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古都大同天高气爽,景致一新。湛蓝的天空下,巍峨雄峻的古城墙气度庄严。城墙之上,座座城楼、望楼、角楼连绵相望,游人如织,人们怀着欣喜赞叹的目光注视着这座文化古都古典与现代交映、生态共人文一体的盛景;城墙脚下的带状公园,碧水环绕,绿茵如盖,层林尽染,人景相融,宛若一幅色彩明快的水彩画;城墙下面的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各种高品位的艺术展及文化活动接续举办,吸引着众多游客、市民前来观览。
通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大同古城整体保护的成果日益彰显,古城内外溢显文韵盎然、文风沛然、文华卓然。回望近年来在古城复兴中大同古城整体保护与修复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历经春华的蕴育与精心的耕耘及不懈的努力,如今正收获秋实的芬芳,让曾被“煤都”的黑色印象遮蔽了“古都”文化光芒的大同,格外文运勃然。
传承文脉:古城历史风貌光彩重现
秋日的阳光下,位于和阳街的大同九龙壁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已全面完成。通过整治完善,景区面积扩大了5倍,彻底解决九龙壁景区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相对落后、旅游空间狭小等问题,让这座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的全国最大的九龙壁在开阔的空间格局中更显龙姿舒展,与对面的代王府景区交映生辉。代王府是明朝代王朱桂王府,后毁于战火,景区按历史原貌恢复重建,其工程浩大,延续多年,精雕细琢,美轮美奂,重现当年历史壮观。
在清远街北侧,正在进行的大同府衙修复工程已颇见成果,根据史料修复的府衙、经历署、云中书院及相关配套建筑,古色古香,为古城更添文华古韵。与此同时,古城内多处古民居保护修复有序推进,重现古城历史市井风貌;古城五个“十字大街”风貌保护修复也将有序启动和实施。
“古城的整体保护与修复是一个持续和渐进的过程。”大同市城乡规划委员会主任、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组组长张滃对山西晚报记者说,大同启动古城复兴以来,先后启动了古城墙保护修复工程,华严寺、善化寺、府文庙、关帝庙、帝君庙、清真寺、法华寺、纯阳宫保护修复及环境整治工程,以及四牌楼和钟楼、太平楼、魁星楼的修复工程,并保护修复了古城内众多传统民居,极大程度上恢复了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复兴了古城文脉,让一度被湮没的古都文化气质重新焕发,展现了大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典雅文化品位和独特文化魅力。
漫步大同古城,倍感古城处处文韵流芳,古典气质高雅高贵。华严寺内修复了海会殿、会经楼、弥陀殿、药师殿、文殊阁、普贤阁、祖师殿、藏珍楼等30多座单体建筑,善化寺内修复了文殊阁、东西廊房等,恢复了辽金时期的历史风貌与建筑格局;关帝庙完成了三义阁、君子厅、结义堂、春秋楼等建筑的复建,重现元代古刹的神采;府文庙完成棂星门、泮池、大成殿、尊经阁、碑亭、角楼等建筑的保护修复,更显文运昌隆大成气象;法华寺、清真寺的保护修复展现民族文化融合特质,纯阳宫、帝君庙的保护修复精巧别致、别有洞天;古城内几大历史名楼的保护修复让古城重现“晨钟暮鼓”的历史景象;古城内众多民居及历史街巷的修复,重现古城原真市井风貌,让人沉浸其中,梦回历史情境。特别是大同古城墙的保护与修复,以卓绝付出,于2016年实现全面合龙,再现了古城巍然天镇、威严雄伟的气势。
弘扬文韵:城市文化活力激发彰显
9月21日,2020年“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优秀作品展颁奖暨开展仪式在位于北城墙的大同市雕塑博物馆举行。这一由大同与国内众多知名美术院校合作已达10年的艺术大展,充分展现了大同的艺术品位与文化追求。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感慨地说:“大同有众多古代雕塑艺术杰作,代有遗存,今天的大同弘扬这一文脉传统,举办高水平的艺术活动,吸引热爱艺术的人们前来采风学习,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繁荣大同文化事业有着积极作用。”
大同在推进古城整体保护与修复过程中,充分利用古城条件,开辟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活动,极大地活跃了城市文化生活,激发城市文化活力。大同市雕塑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以雕塑为主题的博物馆,众多经典雕塑艺术作品的展示,让这里成为热爱艺术人士追慕的艺术殿堂。东城墙的和阳美术馆经常性地开展高品位的文化艺术展。西城墙南侧的大同城墙博物馆以北魏、辽金、明代城墙的夯土遗迹为主线,借助城墙保护修复中出土的文物,展示了大同城墙的历史演变、保护历程、建筑结构及文化内涵。目前,大同在南城墙、西城墙内部空间,正规划建设新的文化主题博物馆。
漫步古城,众多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博物馆星罗棋布,让人领略古城厚重而精彩的文化内蕴。在清远街,利用修复后的清代遗构开化寺开辟的“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展现了大同民族文化交融交汇的特质,在县楼街,“古代铜造艺术博物馆”展现了大同铜造艺术的悠久历史,“红色记忆博物馆”展示了大同近现代的红色革命史。目前,大同市正充分利用社会各界的资源和力量,全力推进新建众多博物馆的文化工程,促进城市、环境、历史和人文遗迹有机结合,创建类型齐全、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博物馆体系,不断丰富、提升游客的古城游文化体验。
盈溢文风:市民生活福祉收获满满
秋日阳光下,大同古城墙西北角的乾楼高大雄伟,再现了古云中八景“镇楼秋爽”的盛景。城墙脚下,亭台水榭,花木扶疏,护城河内,荷叶田田,碧波清漪,众多市民欢聚在这里,欢唱喜舞,洋溢着和谐欢欣的氛围。
一位市民对记者说,以前她家就住在附近的富强里,是上世纪70年代的老楼房,灰暗、破旧、简陋,在古城保护修复中被拆迁,现安置在城南一个现代化的大型社区内,生活环境明亮、宽敞、整洁,感觉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同的古城改造和发展变化确实为百姓造了福,不仅是小家变美了,整个城市的大家也变得更美了,每来到生活的故地,都感慨很深,特别享受,心情非常喜悦和自豪。”
曾倾力参与古城复兴的城建专家李易新说,大同的古城保护与修复涉及拆迁居民众多,基本是与古城历史风貌不符且年久失修的老旧房屋,在推进保护与修复过程中自始至终坚持同改善民生相结合、同提升城市品位相结合的原则,古城历史风貌得到了恢复,百姓民生得到了改善,涉及拆迁的居民迁入新居,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升。
拆迁改善生活,环境扮美生活,文化提升生活,是近年来大同市民的切身感受。在大同的古城保护与修复进程中,在恢复众多古建筑历史风貌与格局的同时,还修建了众多文化广场,为市民开展文化活动创造了精彩的舞台。在古城内,华严广场、善化寺广场、关帝庙广场、纯阳宫广场、清真寺广场等,空间开阔,格局轩敞,在古色古香的历史建筑映衬下,在通透明澈的大同蓝天下,众多市民游客欢聚、休闲,绽放出明朗的笑脸,构成一幅动人的美丽幸福和谐大同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