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天有:谈谈明代大同长城的修筑

(2020-06-14 16:09:16)
标签:

山西

大同

长城

吴天有

大同长城文旅

分类: 出版、宣传、研究、论文
谈谈明代大同长城的修筑 
作者:吴天有    转自:大同长城文旅   2020.6.13   

    2017年6月24日,《山西省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审议通过并正式印发。应该说是抓住了山西旅游发展的主线。对我们大同来说,同样也为我们提出了除云冈石窟、浑源恒山等之外的另一条主体思路,即长城文化与旅游发展之路。今天,大同长城文化旅游协会的成立,必将对大同长城文化与旅游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吴天有:谈谈明代大同长城的修筑

一、大同长城概况
   说来也很有意思,很多大同人竟然不知道大同也有长城。所以,谈到大同发展长城旅游时,他们感觉很奇怪。
   其实,大同是名副其实的长城之乡。据专家推断和考证,大同从战国时期就开始筑长城了,从战国到秦汉直至明代,大同有着各个朝代的长城,包括赵长城、秦长城、北魏长城、北齐长城、明长城等。大同现存长城,主要是明长城,是大同长城的主体。

吴天有:谈谈明代大同长城的修筑

   明长城在大同境内主要有三道,一道是内长城,这道长城在明代时也称山西镇长城,它西起老营堡的丫角山(在偏关县),沿宁武、雁门、平型关到达河北,再与北京延庆八达岭长城相接。这道长城现在在大同的部分,主要有浑源、灵丘、广灵等地段的长城。
   一道是二边长城,从新荣区的弘赐堡处起,沿镇虏堡、镇河堡(沙河村)进入左云,在徐达窑处与外长城相接。
   另一道是外长城,从天镇县的新平镇的平远头村起,沿天镇、阳高、新荣区、左云县的北部边界而行,进入右玉县。这道长城也是晋蒙分界线。

二、明代时大同的战略地位
   明代时,围绕大同为什么会有三道长城呢?这是由大同的战略地位所决定的。
   第一,明代时,大同是明朝的北部边疆。先是直接面对被推翻的北元残余势 力。北元残余势力被剿灭后,则是面对不断侵扰明朝的蒙古势力。
   第二,明代时,大同是北京的西部屏障,也是三晋的北方门户。突破大同, 向东可以侵扰北京、保定等地;向南越过宁武、雁门等关,就可以进入晋中盆地,侵扰太原等处。
   第三,明代时,大同是蒙古部落向明朝进贡(朝贡)的关口和贡道,相当于现在的陆路口岸。蒙古部落向明朝进贡,需要从大同查验后进入,然后经大同、宣府,过居庸关进入北京。每年一次的进贡,使得蒙古部落对大同的地理特征很熟悉,所以,大同也就成了蒙古部落劫掠的目标和重点了。
   清楚了这三个方面,对明代时大同为什么会是九边重镇之一,为什么围绕大同会有三道长城就不难理解了。

吴天有:谈谈明代大同长城的修筑

三、明长城的修筑
    明长城修筑于什么时间呢?
   明长城或者说大同长城,主要修筑于明朝的前期和中期 。长城的修筑也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洪武朝到正统朝(1368~1449)。洪武朝时期的防御体系是都司卫所体系,其中,都司是明代地方的最高军事机构,相当于今天的省军区,管辖地方各卫。每卫5600名军士,卫下设5个千户所,每所1120名军士。千户所之下设10个百户所,再往下是总旗和小旗。
   明代大同的重要性,从明初的设置上就已经显示出来了。原本都司是省级地方军事机构,但朱元璋却在大同单独设立了一个都司,称为山西行都司。也就是说,山西一省,除了有山西都司外,还有一个位于大同的行都司从洪武三年在大同设卫开始,到洪武三十年(1397),在山西行都司的守御范围内,建立了将近三十多个卫。特别是洪武二十六年(1393),一次性地建立了包括东胜(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云川、玉林、阳和、天城、万全、宣府等十七个卫。在大同的北部,从东胜到宣府,筑起了一道强大的军事防线。

吴天有:谈谈明代大同长城的修筑

   置卫的同时,各卫也开始在自己的屯守范围内修筑关塞隘口等。这些分布在大同北方的关塞隘口,就是明初的大同大边。
   从永乐朝开始,在大同设立镇守,大同开始称镇,这也是大同成为明朝九边重镇的开始。从永乐朝到正统朝,大同镇着重修筑了墩台和军堡等。

   第二阶段,从成化到弘治两朝(1465~1505),大同镇进行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
   成化十年(1474),巡抚延绥都御史余子俊在宁夏修筑了第一道连续的边墙(即长城),并在以后的实战中发挥了作用。从此,修筑长城便成为明朝的一项国策了。
   成化十三年(1477),大同镇筑起第一道真正意义上的长城。成化二十年(1484),在余子俊任宣大总督期间,又奏请朝廷修筑了大同西路的长城。
在弘治朝时期,大同镇又分别于弘治八年(1495)和弘治十四年(1501)两次修筑长城。其中,弘治十四年修筑长城的碑文,是由时任户部尚书周经撰写,也就是《大同镇修筑大边碑记》,现在在《大同府志》或《大同县志》里还能看到该文。
   但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洪武朝修筑的关塞隘口,还是成化、弘治朝修筑的长城,其主体现在都位于内蒙古境内。

吴天有:谈谈明代大同长城的修筑

   第三阶段,从嘉靖十八年开始到隆庆朝,我们现在见到的大同境内的长城,主要就是这一阶段修筑的。
   嘉靖初年,大同经历了两次兵变,一次是嘉靖三年(1524)到四年,一次是嘉靖十二年(1533)到十三年。在处理完两次兵变后,蒙古俺答部已经近边。明朝前期修筑的所谓边墙等,早已遭到破坏,北部的防线已经严重内缩,以至于“虏骑一跃,即至城下”。为此,嘉靖十八年(1539),宣大总督毛伯温上任后,决定在大同镇城以北修筑五堡,这五堡从东到西分别是:镇边堡、镇川堡、弘赐堡、镇虏堡、镇河堡,又在五堡以北修筑了一道长城,由五堡分段驻守。这样,就如同在大同镇城的北部修筑了一道屏障,对大同镇城起到了保护作用。

吴天有:谈谈明代大同长城的修筑

   由毛伯温开始,开启了大同镇大修长城的又一个阶段。
   嘉靖二十一年(1542),宣大总督由翟鹏担任,二十二年(1543),翟鹏在毛伯温所修五堡的基础上,向东西两个方向进行了延伸,东段从镇边堡向东延伸至阳和后口,西段从镇河堡,向西延伸至老营堡。
   从而也就有了以虏命名的破虏、威虏、宁虏等堡,以及以胡命名的杀胡、阻胡、灭胡等堡。
   嘉靖二十五年(1546),宣大总督翁万达奏请修筑从阳和口到宣府段的长城。这段长城的修筑有两种思路,开始的思路是沿云门山山脚向东延伸至宣府的李信屯,土地平坦容易修筑。但从李信屯还需向北修一道几乎是直线型的长城,才能与宣府长城在西羊河处合拢;后来,翁万达觉得不如从阳和口修至天镇的李二口(水磨口),向北越上山梁,到达新平堡,再向东在平远堡与宣府长城相接,这样,可以少修四十余里长城。后来朝廷采纳了翁万达的这一主张。从而也就有了新平、保平等堡。

吴天有:谈谈明代大同长城的修筑

   现在说说位于新荣区的那段偃月形长城。嘉靖二十四年(1545),大同总兵周尚文考虑到防御形势的需要,在弘赐堡以北又修筑了四堡,即镇羌、助马、拒墙、拒门四堡,这四堡在当时被称作“塞外四堡”。后来,又分别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与二十七年(1548),添设保安堡和得胜堡,这样合起来成为“塞外六堡”。
   但是,当时六堡孤悬塞外,北面没有长城阻隔。结果,嘉靖二十七年(1548)八月,俺答在进攻大同没有得逞后,便转攻六堡,总兵周尚文率军出塞,在弥陀山一带展开攻防战。这次战役结束后,嘉靖二十八年(1549),翁万达奏请修筑六堡以北长城。这段长城从宏赐堡起向北在镇羌堡处向西拐弯,至助马堡后又向南拐,在徐达窑处与原长城相接。从而形成偃月形长城或弓形长城。
   其中,偃月形长城内部的弓弦部分,现在被称为二边。其余从新平镇的平远头沿现天镇、阳高、新荣区(包括偃月形部分)以及左云部分就是大同的外边长城,这段长城也是现在的晋蒙分界线。
   内长城在明代时属山西镇长城,它的修筑主要开始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嘉靖二十年(1541)和嘉靖二十一年(1542),蒙古吉囊、俺达两次越过宁武、雁门等关,对包括太原等晋中腹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掠。两次抢掠之后,山西巡抚都御史曾铣等奏请筑雁门长城,从老营堡的丫角山起,至平型关东止。二十五年(1546),雁门三关长城工竣,共筑长城五百里。这也是雁门长城大规模修筑的开始。
   第四阶段,从隆庆议和到万历三十年(1603)。隆庆五年(1571),明朝与俺答汗议和,俺答被封为顺义王。明蒙之间大规模的战事已就此结束,仅有个别小规模的摩擦。利用这段和平时间,明朝对北部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许多城堡甚至长城都包了砖,一些主要关塞、隘口等,还修筑了空心箭楼等。
   到了万历中期,明朝的对外战争转移到了对付沿海倭寇和支援朝鲜的重心上了,大同镇长城的修筑也就基本结束了。
2020年5月28日      

吴天有:谈谈明代大同长城的修筑

照片:袁建琴     合影照片:李文艺      

作者简介

    吴天有:
          原大同市南郊区党史办研究员,
          大同市长城文化旅游协会副会长。
          从事史志编研工作30余年,
          致力于大同地方历史研究以及明代大同地方历史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