,明王朝在北部边防实行镇守制在长城沿线设立镇,按区域划定防守范围,由镇守总兵官出任该区域的最高军事首领
明史兵志记载: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
至嘉靖年间,又将昌镇真保镇从蓟镇中分出,管理京畿的内长城防务,形成明王朝北部边防的九边十一镇
其中宣府镇全部和昌镇的一部分在今张家口市境内,蓟镇大部分在今秦皇岛唐山和承德市境内,真保镇的绝大部分在今保定石家庄邢台和邯郸市境内。蓟镇,明史兵志载:蓟之称镇,自二十七年始
这里所说的二十七年即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但蓟州境内的长城防务则始于明洪武初年。“初,洪武六年(1373年)命大将军徐达等备山西北平边,谕令各上方略从淮安侯华云龙言,自永平蓟州密云迤西二千余里,关隘百二十九,皆置戍守。”永乐二年(1404年)始设镇守总兵官。
蓟镇所辖范围,东自山海关接辽东镇,西至昌镇慕田峪,延袤880余公里镇治初设于寺子峪(今河北迁西旧营附近),后移至今河北迁西三屯营。蓟镇下设12路镇守,自东至西为:山海路、石门路、台头路、燕河路、太平路、喜峰口路、松棚路、马兰路、墙子路、曹家路、古北口路、石塘岭路。长城经过今秦皇岛市的山海关区、抚宁县、卢龙县、青龙满族自治县,唐山市的迁安县、迁西县、遵化市,承德市的宽城满族自治县、兴隆县、滦平县,天津市的蓟县,北京市的平谷县、密云县、怀柔县等地。
昌镇设立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昌镇所辖长城,东自慕田峪接蓟镇石塘岭路,西至居庸路镇边城挂枝庵
(今河北怀来挂子庵),接真保镇沿河口(今北京市门头沟区沿河口),延袤230公里下设黄花路居庸路和横岭路镇守镇治设在今北京昌平长城经过今北京市的怀柔县延庆县和张家口市的怀来县。
昌镇所辖长城在长城诸镇中最短,但由于其屏蔽京师,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因此倍受明王朝重视,在长城修建的投入上倍于其它各镇。著名的慕田峪长城、八达岭长城及自古被称为“绝险”的居庸关均在昌镇。
真保镇总兵设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驻保定,万历元年(1573年)令春秋两防移驻浮图峪。所辖长城东自沿河口连昌镇,西至故关鹿路口(今山西平定县境内),延袤390公里镇治设在今河北保定。真保镇下设马水口路、紫荆关路、倒马关路、龙泉关路等几路镇守。长城从北至南经过今北京市的门头沟区,河北省的怀来县、涿鹿县、涞水县、涞源县、易县、唐县、阜平县、灵寿县、平山县、井陉县、元氏县、赞皇县、内丘县、邢台县、沙河县、武安县,山西省的平定县、盂县、和顺县、左权县等地。
真保镇长城位于中国腹地,大多修筑于崇山峻岭之间,许多地段以山险为障,不修城墙,但关隘众多,300个关口构成一条南北连贯的防线,仍能起到很强的防御作用。其中紫荆关、倒马关与昌镇的居庸关合称为内三关,地势险要,建筑奇特,颇具特色。宣府镇,明嘉靖《宣府镇志》记载:“永乐七年(1409年),置镇守总兵官,佩镇朔将军印,驻镇城,自是始称宣府镇总兵。”镇治在宣府镇城(今张家口市宣化区)。
宣府镇所辖长城分南、北两线北线。长城东起四海冶(今北京延庆县四海)连蓟镇,西至西洋河马市口(今张家口市怀安县马市口)接大同镇,长620余公里,属外长城,又称大边大边之内,在一些地势险要处修有间断的长城,称为二边南线长城东起四海冶南的海子口,西抵阳原西部,多数地段没有城墙,以连续不断的烽火台(又称火路墩大路接火墩腹里墩)构成一条烽火传递路线。
宣府镇在明嘉靖以前设东西南北中五路分别管辖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分西路为上西路
下西路,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设南山路,万历十八年(1590年)分北路为上北路下北路,至此时宣府镇长城共分八路镇守其中东路下北路上北路中路上西路和下西路为北线,有连绵不绝的石砌砖砌和土筑城墙,自东向西经过今北京市的延庆县,张家口市的赤城县沽源县崇礼县宣化县张家口市区万全县张北县和怀安县等地南山路南路长城在南线南山路东部长城与真保镇相似,即少数平缓地带筑连续城墙,深山峻岭处仅用敌台
烽火台连成防线;西部则采用连墩列戍形式,基本不垒城墙,代之以连成一线的密集墩台南路长城也
不垒墙,依靠堡城关隘和大路两旁烽烟可见的连续烽火台,形成严密的烽火传递和御敌系统这两路长城经过今北京市的延庆县,张家口市的怀来县、涿鹿县、蔚县、阳原县。
三、河北长城诸镇的驻军
在长城诸镇中,镇守总兵官是一镇的最高武官明初,总兵官并不是常设官职,遇有战事时遣将为总兵官,挂将印出征,事毕则解任后由于边境防务紧要,总兵官往往统兵长驻在外,长城诸镇更是须臾不能放松,遂演变为总领一镇的军事统帅
但总兵官及下属官吏并未完全脱去临时差遣性质,均无品级无定员,一般同时带有都司卫所品阶的武官头衔,如戚继光曾任总理练兵事务,兼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处地方总兵官,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长城诸镇的武官副统帅为副总兵,与总兵官同守一城的称协守副总兵,独自镇守一路或数路的称分守副总兵。
参将和游击将军是总兵官的下属官员参将分守各路或重要关隘城堡,游击将军带3000名游兵,遇敌入侵时往来策应
其下又有守备提调千总把总等中低级军官:守备负责一城一堡的防卫;各关口派提调把守;提调下十台设一千总,五台设一把总;每个敌台设百总一名,专管调度攻打,设台头台副二名,专管台内辎重,两旁有兵士三五十名不等。
此外,明朝在长城沿线还设有文官数镇之上派总督巡抚,作为该地区的最高地方官员如在蓟辽昌真保四镇之上派总督蓟辽昌保军务,宣府大同镇之上派宣大总督各镇还派巡按巡官御史,各地设户部分司兵部分司兵备管粮通判等官。
蓟镇
永乐二年(1404年),蓟镇始设镇守总兵官,隆庆二年(1568年)改称为总理练兵事务兼镇守总兵官。
除总兵外,蓟镇有协守副总兵3人。东路协守副总兵驻建昌营,防守山海路、石门路、台头路和燕河路四路范围;中路协守副总兵驻三屯营,防守太平路、喜峰口路、松棚路和马兰路四路范围;西路协守副总兵驻石匣营,防守墙子路、曹家路、古北口路和石塘岭路四路范围。
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后,从浙江调南方籍兵士3000人到蓟镇分守各路隘口,设东路南兵参将1人,中路南兵营副总兵1人,西路南兵营副总兵1人,各路管辖范围与协守副总兵相同。
蓟镇12路各设参将或游击1人,负责该路的防务其中台头路松棚路和曹家路为游击,其余各路为参将。
蓟镇各路下又在重要关口设总口,负责附近几个关口的防务这些总口设提调把守设提调的关口有一片石大毛山义院口冷口桃林口青山口界岭口擦崖子榆木岭李家口董家口龙井儿洪山口罗文谷大安口宽佃谷黄崖口将军营镇虏营墙子岭曹家寨吉家庄古北口潮河川白马关石塘岭等26处。
蓟镇军队配置:据四镇三关志军旅记载,万历初年主兵为73562名,客兵57573名按具体记载的兵力设置计算,实际有主兵80726名,客兵64954名,杂兵2548名原只有主兵,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后开始征募客兵,至万历年间定此数。
昌镇
昌镇原属蓟镇,初设副总兵,又设有提督,负责蓟镇居庸紫荆等处防务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裁副总兵,改为镇守总兵。
总兵官下设若干坐营官、参将、游击、守备、提调等官职,计有:永安营坐营1名,标兵营、游兵营、巩华营游击各1名,居庸、黄花、横岭三路各设参将1名,昌平、怀柔、涿州城及黄花、石硖峪、八达岭、白羊口、镇边城等总口各设守备1名,渤海所和长峪城两个总口各设提调1名。
此外,在皇室各陵各设一卫防守,并相应配备卫指挥、千户、百户、镇抚、经历等官职。
昌镇军队配置:据《四镇三关志·军旅》记载,万历初年主兵为17744名,客兵13179名。按具体记载的兵力设置计算,实际有主兵17860名,客兵15990名,杂兵568名。
真保镇
真保镇原无统属。《四镇三关志》记载:“弘治十六年(1503年)设守备一员,专管保定五卫官军,防御紫荆等关正德元年(1506年)推都督充分守副总兵,四年(1509年)改
分守参将九年(1514年)复改为副总兵于三关。嘉靖二十年(1541年)抚案会题紫荆、倒马、故关各添设参将一员,议将保定分守副总兵改升镇守副总兵,统摄三关参将及大宁都司卫所,俱听节制。三十二年(1553年)改镇守总兵官。”
真保镇下所设四路各设分守参将1人,为紫荆关参将、马水口参将、倒马关参将和龙固关参将。另有真定奇兵营坐营参将1人。
设游击5人,分别为真定民兵营游击、真定车营游击、保定标兵营游击、保定车营游击、定州游兵营游击。
镇守总兵统摄的都司也参与长城防守事务,真保镇有保定左营都司、保定忠顺营都司、定州忠顺营都司各一人。大宁都司设在保定,下有掌印都指挥、管屯都指挥、经历、断事、儒学各1人,有巡捕都指挥1人。
真保镇的一些重要关口、城堡设守备或把总防守。真定城、河间城、沿河口、浮图峪、白石口、插箭岭各设守备1名,金水口、乌龙沟、狼牙口、龙泉关、固关新城口均设把总。
真保镇军队配置:据《四镇三关志·军旅》记载,万历初年主兵为34460名,客兵19843名。按具体记载的兵力设置计算,实际有主兵40827名,客兵17079名。
宣府镇
宣府镇永乐七年(1409年)置镇守总兵官设总兵官1人,协守副总兵官1人。初分为东、北、中、西、南五路,各设参将1人。后分西路为上、下西路,分北路为上、下北路,并设置南山路,陆续增置参将3人。至万历年间有参将8人,分别驻守在永宁城、龙门所、独石口、葛峪堡、万全右卫城、柴沟堡、顺圣川西城和柳沟城。
嘉靖四十年(1561年),宣府镇中下层军官数额为:游击将军2人,坐营官6人,守备官28人,操守官10人,把总198人,管队官1035人。
据《宣府镇志》记载,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宣府镇军队配置为126395名嘉靖四十年存籍官军90346名,包括操备官军55195名,杂差官军35151名。
(摘自《文物春秋》2008年第6期,有删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