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物、历史、地理 |
胡服骑射当年事 武灵王墓思雄才
灵丘得名,缘于赵武灵王葬于此。灵丘,战国时属赵邑,代国的交通要道,是赵武灵王开疆拓土之根据,出塞游猎的重要场所。西汉高祖十一年在此地置县,因赵武灵王墓冢,故名“灵丘”。这是一座民族融合的熔炉,不同民族在这里碰撞、交流,马背文明与黄土文明合为一体,水乳交融、浑然天成。
赵武灵王墓位于灵丘县新华西街北侧的武陵园内。武陵园外广场一高台上塑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雕像,气势恢宏,引人注目。雕像左手持弓,右手紧握缰绳,身下骏马前蹄高抬,英姿飒爽、威风凛凛的不凡气度让人联想当年他力排众议,锐意改革,开疆拓土,带领赵国走向强盛的伟大创举。
推开陵园红漆大门,穿过神道,迎面便是武灵王高高的墓丘,遍布丘上的是翠绿的青松。据了解,墓丘高10米,周长220米,现墓地保护面积1.2万平方米。1965年,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将赵武灵王墓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门边的回廊墙上,赵武灵王事迹连环画将记者的思绪带回到那段充满改革创新的历史中。
赵武灵王即位之时,列国兼并战争愈演愈烈,赵国处于列强的包围之中。在他即位后的13年中,赵国先后与邻国作战8次,7次战败。面对残酷的形势,他冷静分析,下决心进行改革,实行强军富国之策。他多次带着有治国经验的老臣到北部、西北部边境巡视,了解邻国地形地貌和军情民俗。游牧民族骑兵作战的优越性使他决定组建一支以骑兵为主的强大军队。
为方便作战,赵武灵王提倡改革中原军队上衣下裳、宽袍大袖的传统衣冠制度,骑兵要穿上袄下裤,腰系皮带,脚登高筒皮靴。此事激起朝堂上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不少大臣装病“罢朝”抵制改革。他苦口婆心地向文臣武将分析劝说,亲自登门拜访在家装病的公子成,最终得到众人支持。为表改革决心,他带头着胡服戴胡冠上朝。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下达胡服令:“遂胡服,招骑射”,掀起了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改革。
赵武灵王调集步兵到原阳练习骑射,同时在代郡招募骑士,购买军马,收编楼烦、林胡骑兵。赵国力量迅速加强,扭转了被动局面,成为战国中后期的中原强国,随之展开了消灭中山、扩地三胡的一系列攻伐征战。他辟地千里,设置郡县,修筑长城,移民北疆,开发边地,使中原农业、手工业和中原文化传到晋北、察南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两千几百年间事
只剩蓬蒿伴土墙。”赵章叛乱,沙丘宫变,威震中原大漠的一代英主惨死沙丘宫中,终年45岁。历史变迁,朝代更迭,绿植环绕的赵武灵王墓静立于前,为世人树立了移风易俗的典范。2018年,建筑外貌呈赵武灵王礼殿式的灵丘博物馆对外开放,该馆坐落于武灵王主题公园内,灵丘人民以现代的方式纪念着这位传奇君王。
灵丘文史学者李彪表示,赵武灵王的改革精神对当下来说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表面上看是一场军事革命以及风俗观念的革命,更深层次的内容是民族融合。赵武灵王取得很大的成功与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分不开,通过胡服骑射争取到了胡人的同理心,拉近了汉人与胡人的关系与情感。
回望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雕像,他凝望远方,勒马持弓,像是在守护着身后的这片土地……
(本报记者田雁 见习记者张彩峰)
后一篇:身上有7个减痛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