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合建筑:长城防御体系研究

(2020-08-30 08:00:49)
标签:

长城

防御体系

天津大学

六合建筑

长城研究

分类: 长城活动、长城报道、长城评论
长城防御体系研究
来源: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六合建筑工作室

六合建筑:长城防御体系研究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象征,是无与伦比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理论研究和保护实践是传承中华文明优秀传统、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六合建筑:长城防御体系研究

    始自战国时期,群雄争霸,各国分别在自己的边境地带修筑长城,屯兵戍边。秦朝一统天下,将其边境地带的各国长城连成一体,形成北部边疆“万里长城”的宏观巨制。汉继秦制,所筑长城绵延深远,较秦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后历代效法前朝,亦多有修筑。及有明一代,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宁虎山,筑起全长8800余千米的“边墙”——明长城,是历史上长度最长、军事防御体系最完善、保护问题最为突出而紧迫的世界文化遗产。

    国家测绘局2009年发布的信息显示,明长城全长6259.6千米(未计2500余千米壕堑和自然险长度)的人工墙体中,只有8.2%保存状况尚好,而74.1%保存较差或仅余基底部分。保存较好的长城遗址亦存在坍塌、倾覆之虞。作为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2004年明长城北京段被联合国教科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列入濒危遗产名录。

六合建筑:长城防御体系研究

    明长城并非线性墙体,而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是一个集军事防御和民族交融于一体的“秩序带”,一个反映我国历朝历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环境的多层次、立体化、系统性的“综合体”。其功能是规范帝国边疆和游牧民族之间的政治、 军事、经济、文化交往的整体秩序。“带”所体现的是明长城在地理分布上的典型特征,打破对明长城仅是一条线状的长城边墙的认识,指出其在地理分布上的纵深性;“秩序”一词则是对其运作机制、组织结构等本质的高度概括。

六合建筑:长城防御体系研究

    长城防御体系包含长城本体和军事聚落。长城本体指长城墙体及其上的墩台、敌台;军事聚落指长城墙体之外的烽燧、驿站、边镇、堡寨和关隘。军事聚落是军事防御的主体,长城本体和军事聚落缺一不可称之为“长城”。在线状分布的长城本体和点状分布的军事聚落之间,还有驿传交通和烽传讯息传递线路,构成长城防御从边疆到内陆、从京师到边镇的纵横交错的网状布局。附着在长城防御体系物质载体之上,还有与长城相关的军事制度、边疆贸易、历史文化、政权更替等因素。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长城防御体系的构成、军事制度、防御措施和物资交换政策等均随之变化,如和平时期进行物资交换和文化交流,战争时期关闭门户兵戎相见,可以说在长城附近形成一个“秩序带”。
(转自:六合建筑工作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